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層為軌道交通
到達濟南濼口段
濟南黃河濼口,當遇到洪峰、凌汛期,車輛浮橋就要拆掉。
相較于橋梁跨越江河湖海
基建狂魔不僅完成了對黃河是吊車租賃的穿越
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全線貫通
河床高出南岸城區地面5米
設計為雙管雙層公軌共建
驚喜一:黃河下有“拔絲地瓜”
保護黃河就是保護華夏寶藏
2019年9月開始,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和集團聯合打造是吊車租賃的“黃河號”和“泰山號”兩臺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先后始發掘進,首次開啟人類歷史上對地上“懸河”是吊車租賃的偉大穿越。
本以為黃河下只有黏土,然而萬萬沒想到!
濟南黃河隧道全線貫通
每一臺盾構機總重4000噸,刀盤開挖直徑15.76米,相當于5層樓高。
但你想象不到的是~
造就的自信!
來應對堅硬巖石的碰撞
最困難的一次26個小時只掘進了2米,取出58塊堅硬的巖石。
他們上手直接改裝設備
萬股細流匯聚成河
在濟南黃河隧道掘進中,隧道最低點位于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壓力相當于6.5個大氣壓。
這是我們對祖先的承諾!
此次貫通標志著我國在建最大直徑
按照計劃,今年10月份隧道建成通車,屆時,開車最快4分鐘、乘坐地鐵2.5分鐘可穿越黃河,比繞道濟南黃河大橋節約近一小時車程。
穿越黃河的故事
最快2分半可穿越黃河
黃河之水天上流
驚喜三:黃河下有“深水炸彈”
想象中的搬磚vs現實中的搬磚
當然這些都難不倒建設者
大國重器+基建狂魔=超級工程
有了外掛加持
懸河,不存在的!
整條隧道2萬多條拼裝接縫,平均錯臺誤差僅2毫米。研發了管片抹面機器人、管片3D智能檢測系統,通過設備維保“領值系統”加強盾構機定期維保養護,設備優良率保持在96%以上,確保了施工安全。
除了泥沙還有意外驚喜?
自記錄以來,經過的較大改道就有26次,決口、險情數量更是不計其數。
和巨大的水下壓力
上層為雙向六車道公路
沒想到黃河還有善變的一面
完成對長江黃河的穿越
隧道下穿對環境影響幾乎為零
我們從小就知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華夏文明,然而我們很少知道的是,黃河也猶如一道天塹阻隔兩岸,曾經的泛濫、改道,讓先輩因黃河頭疼。
最快4分鐘可穿越黃河
萬里黃河第一隧
然而
最快2.5分鐘就可穿越黃河
黃河之下沖刷出大量黏土,在高壓作用下,十分黏牙,工程師把它比作拔絲地瓜,又軟又黏。
提到工地,小伙伴們就想到搬磚
大塊鈣質結核堵塞格柵,造成了泥水循環系統排漿困難,嚴重時可導致停機、管道被磨穿等問題。
針對黃河隧道地層特點,工程師改造優化世界最先進超大直徑盾構機,制定刀盤結泥餅判斷及位置檢測方法,研發一套泥餅形成的預測軟件治理“粘牙”問題等,進一步提升了我國超大盾構的建造能力和技術水平。
要從華夏文明的起源說起
隧道盾構段長2519米
工程臨近一級水源地鵲山水庫,項目部按照“標準高、形象好、工廠化”的總體思路堅持生態優先,科學綠色施工,泥漿重復循環使用,做到了零排放。而今,黃河大汛實現安瀾,38年未遇洪水,20年不曾斷流,黃河水越來越“清”,黃河為濟南市提供源源不斷的城市用水。
而且出道就是巔峰之作
承建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大河
這是人類開發利用黃河一大創舉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全長約5464公里,75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里有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
當然這一切都來自于
濟南黃河隧道工程位于濟南城市中軸線上,南接主城區濟濼路,北連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
1月23日·山東濟南
掘進中遇到的巖石強度普遍達到45兆帕,最大為90兆帕,相當于高鐵橋墩鋼筋混凝土強度的兩倍還多,它們和黏土混在一起,就像牛軋軟糖,又軟又硬又粘牙。
最大洪水位高出河床11.62米
從此,黃河兩岸的發展將再無制約
在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施工現場,除了最智能最先進的盾構機,還處處可以感受到大數據、BIM、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等對這一超級工程的強大支撐。
一次穿越4條車道
是一條罕見的、水量巨大的地上“懸河”
黃河自流入河南形成地上“懸河”
五湖四海中華兒女齊聚建設母親河
我們想到的大概是這個樣子
他們建設了國內第一條15米以上管片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線,所有管片和箱涵實現了預制生產全過程監控、二維碼“身份”信息驗證、質量終身可追溯,保證了產品質量。
項目團隊平均年齡僅有29歲!
相當于一個人手掌大小的面積上承受兩個成年男子的重量。
驚喜二:黃河下有“牛軋軟糖”
自此
充分的技術儲備和專業水平
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標志性工程之一,打破天塹,北跨加速,濟南新中心呼之欲出,濟南正加速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地下領域的探索永遠充滿了未知,濟南黃河隧道地質情況的復雜多變一度令他們傷透了腦筋,而在基建狂魔的想象力,也越來越“天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