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新高速JHTJ-3標標段第三施工區DK442+947~DK443+113.35范圍內強夯施工工藝試驗鐵路土木工程項目 審批: 審核: 更正: 編制: 中國水電集團京滬高鐵土木工程三標段項目經理部 第三建設區建設處 2 2008年3月29日 目錄TOC\o"1-3"\h \z\u1、編制依據12、項目概況12.1動態壓實工程體積及分布12.2地質概況13、試驗目的、范圍和內容試驗工段23.1、試驗目的23.2試驗范圍及布置23.3試驗內容24、施工人員、機械設備投入34. 1人員信息34.2設備投資35、強夯施工45.1強夯試驗初步參數選擇45.2確定最佳重量和跌落距離45.3 現場工況55.4工程流程55.5操作流程55.6施工控制要點65.7質量檢驗76、@ > 質量保證措施77、安全環保措施71、編制依據1.1、《DK442+862.54~DK443+113.京滬高涇徐市路137號35路基工程設計圖; 1.2、京滬高涇許士路18號地基加固(動態壓實)設計圖; 1.3、鐵道部發布《客運專線鐵路路基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暫行標準》(鐵建設[2005]160號); 1.4、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發布《客運專線鐵路路基工程施工技術導則》(TZ212-2005);1.5、鐵道部頒布《鐵路路基施工規范》(TB10202-2002)。
2、項目概況2.1 強夯項目數量及分布+862.52,結束于DK455+862.52,總長度為1 6.0km,其中路基總長7321.1m,占47.8%,強夯分布范圍及工程統計見表數量。關于近三年的同志,材料和材料的實際表現,招標技術,評分表,圖表和交易pdf,愿景圖表,印刷pdf,圖表說話pdf1。表 1 強夯分布范圍及數量統計表序號里程數(m2)夯實能量(KN.m) 1DK442+947~ DK443+113.355177 點夯4000、端面夯10002DK448+275~DK448+3806971點夯3000、端面夯1000DK448+400~DK448+496.343DK450+080~DK450+52518386點夯3000、面壓實1000DK450+630~DK450+675總計305342.2地質概況本段強夯試驗位于新建鐵路京滬客運專線高家店大橋至金山浦大橋,地勢較為平坦,有一定的起伏, 試驗場地地形為坡耕地,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 試驗區覆蓋新黃土, 硬塑, 3-5m厚, 可塌陷, 可塌陷系數δs= 0.015~0.049,為I級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底部為礫石,棕黃色,中等密度,微濕,厚度2.3~5.8m;然后在下面放置新的黃土,棕黃色,硬塑料,厚10~18m;下面是卵石土。
根據當地地質資料,地下水深度約為21.9~25.6m,主要由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最大凍結深度0. 5m。根據該段強夯整體地質情況及有效加固深度,結合征地拆遷、土源、交通、水電等綜合分析比較,以及京滬高科要求經旭路通18號,本路段強夯試驗分為A類和B類兩類。A路段確定點夯道次。 3、試驗段試驗目的、范圍及內容3.1、試驗目的是根據確定的強夯參數進行強夯技術試驗由設計確定在這些參數下是否可以實現施工。設計要求,即:處理范圍內的地基土經標準貫入數修正后應滿足N63.5≥10;粘性土Ps>1.2MPa,砂土Ps≥5.0MPa等。黨員個人總結TXt高中句型全總結。一定情況下合理的施工技術參數,如:動態夯加固的有效深度、總夯能量和單點穿透度和最佳夯能量、夯擊次數和夯點間距、夯擊間隔時間等。適合工程地質條件的施工工藝和參數,指導后續施工。 3.2 試驗范圍及布置3.2.1 強夯布置及試驗壓實施工平面圖(單位:m)3.3 試驗內容3.< @3.1強夯工藝試驗:選擇合理的強夯施工參數,包括:強夯有效深度、單點總壓實能量及貫入度、最佳壓實能量、夯擊次數、夯點間距,以及搗打次數之間的間隔時間等。驗證設計參數,正確施工參數,評估施工設備的能力,為正式施工提供依據。 3.3.2 室內巖土試驗主要是比較搗打前后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能,以確定加固效果。 3.3.3 原位測試,主要方法有:標準貫入測試、靜態貫入測試、板載測試。 4、施工人員、機械設備投資4.
