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們
| 微信號:
在浙江岱山海上風電場,數十座海上風機佇立在藍天碧海間。巨大是吊車租賃的葉片劃破長空,時有三五只海鷗在空中盤旋,一艘浮式起重船正忙碌其中。
今年7月,這位海上風機吊裝作業是吊車租賃的“業余選手”正式完成了轉正考試,加入到風機吊裝是吊車租賃的“正規軍”。
使用浮式起重船進行風機機艙輪轂吊裝,此前在國內未有先例。目前,國內海上風機安裝領域,自升式和坐底式安裝船可以憑借自身設備在海上構筑成相對穩定的作業平臺,因此成為最常用的專業風機安裝船舶。
近年來,國內海上風電市場呈現井噴之勢,這兩類船舶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施工船舶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現在船的租金比以前翻了一倍,而且還得提前預約檔期,工期可等不了。”三航局岱山海上風電項目經理尹劍鋒介紹。
海上風機吊裝作業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穩定性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普通浮式起重船想要對船舶進行限位,只能依靠錨纜,稍有風浪吹過,便難以保證吊裝時的穩定性,安全風險系數更是飆升。根基不牢,地動山搖。作業人員光是站在甲板上就能感受到左搖右晃,想在百米高空穿針引線完成吊裝作業,難度可想而知。
“最佳窗口期馬上到了,必須提前做好使用浮式起重船吊裝的準備。”方案討論會上,尹劍鋒當機立斷,決定組織團隊為浮式起重船這位“業余選手”來一場“專業訓練”。
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提升浮式起重船的施工穩定性。幾番討論下來,項目團隊決定先從改變吊裝方式入手。經過對海況的觀察,團隊決定將海浪涌動的波幅進行精確計算,趁著“一波將平,一波未起”的間隙,抓住穩定的最佳時機進行吊裝。方案一定下來,項目團隊便立即組織浮式吊裝作業,在初步完成風機塔筒段的吊裝后,最重要的風機輪轂吊裝開始了。
“近了,更近了……”幾十雙眼睛緊盯吊在高空的機艙輪轂,近百枚螺栓需要分毫不差地對接頂部塔筒上的法蘭盤。突然,一陣猛烈的風浪涌來,船體發生劇烈晃動,初次吊裝失敗。隨后的幾次嘗試中,無論團隊再怎么小心翼翼,都無法避免海面下的暗流涌動,最終宣告方案試驗失敗。
“難道浮式起重船真的不行嗎?”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加上無果的挫敗感,使得整個項目團隊陷入焦慮,尹劍鋒也開始懷疑最初的決定是否正確。一天,技術員汪澤興沖沖地抱著電腦跑來找尹劍鋒:“鋒哥,我在電影《太空救援》里看到了一種太空船和空間站的對接方式,咱再努把力試一試!”電影里的太空船在向空間站靠近時,會先伸出一根對接棒,進行引導定位,當方位沒有準確的時候,這種對接棒會往前伸出一段距離,上下左右調整以對齊空間站。在初步觀察之后,尹劍鋒立即組織團隊對此展開討論,連夜設計類似的對接裝置。
這種裝置由引導棒和錐形桶組成,吊裝時引導棒將發揮引導輪轂對接法蘭的重要作用。
身負重任的浮式起重船再次出場,與之前不同的是,在它吊起的輪轂機艙底部,多了一套量身定制的對接裝置。
吊裝作業開始,所有人屏住呼吸望向輪轂,只見輪轂帶著一根引導棒,緩緩靠近塔筒法蘭中間預先安裝的錐形桶,經過調整方位,引導棒成功進入錐形桶口,并連帶著機艙順著錐形桶壁緩緩滑至標定位置,最后一一完成螺栓入扣,整個過程僅用時30分鐘。現場頓時響起了一陣歡呼聲,尹劍鋒這才松了一口氣。
依托對接措施,浮式起重船交出了“轉正”考試的完美答卷,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先后完成數臺風機的吊裝施工。如今這位海上風機吊裝的“專家”奔走風場,游刃有余。
整理發布 |
編輯 | 之然
來源 | 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