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五月海子 編輯/MBA智庫琉琉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句話:有什么事情,比窮更可怕?
有人回答說:“又忙又窮。”很扎心,但這就是大多數人是徐工吊車的真實寫照。
忙碌,成了我們這代人最大是徐工吊車的標簽;奔波,成了日復一日是徐工吊車的常態。
殊不知,在不斷地被洪流裹挾著往前的我們,正在一點點被反噬、丟棄而不自知。
焦慮,讓我們不斷地在工作中榨取自己的時間,用忙碌去對抗停滯時的無措感。
可是,在這種過度忙碌的死循環下,時間耗盡,回頭一望,卻依然發現自己毫無長進。
這不禁讓我想起朋友小小曾說過的她的前上司。
當時,剛畢業的她入職了一家新媒體公司,頂頭的上司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勤奮的職場老司機。
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九點多,才戀戀不舍地下班,每天早上都會提前十分鐘準時到辦公室,沒有一天出現意外。
讓小小感覺到詫異的是,這位上司每天看起來比手下任何一個員工都忙,但其手上的項目確始終推進緩慢,特別是每晚下班后,總還是會有一些沒有處理完畢的事務遺留下來,造成第二天迭代忙碌的盛況。
小小后來仔細觀察了她上司的工作節奏,每天花了大量時間在與客戶的對接和溝通中,僅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忙一上午,壓根不去思考整個項目的大框架,沾手就干。
所以常常造成項目不是這出誤差,就是那邊出漏洞,讓這位上司始終處于忙而不得要領的窘狀。
在和周圍的同事交換信息的過程中,才得知這位上司常常抓小放大,非常在意一些瑣碎,導致自己工作時間被小事雜事擠滿,毫無思考和洞察的空間。
小小后來離職之時,這位上司手下員工得到了升職加薪,而他依然沒有得到晉升。
這讓我想起日語中有一個詞:“忙殺”:意思是說工作太忙了,被工作趕著走,人的精神壓力和身體壓力過大,就容易患上身心疾病,從而被工作殺死。
身邊有太多人,喜歡用忙碌來標榜自己的成功,認為太閑是一場災難,不敢停下,時刻要保持勇猛去對抗未知和變化,可是在過度忙碌背后,卻藏著最大的陷阱。
時間耗盡之后,不是出路,而是毫無成長的死路。
牛津大學有個教授曾做過一個對照實驗:
他找來12個性別年齡相同、智力發育狀況相仿的學生,把其分成三組,每組的任務是都抄一本學術著作,實驗時間為4個小時。
不同的是:
第一組每抄45分鐘后,可以發呆15分鐘再接著作業;
第二組每抄45分鐘,看10分鐘電視,聊天5分鐘;
第三組則不能休息,一直抄到4個小時直到實驗結束。
實驗結果顯示,第一組錯誤率最低,抄的單詞數最多;第二組次之;第三組抄的單詞量最少且錯誤率最高。
由此,教授得出了兩條結論:
1.一定的余閑可以顯著提升工作效率;
2.娛樂活動不算真正意義上的“休息”,放空大腦才是利用余閑養精蓄銳的最佳方式。
效率的拔升,帶動著職場生產力產出質量的提高,如果一味追求過載過速的時間擠占,不懂得勻速和適時調整,不留足彌留空間,到頭來只能換來效率車輪的崩壞和強制動。
無印良品CEO松井忠三,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無印良品的員工,經常工作到最后一班電車結束,周末也只能休息一天,但如此高壓的工作狀態,非但沒有提高生產力,反而會降低員工單位時間的產出,影響企業整體效率。
有一天,松井忠三提出不讓員工加班了,硬性要求每一個部門拿出消滅加班的措施方案,否則就要問責,于是各部門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工作,找出那些被消耗了時間,但是卻毫無成效的工作,并把這些工作給砍掉。
這項改革實行一段時間后,大家發現,以前需要10-12個小時完成的工作,現在8個小時就能干完。
員工不僅工作能夠準時準點完成,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空閑時間,陪伴家人,干自己喜愛之事,而這份工作之外的充分余裕,又反過來促進員工在工作中提升效率,產出效能。
高效率,永遠是職場奮斗的永恒追求。但極度運轉、毫不停歇并不能讓我們獲得充分的掌控感,唯有適度的余閑,敢于停滯的勇氣,才是實現超越的基石。
2.減少社交媒體對注意力的消耗,培養自己的專注度
你必須學會聚焦,盡量減少社交媒體對我們注意力無端地消耗,把自己80%的精力,投放到20%的重要事情上。
JK·羅琳在寫《哈利波特》期間,她選擇遠離社交媒體,在2009年才終于開通了自己的推特賬戶,后來她在寫《偶發空缺》的時候,離開設賬戶一年半的時間里,僅僅只發布了一條消息。
全神貫注的同時,減輕周圍喧鬧人聲和過載信息的影響,更能促發專注度的提高,進入深度工作的心流狀態里。
3.掌握高質量的休息,為深度工作提供充沛精力
每個人在職場負重之外,選擇休息的方式都各不一樣,差異化的休息方式,導致最后恢復精力的程度也千差萬別。
只有掌握好適合自己的高質量休息方式,才能更好的為職場精力賦能。
有“中關村勞模”之稱的雷軍,閑暇之余選擇滑雪釋壓;村上春樹,則是堅持跑步足足20年,給自己寫作集聚起充沛的專注力。
職場到最后,其實就是一場馬拉松,唯有維持足夠的精力,才能拼到最后,成為贏家。
△
寫在最后
決定工作價值的,并不是那些瑣碎膚淺的表象,而是被隱藏在“水面”之下的深度。
《三體》中寫道:百忙之中,下一步閑棋是很有必要的。
不懂得留白的職場人生,看似用忙碌兌換到了一個個有掌控感的日子,卻何嘗不是一種虛度時光。
太急,容易榨干自己,忙中懂得閑賦,才能將職場之路,走得更踏實和深遠。
-THE END-
●本文為MBA智庫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系我們。作者:五月海子(MBA智庫專欄作者),體制內財經從業者,注冊會計師。圖源:圖蟲創意。MBA智庫——管理者專業學習成長平臺,兼具熱點與干貨,頂尖管理知識、進階職場指南。APP、頭條號、微博@MBA智庫。
●B站高贊演講:你浪費的那10年,究竟能和別人拉開多大的差距?
●黃崢卸任拼多多CEO:26歲陪巴菲特吃午餐,40歲位列中國第二富豪,他到底憑什么?
● “特殊人才”李佳琦落戶上海、“快遞哥”獲獎100萬:所謂「扭轉人生」,不過是因為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