1 人員情況 測試前,項目部第三工區建設二處成立了質量管理小組,以總工程師蘇波為組長,一班組長,總工程師為副組長。主要參與者如下表2所示。表 2 質量管理組成員 序號 姓名 職務 職務 聯系電話 備注 1 工程師蘇波,二建二處總工程師 2 高級工程師李全福,一隊隊長 3 工程師高永敏,一隊副隊長4組工程師 劉華 第一組技術質檢組長 5 奚書田 助理資料員 6 侯坤技師 施工人員 7 馬凱技師 8 迪鵬技師 測試員 參與測試工段建設的生產工人包括1名工頭和4名機械和汽車司機。 4.2 設備投入強夯施工,采用履帶起重機吊裝夯實。配套工程機械設備見表3 表3 主要機械設備及儀器清單 編號 設備名稱 規格 型號 單位 數量 狀態 注 1 履帶強夯機 W200A/50T 1 完好 2 履帶強夯機 W1001/20T 1 好3 鑄鋼錘 23t/2.4m 1 好 4 解耦 50T 1 好 5 水平 DS3 1 好 6 龍門 25m1 狀態良好5、強夯施工5.1 強夯初步參數選擇測試5.1.1、點擊壓實能量:4000KN·m;沖擊能量:1000KN·m。
5.1.2、撞擊次數及擊打次數: A試驗區:撞擊2次,一擊一跳,撞擊次數為采用第一遍每點11招,第二遍每點9招; 1次低能量全沖程,每次沖程2次; B測試區:點擊3次,打一跳一擊,擊打次數計劃為第二輪前11次每點,第二輪每點9次,第5次每點第三輪; 1輪低能量全沖吊車公司,每輪2次。 5.1.3、間歇時間:初步估計為10~15天,由最終孔隙水壓力消散時間決定。 5.1.4、夯點間距及夯點布置:點夯時夯點中心距4m,方形布置; ,夯痕重疊面積不小于夯機面積的1/3~1/5。強夯前,必須按照設計要求繪制壓實點布置示意圖。 5.2 最佳錘重和落距的確定 根據設計圖紙,本試驗范圍內的加筋地層為第四紀沖擊、沖積、堆積黃土層,深度一般為6m,因此要求強夯沖擊深度應大于6m。根據我國目前的實踐經驗,通過修改法國梅納最初提出的公式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H——有效鋼筋深度(m); W——夯錘重量(kN); h是下降距離(米); α——與土壤性質和搗打能量等因素有關的系數,一般黃土取0.3-0.4,軟土0.4-0.5,砂土< @0.5-0.8.
這個項目的α是0.3。根據上式計算,夯擊能量為E=Wh=4000KN.m,所以本次測試的單擊夯擊能量值為4000KN.m。由此可見,如果25t錘的落差為16米,在沖擊深度為6米時就可以滿足要求履帶吊夯機技術交底,錘的重量一般為10~40t。結合本項目所用履帶起重機的規格,夯錘自重23t,下落距離17.4m。 5.3 現場工況5.3.1、按設計要求測量定位夯點的位置和標高。 5.3.2、場地已平整,設備通道暢通。 5.3.3、根據需要完善排水設施。如果強夯區外附近有管道和建筑物,則在強夯前必須挖好減震溝。 5.4 工程流程 測試流程如下: 5.5 操作流程5.5.1、清理平整施工場地。 5.5.2、用白灰標出第一個夯點的位置和編號(夯點定位允許偏差為±50mm),測量原地面標高。 5.5.3、吊車到位,使夯心與夯點位置對齊(夯點中心位移偏差應小0.1 倍夯錘直徑)。 5.5.4、在夯錘前測量錘子的頂部標高以確定零高度。 5.5.5、將夯錘掛到指定高度,解耦夯錘脫落,自由落下;降低吊鉤,測量錘頂標高,記錄具體維護記錄 下載土方回填監理側站記錄 免費下載 設置設備記錄 下載設置 設備記錄下載 設置設備記錄下載及零高差。當夯坑底部傾斜度大于30時,夯點中心的位移偏差應小于150mm。
當夯坑填滿時,進行夯實。 5.5.6、@>重復第5步,完成一個搗點的搗打(單點搗打次數根據搗打次數與試搗所得的搗實量,滿足最終兩次敲擊的搗實量之差小于50mm;夯坑周圍無過大凸起;不因夯坑過深而起錘困難) . 5.5.7、改變夯點,重復3~6個點,第一次完成所有夯點的夯實。 5.5.8、強夯形成的夯坑應回填分級良好的巨石和碎石。用推土機壓實并填滿場地并測量場地的高度。 5.5.9、按以上步驟完成動態夯的次數,經過規定的時間間隔吊車出租,最終完成低能量全夯(夯能量為10
