
30歲的徐工青年張旭來到西藏拉薩,作為 “鋼鐵螳螂”的服務工程師,他即將叩響雪域風情的神秘之門,開啟一場獨特的冒險旅程。
從拉薩驅車到達服務地點后,天氣開始陰沉起來,溫暖熱情的陽光成為了奢侈品,有時上午還是晴天,下午就下起了雨,第二天一早就是大片的濃霧,能見度只有5-10米。由于海拔已經接近4000米,空氣中的氧氣占比只有平原地區的60%,行動都感覺到吃力。張旭頂住了高原反應,抓緊一切時間對設備進行保養和維護,因為他知道,外部環境條件越是艱苦,對“鋼鐵螳螂”的可靠性要求也就越高,令張旭感到欣慰的事,除了基礎保養外,產品并沒有其他問題。
在抵達服務地點的第二天,上級下達命令:由于山路崎嶇,大型車輛很難前進,全部“鋼鐵螳螂”集結,從山腳下開上去!張旭和其他操作手冒著大雨出發了!一輛輛“鋼鐵螳螂”靈活的穿梭在艱險的山路上,自早上8點出發,開到半山腰的時候已經到了晚上8點,也就是說“鋼鐵螳螂”在崎嶇的山路上總共平穩行駛了12個小時,沒有一起故障發生!
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面,從半山腰到目的地幾乎全是盤山的土路,當時正值大雨過后,路上泥濘不堪,碎石遍滿,直徑最大的超過了一米,“鋼鐵螳螂”一次次的翻越障礙,再次展現了超強的適應性。張旭不知道走了多少路,但只要每拐一道彎他都會記在心里,到了目的地之后,總共過了44道彎。“鋼鐵螳螂”按照預定時間,圓滿完成了任務。
抵達目的之后,張旭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從腳下到目所能及的遠方,土地上遍布著千溝萬渠,這些溝渠似乎迸發著無窮的力量,努力的縱橫伸展,將天地相連。而幾臺“鋼鐵螳螂”就停在不遠處,他觀察到,經過長期的高強度作業,有個別鏟斗的斗齒已經磨頓,挖斗背面的三道加強筋幾乎快磨平了,可見工作量的巨大。
裝備科長介紹說:“這些全部都是‘鋼鐵螳螂’挖出來的,咱們目前所在的地方幾乎全是40度以上的斜坡,有些工程機械上不去,即使上去了也會在工作時破壞路面,為后續的作業留下后遺癥,只有‘鋼鐵螳螂’能夠不受阻礙的到達施工地點并穩定作業,非常可靠!”此時此景,張旭在感動的同時,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因為徐工的產品正在實打實的為祖國的邊防做貢獻,他更加嚴謹細致的查看每一臺產品。
由于高原缺氧的原因,張旭每次的檢修工作都會比平時勞累許多,裝備單位的同志們看他比較辛苦,就勸他放棄對未到檢修期產品的檢查,而張旭婉言謝絕了這份“好意”,每天早上,張旭總是趕在作業前檢查一遍,晚上更是最后一個才鉆進帳篷睡覺,在他的調教下,每臺“鋼鐵螳螂”都變的更為生龍活虎。
憑借著精湛的技術和吃苦耐勞的態度,張旭獲得了裝備單位的高度認可,為期一個月的服務很快結束了,在他未返徐州之前,裝備單位就將感謝信錦旗送到了企業,從2010年開始,徐工堅持主動免費走訪服務近十年,“鋼鐵螳螂”總共收到了八封感謝信和二十多面錦旗,在裝備單位中備受贊譽。
回憶這次服務,張旭說:“踏入青藏高原,經過冰山腳下,穿過原始森林,途經懸崖峭壁,看到只有徐工裝備才能在復雜的地帶作業,為祖國的邊防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感到無比自豪!”
我們需要您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