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春節氣氛漸濃,廈門島西側海域,海平面以下70米深處深厚基巖中,施工人員們仍然在晝夜不停是起重機的揮灑著汗水。2020年1月18日,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爆破按鈕啟動,中鐵隧道局承建是起重機的廈門市第二西通道海滄海底隧道左右線實現雙線貫通,標志著廈門市是起重機的“跨島發展”戰略取得重大進展。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深入廈門調研,作出了“跨島發展”的戰略決策,為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年來,廈門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圍繞構建“兩環八射”快速交通路網體系,加快島內外一體化發展。
海滄隧道是廈門市“兩環八射”快速路網中內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海滄大橋后連接本島至海滄的第二條通道。
海滄隧道全長7.1千米,其中隧道長6.3千米,跨海域寬度2千米。位于海滄大橋以北約2千米,起自海滄大道與馬青路交叉口東側,從海警三支隊北側到象嶼碼頭14號泊位附近,以隧道方式下穿廈門西海域,止于石鼓山互通立交東。建成后將成為國內第三條公路海底隧道,同時也將超過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6千米),成為福建省最長的海底隧道。
據介紹,之所以被稱為“廈門第二西通道”,是因為直接連接廈門本島與海滄的第一西通道是海滄大橋。海滄大橋通車運行已20年,日通行量高達16萬輛,超出原設計值5萬輛的三倍以上,早已不堪重負,高峰期車輛嚴重擁堵更是常態。
為了能讓廈門人民早日享受到加快施工海滄海底隧道帶來的便捷,建設者運用了“長隧短打”的施工組織方式,通過進度較快的服務隧道和它與主線隧道相連的橫通道,提前進入主線隧道位置,增開工作面分段施工以加快施工進度。
中鐵隧道局建設者引進“孔內成像”技術,以給前方巖層做“胃鏡”的方式,準確定位地質夾層及出水點,再通過超前帷幕注漿等手段固結巖層、隔離海水,安全穿越了目前國內最長(160米)的海底風化深槽。同時,隧道內還裝設了防水閘門,一旦險情發生立即撤離施工人員,關閉閘門,保證人員安全。隧道施工下穿中華白海豚核心保護區,環保要求高。
在此之前,廈門海滄海底隧道服務隧道已提前貫通。至此,海滄隧道三條隧道全部實現貫通。按照規劃,海滄海底隧道將于2020年底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