00KN·m),搗實一次,壓實表層松土。對于完全撞擊,使用輕錘或低落錘進行多次撞擊。夯痕的重疊部分不應小于錘子底部面積的1/3~1/5。最后一次充分壓實后,場地平整標高應符合設計要求,橫坡允許偏差不大于±0.5%。 5.5.10、地基試驗合格后,鋪設三七石灰土墊層并壓實,厚度為0.5m。 5.6施工控制要點5.6.1施工前應平整施工場地,做好抗震措施,并根據施工要求選用合適的動力夯和施工機械。設計要求。應設置和定位每個夯實點。搗固后,檢查夯坑的位置。如發現搗打有偏差和泄漏履帶吊夯機技術交底|動態壓實測試程序,應及時糾正??觾然驁龅貎鹊姆e水應及時清除。詳細記錄每次擊打次數和撞擊量。 5.6.2 進近設備的選擇必須符合工作要求,安全裝置應能有效防止起重機臂架后傾,減少突然卸載時臂架的振動在夯實期間。 5.6.3 開始工作前,首先檢查夯錘的平衡狀態。如果不能滿足要求,必須通過在錘側焊接鋼板或添加或減少混凝土來平衡,以避免夯坑傾斜。 5.6.4 搗打深度(零高度和累積差)應用水平儀測量并記錄。 5.6.5 每次夯實后,應測量場地平均沉降,然后在下次夯實前用推土機將夯坑平整。 5.6.6 撞擊時,落錘應保持穩定,撞擊位置正確。如錯位或坑底坡度大于30。當夯坑填平后進行夯實。
5.6.7 施工過程中,應做好現場測控樁、控制網、試驗夯位等防護工作。 5.6.8 在低能全夯過程中,不要讓夯錘撞擊孔隙水壓力試驗元件埋設的地方。 5.7質量檢驗通過對壓實前后的地基土進行對比測試,對實測數據進行分析整理,驗證強夯后的地基強度是否達到設計強度。 5.7.1、強夯前后室內巖土試驗。在強夯基礎上進行巖土試驗,對比夯實前后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能,確定加固效果。項目主要包括:壓縮模量(壓縮系數)、空隙率、重力密度、含水量等。5.7.2、強夯前后原位試驗。強夯處理效果可以通過現場試驗來判斷。主要方法有:標準貫入試驗、靜態貫入試驗、板載試驗。 6、@>質量保證措施6.1 建立完善的組織保證體系,設立專職質檢機構——質檢部。質檢部有各種特殊項目的質檢工程師。 6.2 啟動夯前檢查夯錘落距,確保單點夯擊能量符合要求。 6.3 詳細記錄撞擊點的撞擊次數和每次撞擊的撞擊量。 6.4強夯施工中,每次夯擊前,檢查夯點釋放線,夯實后檢查夯坑位置,及時糾正跑偏或滲漏。夯點平面位置偏差不大于±5cm。如果發現由于坑底傾斜導致夯錘歪斜,應及時用填料將坑底找平。 6.5在施工過程中,按要求檢查夯點的夯點數量、每次擊打的夯下沉量、夯坑周圍的隆起量等。
6.6 記錄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參數和施工情況。做好施工過程中的檢查和記錄。 6.7 水不應積聚在地表和夯坑內。雨季施工時,應排干地表水。夯坑內有積水時,應及時清除,以免積水浸透土壤,影響下道工序的施工。 6.8 嚴格按照規范和工藝要求操作,加強質量控制,避免返工。 7、安全環保措施7.1、操作人員必須有相對穩定的勞動力結構7.2、所有施工人員必須接受安全技術教育和公開。 7.3、進入現場必須攜帶規定的安全防護用品,嚴禁非工作人員進入工作區域。 7.4、吊臂運動應有明顯的警告標志。 7.5、夯機駕駛室前應安裝安全網,測量儀器應架設在距夯機30m處履帶吊夯機技術交底,夯機下落位置與施工人員的安全距離應該是20m。 7.6、@>強夯施工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噪聲,應采取相應的噪聲防治措施。強夯施工產生的噪聲不得大于《施工場地邊界噪聲限值》(GB12523))的規定,強夯之間應采取隔振或防振措施。場地和建筑物按設計要求進行。當強夯施工時,產生的振動會對相鄰建筑物或設備產生有害影響時,應設置監測點,并采取開挖隔振溝等隔振減震措施。一般在建筑物50m范圍內不宜采用強夯措施。經現場調查,本路段強夯施工場地周邊50m范圍內無居民住宅,可不采取噪聲防治措施。
7.7、施工過程中應隨時觀察機械工作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7.8、施工要按計劃有序進行,安全文明施工.7.9、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定期清理,以免污染環境。低能全搗實,測量標高,完成第一次搗實,平整場地,將機器移至下一個搗實點二次提升,自動脫鉤,落錘第三次搗實二、夯實完成、平整場地、提升夯、自動解耦、落錘、將起重機夯到位、定位夯點、標記輪廓線、平整場地-1-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