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達98.5噸,高達16層的鋼籠“巨人”站起來,“安靜”地走在城市繁忙的馬路旁,直到馬的腳步“扎”進指定的地面連接墻。 16日,兩小時后,隨著巨型鋼籠的吊裝完成,中義路站完成21層落地墻的施工,為后續車站結構建設和提速創造了有利條件。武漢首條地鐵環線,12號線。整體建設進度。武漢地鐵12號線是武漢唯一的地鐵環線,1號站規模最大,建設難度最高。
建設公司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介紹,該站為8號線、12號線、21號線換乘站,沿后湖大道東西向布置。車站位于地下,三層五柱。六跨框架結構。鋼籠澆筑混凝土后,其施工作用相當于在地鐵地鐵站周圍形成堅固的防護罩。采用鋼籠將墻體與地面連接起來,是車站地下主體結構開挖前的施工工序。其目的是保持結構的支撐,防止地下開挖時出現坍塌等問題。雖然屬于主體結構的前期施工,但在地鐵站的施工過程中卻是非常關鍵的。據了解建造巨型履帶吊,此次吊裝的鋼籠并不是工地上最大的。未來,重達170噸的超巨型鋼籠將陸續吊裝。是武漢地鐵施工現場最大、最重的鋼籠。吊裝過程需要嚴格的組織管理。 98.5噸重的“巨人”站起來,走幾步,然后“跳”
16日吊車,長江日報記者在工地看到這個“體重”98.5噸、“高”約48.3米的“巨人” ,靜靜地“躺”在地上時,可以窺見它的“龐然大物”風采。吊裝由兩臺450噸和200噸履帶吊完成,整個過程猶如“雙人舞”。吊裝開始前,兩臺履帶式起重機的臂架上有12根粗鋼絲繩鉤吊車出租,牢牢地“抓住”了“巨無霸”車身的上中部。起吊前,吊桿在空中輕微晃動,以確定繩索的承重穩定性。
吊裝開始時,兩根吊桿同時發力,將“巨人”水平吊離地面數米;穩定幾分鐘后,450噸的紅色履帶起重機再次發力,將“巨人”的頂部繼續吊離地面,使其處于90°直立狀態; 200噸級的綠色履帶吊起輔助作用,讓“巨人”在“站起來”的過程中不出現大的擺動。從躺下到90°“直立”的過程大約需要二十分鐘。站起來的“巨人”懸浮在半空,“身體”微微一顫,讓人十分緊張。當“巨人”走到槽頂時,兩只履帶起重機似乎在跳“雙人舞”。
“這還不是最緊張的時刻。扭轉巨鋼籠的方向建造巨型履帶吊,緩緩移動到指定位置,是最復雜的。它需要兩臺履帶式起重機的合作才能完成。”項目負責人郭家強說。站起來的“巨人”氣勢磅礴,哪怕是一陣風吹來,都會微微晃動。 “所以吊裝一定要避開大風天氣。”只見綠色履帶吊緩緩靠近紅色履帶吊,讓站起來的“巨人”展現出最佳角度。穩定后,兩鶴開始“二重唱”。按照預設的路線,一個接一個地慢慢移動,直到巨人“走”到地墻的指定施工位置。到達“目的地”建造巨型履帶吊|12號線巨型鋼籠將“兩步走”加快地鐵建設,巨人的方向還沒有調整到位,還需要綠色的履帶吊輕輕拉動鋼絲繩,讓巨人完成“撞馬”的姿勢,穩穩當當將其固定在地面上坑的右側。以上。
“只有到了這里,我們才能放心。”在場的幾名工作人員都松了口氣。 “跳馬”的過程比較簡單。主要是系好一定的距離,然后用電焊把鋼絲繩的鉤子去掉,分成幾段。郭家強介紹,除了準備時間,如果順利的話,整個吊裝大約需要2個小時才能完成。鋼筋籠進入接地墻基坑后,即可進行混凝土澆筑,本次施工基本完成。
微信公眾號“白沙洲生活圈”轉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