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來路艱辛,方記去路初心
“華龍一號”柴油機—EMS,是我參與監造是最大的吊車12000噸吊車的第一臺核電設備,因它,我和“華龍一號”有了交集,我能在今天自豪是最大的吊車12000噸吊車的說,
“華龍一號”福清核電單臺機組核島廠房蓄電池分為8組核安全級,9組非核安全級,共計17組,所有設備及部件包含蓄電池支架、蓄電池放電試驗裝置、非核級蓄電池組、核級蓄電池組、核級蓄電池連接線等,加起來更是數量龐大,要分為8個批次發貨至現場。
那一年,作為一個核電新兵,我是幸運又幸福是最大的吊車12000噸吊車的。幸運的是初入核電就參與了“華龍一號”;幸福的是在生產EMS的日子里,我在現場親眼見證了它的成長。看著那一萬多個零部件漸如堆積木般精準嚴密的“扣合”在一起,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一般,這種幸福感是無法用語言去描繪的。
在最后一批設備及部件完成發貨之后,工廠項目負責人崔經理對我感慨到“這次蓄電池交貨遇到的困難真的是史無前例,以后我們一定盡量避免相關問題再次發生。”
這是我設備采購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一次經歷。
責 編
講述人:中核工程華龍首堆堆外核測探測器國產化應用驗收負責人 王軍
蓄電池組主要用于在其相連的充電器故障或充電器失去交流電源情況下,向負荷提供直流源,同時也向不能由充電器承擔的尖峰負荷供電(充電器對其直流輸出具有調節響應時間及限流功能)。
一切都朝著那個既定的目標前進著。最終,EMS在16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順利完成了機組鑒定試驗,在17年的元月份又順利的通過了專家評審會。它實現了自己的蛻變,也為樣機制作階段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而在此之后的一年里,為了滿足技術要求,確保質量,需要將它分解檢驗,它又經歷了浴火重生的過程。那一段日子是極難熬的,實在是不忍看到它被拆的七零八落,但為了“華龍一號”,這是它必經的歷練。
“沒關系,我們一起共同成長。”我堅信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阻擋華龍騰飛的步伐。
2019年的6月份,它要被運往現場了。那個夜晚我在廠門口最后一次看到它,它還是一如往常,平靜地立在運輸車上,做好了一切奔赴使命的準備。
監造人的“華龍”旅程
雖然忙碌了兩天,都有些疲憊,但在順利完成驗收后,大家臉上還是不禁洋溢著笑容。在的主持下,這里有環保部華北站的監督員,有福清核電的業主,有動力院的設計人員,還有261的同事們…
專欄編輯
作為中國人自主研制的三代核電堆型,“華龍一號”采用了大量的“四新”技術,應急柴油發電機組中的柴油機就是其中之一。依照核電法規,核電站首次采用的核安全設備需要制作樣機并進行鑒定試驗。而我就在這樣一個節點——鑒定試驗的前夕走進了關中大地,像我們眾多的監造工程師一樣駐在制造廠,從事設備的監造工作。
繼續加油!華龍人!
與設備,朝夕相處
多年后我遠在海鹽元濟圖書館寫下此文時,還能清晰的回憶起團隊中每一個人的表情,是那樣的執著自信。我想這就是被“華龍一號”激發出來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華龍一號”堆外核測系統探測器一次性驗收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設備國產化應用開了一個好頭。
講述人:中核工程設備成套中心電儀設備部高級工程師 李鑫
堆外核測系統探測器從設備鑒定開始,到設備制造和測試階段都經歷了重重困難:熱老化試驗方案變更,補充探測器焊接工藝評定,探測器與保護柜系統聯調試驗等等,探測器國產化應用的路上充滿了艱辛,但最終,我們團結一致,我們戰勝了一切。
大國重器“華龍一號”,我也參與了!
講述人:中核工程設備成套中心設備監造部駐廠監造工程師
最終所有蓄電池全部保質保量按期到貨,為后續關鍵節點的順利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16年的夏天, EMS進入了決定成敗的關鍵環節——裝配工序。關中的酷暑并沒有阻擋大家的工作熱情,
從鑒定到制造再到出廠驗收,近40個月時間里,我們遇到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新增ETE和ETF系統的鑒定過程存在爭議;原材料電鉛價格大幅上漲;蓄電池外購件隔板的唯一分供商倒閉停工;蓄電池用電纜缺少耐酸性能檢測證明材料,而相關標準中并沒有確切的對于耐酸性試驗標準的說明等等。
| 李召霞
當然這其中也有坎坷和曲折,畢竟是國內首臺,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尤其是在裝機階段。技術儲備的不足,使零部件等一些小問題如“攔路虎”般一個接一個地擋在了我們的面前,致使裝機工作時有停頓。停頓時,EMS就靜靜地等在那里,每每看著它,心里總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
我清楚的記得那天是2019年的婦女節,是“華龍一號”堆外核測系統探測器國產化應用驗收的第二天。
蓄電,騰飛
為此,在我們的共同推動下工廠成立了專項攻堅團隊,從采購、技術、檢驗等多個環節全力保障項目的推進,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當然更多的還是感動,為了這“華龍一號”首臺柴油機,所有的參與人員互相配合,精誠合作。陜柴人將他們的踏實與硬朗滲透到了產品里,呵護著EMS,既嚴謹又細致,不放過每一個問題,全身心踐行了工匠精神。而駐廠監造團隊也發揮了自己在協調上的優勢,利用經驗反饋、專題會議等多種方式推進EMS的成長。
? end ?
| 吳子涵
李宏磊、張聚濤
今天,我也離開了那個地方,但我還是會想起它——EMS,相信它一定能站好自己的崗位,就靜靜的,為了“華龍一號”。
在設備驗收以及和外部監管單位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與設計人員通力配合,認真應對各種突發問題,鉆研到底,利用團隊協作的優勢,發揮攻堅克難的精神,提出了多個細小結構的優化改進項,高效推進了合同執行進展。
| 設備成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