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聞之,古人之道,入則事父母,出則事國家。事父母尚于孝悌,事國家貴于忠心。然自古天下之大勢,國強則民富,國弱則民不興。然一國之強弱,在乎青年之強弱,故梁啟超言:少年強則民強。吾生于絲綢之路之重地,南挾祁連,北接廣原,生逢祖國奮發之時,父母嘗言:汝當不負時代之興,憤而苦讀,為國之棟梁,吾常記心中,不曾懈怠。十年苦讀,終于潛淵于黃河岸邊之師大,苦讀古之圣賢、今之明哲之書。古有《詩經》之無邪、《論語》之諄諄、《老子》之玄奧、《楚辭》之悠揚、《子虛賦》之華麗、《史記》之宏大、唐詩之浪漫、宋詞之凄婉、紅樓之百態;現有魯迅之深刻,郭沫若之自由,老舍之熱情,徐志摩之浪漫,冰心之愛心……;讀遍萬書,吾雖腹有詩書,心若鴻鵠,然不知可為之何?若浮士德讀萬卷書之苦悶。
終有一日,中隧出于吾之心間,此處有茫茫大山,滾滾大河,濤濤大江,無盡大海,而中隧有言:起于隧,成于道,起于心,致以遠。觀中隧之事業,條條隧道如巨龍翻山越嶺,穿江過海,而一切之功,在于英雄之中隧人,其氣勢若盤古開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壯哉!道為國之基石,隧為道之基石,故隧于國于民,重于泰山!吾心豁然開朗,少年讀書萬卷,豈可空灑才華,當有齊國平天下之志,方不負浩如煙海之詩書。而中隧起于民族危亡之時,發于祖國興建之端,負振興中華之命,真乃吾之所向,良馬當有伯樂之識,而中隧真當識我,故此情無以為報,只得以之軀任之驅使,當有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之志!
仲夏之時,于中隧四日,此地真乃炎黃孕育之地,黃河九曲而過,巍巍嵩山相環,更有魏武揮鞭之氣,真乃人杰地靈。而中隧座于中原大地之中,氣勢渾厚而曠達,真有建康之骨氣之遺!且中隧人聰睿明智,孝友溫泰,且有橫舉宇內,囊括四海之勢,吾當怪哉!中隧此種勢何來,聞中隧長者所言,吾且明悟,且以一詩為解:
中隧素有鴻鵠志,翻山越洋只等閑。
大瑤巍峨初顯志,終南雄奇露崢嶸。
長江擊水若飛龍,翔安深邃探龜鼉。
獅子洋下蛟奔騰,烏茲路漫誰爭鋒!
九州談笑兩萬里,敢爭宇內第一隧。
吾正當少年,聞此氣勢,豈不動心。天下共有言道:才生于世,世實須才。和氏之璧,焉能常存于趙邦;夜光之珠,焉能常玩于鼓掌,浩浩之月,豈能常存于一代,繁繁之星,焉能長在于一空。《荷馬史詩》阿喀琉斯言曰:人之一生,當有不朽之功名,且能常存于世;蘇秦有言;人存于世,功名富貴,豈可棄之不顧!男兒志在四方,當建不朽之名,方不負一生。故毛澤東言曰: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然鯤擊水千里,當有無盡之海;鵬程萬里,當有扶搖之風。而中隧與我當是鯤之海,鵬之風,吾自當奮發向上,一日千里!
時光如水,轉眼而流,若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吾之處年華正盛之時,更當珍惜光陰,否,則年華虛度,空有一生蹉跎。吾今遠離,將去終南秦嶺之地,吾自勉曰:天地廣闊,大有作為。吾定不負年華,不負所學,不負父母,不負師長!且一言于奔赴四海之弟兄共勉:此生所到處,皆是吾故鄉。頭頂皆星空,腳踏乃大地。腳有千斤重,心若白云飛;前方艱且險,吾當一無前!(葉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