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9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鐵副總工程師,中鐵隧道局副總工程師,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夢恕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1歲。
今天,是王夢恕院士辭世一周年是吊車價格的日子,謹摘取部分紀念文章,深切緬懷這位為我國隧道與地下工程事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是吊車價格的科學巨匠。
匠心如海 師恩如山
——回憶恩師王夢恕院士二三事
中鐵隧道局總工程師 洪開榮
去年9月20日,我從馬來西亞參加中國-馬來西亞隧道技術研討會回來,飛機剛剛在深圳機場著陸,突然接到譚忠盛教授是吊車價格的電話,告知恩師王夢恕院士當天12時50分在京與世長辭。
驚聞噩耗,如雷轟頂。盡管知道恩師在春節后已住院半年多時間,但這仍然讓我難以置信,痛徹心扉!
如今,恩師離開我們一年了,回首往事,歷歷在目。恩師的音容笑貌、使命擔當、事業求索、諄諄教誨,宛如昨天,令人難忘。謹以此文,緬懷恩師。
“國家最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恩師給我們講過,他投身隧道行業是一次偶然:高考時,他懷揣著對茅以升等橋梁大師的敬仰,走進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攻讀橋梁專業,夢想成為一名橋梁專家。
1959年,恩師剛剛21歲,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在和其他師生前往成昆鐵路隧道工地現場調研和學習時,隧道施工的落后現狀令他膽戰心驚:工人作業靠肩背人扛,打眼爆破后,隧道洞壁巖石犬牙交錯、參差不齊,給人感覺隨時就有塌下來的可能,危險重重。考察的第三天,隧道內就發生了大面積塌方事故,頃刻間,天崩地裂、血肉橫飛,八名工人葬身亂石;恩師的同窗好友、一位越南留學生的腿也被砸斷。
這場事故是恩師一生中最為慘痛的記憶,也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一直傾心橋梁的他,毅然做出選擇,轉讀隧道專業,投身隧道事業,立志在他這一代實現中國隧道建設“零死亡”的目標。
外人看來,恩師的人生選擇起于一件小事,但對他來說,卻是踏上了一條崎嶇坎坷卻關系生命的大道,他把改變我國隧道落后現狀的重任扛在肩上,并為之奮斗一生、無怨無悔。
到后來,恩師又師從高渠清教授,成為我國第一批隧道及地下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此后50多年里,恩師一直潛心隧道技術:
在衡廣復線大瑤山隧道成為新奧法原理的實踐者,將我國的隧道施工技術從落后國外幾十年一舉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軍都山隧道、北京地鐵復興門折返線成為淺埋暗挖法的開創者,開啟了我國地鐵施工的暗挖時代;
倡導修建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等諸多水下工程,是我國隧道建設進入穿江越洋時代的重要推動者。
恩師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國家最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即使病重、處于半昏迷狀態,恩師口中念叨的仍然是他魂牽夢縈的渤海灣通道、瓊州海峽隧道、東水西調、南水北調等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
對于恩師來說,推動我國隧道建設技術和裝備水平的提升、降低隧道施工難度與風險是他一生的使命,從未懈怠過。
復雜問題簡單化
2002年12月,我剛任中鐵隧道局廣州指揮部的總工程師不久,正在組織廣州地鐵四號線“小谷圍-新造”區間隧道的投標工作。
這是一座下穿“新造海”(當地人對這段珠江水域的稱謂)的水下隧道,隧道外徑6.0米,要在水下穿越一段上部覆土不足5米的區段,其工程風險較大。多數人認為要采用泥水盾構施工,但泥水盾構造價高,且會增加相對復雜的泥水處理等工序,我認為可以采用復合盾構。
我們請恩師幫忙論證。他給我們講了盾構的發展史,結合地質條件講了開敞-泥水-土壓-加泥式-復合盾構的發展作用與意義,特別強調盾構是在不斷改進穩定隧道掘進面的方法而發展起來的。后來他親自寫了一段近千字的論證文稿納入標書。
最后我們不但以復合盾構方案中標,而且確實像恩師預見的一樣,安全順利建成,至今運行狀態良好。
回想起來,恩師當年的教誨,宛如昨天。他的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記憶猶新,他說:“隧道是最為復雜的工程,而作為隧道工程師就應抓住關鍵問題,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恩師也將對隧道和地下工程事業的忠誠與執著,灌注在我們身上。他對學生無論是治學上,還是為人方面都要求極其嚴格。
2003年,我考取了恩師的博士研究生,博士論文選題就經歷了一個嚴格的過程。
按照我的計劃,希望結合已有一定基礎的地鐵工程盾構技術進行深化研究,這樣做論文的工作量要小一些,時間也會快一點。
2006年當我把這一想法給恩師匯報時,沒想到被直接否定了!他說:你現在不正在承擔我國首座高速鐵路特長水下隧道的建設工作嗎?這座隧道的幾個難點應該作為你的研究課題,一是直徑10米以上的盾構在軟硬不均地層掘進問題,二是高水壓下水下隧道施工技術,三是高速鐵路長距離盾構掘進對接技術。這些問題作為你論文的研究對象多好呀,你為什么不做?
我小心翼翼地說了一句“這樣時間就會很長”,沒想到他直接就要發火了:“你是想早畢業?還是想真正地做出有實際價值的學問?”
最后我的博士論文選題就是“高速鐵路水下盾構隧道結構力學特征及掘進與對接技術”。也正是因為他這樣要求,最后這一工程得以順利建成,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與詹天佑工程大獎。
現在回想起來,這也正是恩師的一貫風格,他對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技術的探索從未止步,也不容許我們有安于現狀、自滿止步,甚至偷懶的念頭。
這可能就是現今流行的“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說法吧!
情真意切的關愛
記憶中恩師總是嚴格嚴厲的,二十多年來幾乎沒有當面表揚過我。但現在仔細回憶,他的關心與愛護卻是情真意切、細致入微的。
記得2004年,我和恩師在廣州一次飯后漫步時,聊到一些人生問題,我清晰地記得他說:“人是要有追求的,但是追求要靠自己努力奮斗來實現,靠爭、靠巧奪是得不來的。只有這樣,該是你的,終究還是你的。”
回想我走過的路,無不得益于恩師的諄諄教導和關愛鞭策。2017年我受邀做一期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播出時間是2017年10月22日,那時恩師大病還沒恢復,身體比較虛弱,我壓根兒不希望老師觀看,因為那時平靜安心的休養對他非常重要。
事后看到同學群的聊天記錄我才知道,老師那天早早就坐在電視機旁,全程地觀看了節目。他在病重期間還不忘關注與支持學生,讓我感動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恩師之風,山高水長。”恩師離開我們一周年了,但他對隧道事業的熱愛執著與不懈追求,對我們的深切關愛和無限厚望,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為隧道事業繼續奮斗,這也是我們對恩師最好的紀念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