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爽,喜迎大慶。
9月20日,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建設管理、集團施工是吊車價格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迎來關鍵節點,首臺盾構機“黃河號”正式掘進,標志著世界上在建是吊車價格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正式進入盾構隧道主體施工階段。
活動現場視頻
上午10點,濟南黃河隧道盾構機正式掘進啟動活動隆重召開。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市政府秘書長尹清忠;濟南城市建設集團董事長張海平,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言坤等領導出席活動。工程設計、施工、監理、設備制造等單位人員,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省部級新聞媒體記者近300余人參加活動。
啟動活動現場
孫述濤出席活動并宣布濟南黃河隧道盾構機正式掘進
孫述濤在講話中說,當前,我們正在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既是支撐省會“走在前列”是吊車價格的重大工程,也高度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把黃河治理好,把先行區建設好。攜河北跨,交通先行。作為濟南“北跨”的關鍵一步,黃河隧道工程自啟動以來,各級各部門和建設單位大力發揚首創精神,克服施工建設風險高、難度大、要求嚴等突出困難,連續加壓奮戰,創造了多個省內、國內之最。“路通”是先導,通過“路通”實現“產業通”“事業通”“人心通”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在“三橋一隧一高速”的基礎上,我們中遠期還將規劃建設多條跨黃橋隧,屆時將從根本上解決北跨的交通問題,從而引導濟南城市人口、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向北拓展,帶動黃河兩岸經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拉開省會發展框架,加快“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步伐。“黃河號”盾構機正式掘進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希望全體參建人員繼續發揚攻堅克難、拼搏進取精神,加強安全管理,確保高效施工,圓滿完成濟南黃河隧道工程建設任務,加快推動濟南闊步邁向“黃河時代”,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貢獻“濟南智慧”、作出“濟南貢獻”。
吳言坤在啟動活動上講話
吳言坤表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是實現濟南新一輪規劃發展及新舊動能轉換的標志性工程。對解決跨黃河瓶頸,引領城市發展,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集團高度重視,自2017年11月中標以來,精心組織,超前謀劃,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確定了科學合理的盾構機運輸、吊裝、組裝方案。盾構機于6月12日正式下井,8月18日組裝調試完畢,為后續盾構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貫徹落實好濟南市委市政府、濟南城市建設集團的各項要求,發揮集團公司在大盾構領域的核心優勢,與各方共同努力,時刻以“如履薄冰”的心態,持續優化施工方案、嚴格安全質量管控、強化工序銜接轉換、加強地質預判,力保盾構掘進可控、能控、在控,確保工程質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工期零延誤。切實將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打造成安全工程、綠色工程、民心工程、精品工程,當好濟南攜河發展的排頭兵!
項目負責人歷朋林向參觀人員介紹盾構施工工法
2019年8月31日,"黃河號"盾構機勝利始發
參建員工心情豪邁
濟南黃河隧道工程
兩臺超大直徑盾構機由北往南掘進穿越黃河
該工程位于濟南城市中軸線上,北連鵲山、濟北次中心,南接濟濼路,隧道全長4760米,其中盾構段長2519.2米,管片外徑15.2米,內徑13.9米。設計為雙管雙層,上層為雙向6車道公路,下層為城市軌道交通預留。該隧道為水下超大直徑盾構隧道,首次穿越地上“懸河”,河床高出南岸天橋區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11.62米,隧道最低點位于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壓力7.5巴。
隧道面臨盾構開挖斷面大、掘進距離長、淺覆土、深基坑、高水壓、地質情況復雜多變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穿越地層主要為黏土和粉質黏土層,土質黏性高,易造成刀具磨損、刀齒崩斷、刀盤結泥餅,大量廢漿易堵塞吸口。工程穿越低矮房屋群、南北岸大堤,側穿繞城高速公路橋樁最小凈距5.3米,沉降控制嚴格。施工場區地下水豐富,水位較高,基坑開挖深35米、寬50米,箱涵同步施工,精度高,施工風險高、難度大,此外沿線有重要水源保護區,環保及綠色施工的標準要求高。
盾構機每掘進2米,拼裝一環,出泥土400方
為攻克難關,項目團隊超前謀劃,優化盾構機選型,與濟南城市建設集團聯合打造兩臺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針對粉質黏土地層,刀盤設計開口率46%,對刀盤開挖面加大沖刷力度。配置可伸縮主驅動、常壓換刀刀盤,增加了沖刷設施。盾構機總長166米,總重4000噸,裝機總功率8688千瓦,最大推力199504千牛。刀盤直徑相當于5層樓高,刀盤主驅動的核心是14個變頻電機,總功率4900千瓦。
先進的泥水沖刷系統
盾構機相當于一臺超級智能機器人,集隧道開挖、襯砌一次成型,自動化程度高、施工效率高、對沉降控制標準高,安全、節能、環保。刀盤切削的土體經沖刷落入開挖倉底部,再經攪拌器以及泥水循環,泵送至地面泥水分離場進行沉淀或篩分處理。推進油缸每前進2米時,停止推進,進入拼裝模式,依次循環,環環相扣,最終形成一條完整的隧道。
據悉,該工程計劃于2021年完工通車,屆時將大大加強濟南北部新城與主城區聯系,實現新城城市綜合功能提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并開啟黃河天塹由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新時代,在公軌合建和跨海、跨江、跨河立體化交通發展方面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北跨攜河發展有利于引導濟南城市人口、基礎設施和產業向北拓展,擴大輻射帶動效應,帶動黃河兩岸經濟高效、一體化發展,加快“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步伐。
供稿 / 劉福昌 丁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