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工人眼里,“技術領先、用不毀”做成工藝品的產品理念,也是深刻踐行的行動金標準,就是要埋頭苦干做技術創新和基礎研發,一點一滴打磨、改進、提升主機與零部件的質量,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控制等方向上加快創新,讓用戶拿到產品時只管用、“用不毀”,只有這樣才能站在競爭的制高點上,永葆事業長青的核心基石。
而“技術領先、用不毀”金標準的提出,源于王民董事長的一次考察。
2016年,王民董事長參加中東的一次調研,看到德國施維英一臺工業泵幾十年了還在平穩運轉,買的備件都用不上,這給他帶來了極大震撼。
從施維英考察歸來幾個月后,2016年度的“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正式發布。在這份業界公認最權威的榜單上,徐工集團2016年在全球工程機械行業中排名第9位,成為唯一一家進入前十的中國企業。
盡管仍保持著國內工程機械“行業老大”的地位,但王民董事長對于徐工集團乃至整個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發展,卻產生了濃重的擔慮:在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發展高峰時,徐工曾在榜單上位居全球第5位,此外還有兩家中國企業進入了前十;但是隨著整個產業的驟然下滑和全球經濟普遍陷入不景氣,徐工的排名從第5下滑至第9,成為前十強中“碩果僅存”的中國企業。
考察施維英的巨大震撼和對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思考,使得王民董事長意識到,徐工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勝出、最終登上全球工程機械產業的最頂峰,必須要筑牢根基、回歸本源、打造出像施維英一樣的頂級產品。一番深思熟慮后,王民為正在“珠峰登頂”路上奮力前行的徐工集團提出了這樣一個振聾發聵的行動金標準——“技術領先、用不毀”。
于是,一場以產品為核心、以質量為“旗幟”、以新興技術為“兵器”、以全體徐工人為“作戰隊伍”的激烈“戰役”,在整個徐工集團轟轟烈烈地打響了。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徐工這場戰役的意義已經溢出了一家行業龍頭企業自我革命的范疇,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為中國制造企業的方向選擇和變革舉措提供了某種指引和借鑒。
2016年6月,感觸頗深的王民在參加完清華大學舉辦的某次研修培訓后,連夜寫下了一篇題為《把握機遇精準出擊——以“技術領先、用不毀”金標準創新實現珠峰登頂》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如是指出:“正是受到德國人和德國‘工匠精神’的啟發,我在徐工提出了‘技術領先、用不毀’的理念。我們就要將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項工作,高質量、高標準地做下去;每一臺產品都要認認真真地做并不斷地改進,質量指標不穩定、心里沒數絕不要輕易推向市場;交給用戶的就是品牌品質、口碑信譽和用戶放心?!?/p>
目前,中國工程機械臺量規??臻g基本見頂,但行業價值空間的提升潛力巨大。如何提升行業價值空間?挺進中高端,提升產品技術含量、質量品質和附加值,也就是達到我們提出的“技術領先、用不毀”這條金標準,愈發顯得必要而迫切。
王民董事長認為,全面突擊中高端,進軍發達國家市場,提升企業價值和用戶價值,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突破當前困境、打破成長瓶頸的關鍵;這條道路是艱難的,但我們沒有退路和選擇,必須是不忘初心,奮力前行,而所有開拓與進取都須以“技術領先、用不毀”金標準為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