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藍字▲ 即可關注我們
關于艾菲是起重機的理想
內容:洞察人生底層邏輯,從根本上提升認知、解決問題
3個原則:
1、聚焦:聚焦四大底層能力是起重機的全面升級
2、深度:不寫未經深度思考是起重機的文章
3、實戰:文中方法論均可直接落地
艾菲的第168篇原創文章
標簽:思維躍遷
成大事者,不焦慮,因為他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有兩樣事情至關重要。
— 1 —
等待時機, 一戰而定
這是一個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故事。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將領。
另外三位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
當年,李牧駐守于代郡、雁門郡,以防匈奴。
李牧優待兵士,嚴格訓練,頻繁偵察,但軍令就一條:不許出戰!膽敢出戰者一律斬首!
這個免戰牌一掛就是好幾年。
由于李牧把所有人都收入了營壘,匈奴每次來襲都是無功而返。
就這樣,李牧幾年都不出戰,不單匈奴受不了,就連他自己的士兵也受不了,最后趙王也不能接受,認為是李牧膽怯,于是就把他給撤了。
新將領一來就廢棄了李牧堅壁清野的策略,改為對匈奴頻頻出擊,結果敗得多,勝得少,損失十分慘重。
在這種不得已下,趙王只好請李牧官復原職,但李牧稱病不出。直到趙王答應不再干涉他的軍事策略,李牧才答應復出。
等李牧回去后,又是一連幾年不出戰。
但其實,他并沒有閑著,每天都在勤奮練兵。
就這樣,經過了數年的經營,李牧有了一只兵精馬壯、士氣高漲的隊伍。因為多年未曾出戰,這些將士都卯足了勁,寧可不要賞賜也要與匈奴決一死戰。
但此時,他們的對手,匈奴兵已經松懈許久了。
這正是李牧一直在等的決戰時刻。
他精選了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勇于沖鋒陷陣的步兵五萬人、善射的弓兵十萬人。
然后,采用了誘敵深入的戰術,先派大批牧民驅趕牲畜放牧,引誘匈奴劫掠,而后假裝戰敗,故意將幾千人丟給匈奴。
獲得小勝后,匈奴更加輕敵,于是單于(匈奴的頭領)率領大批軍隊入侵。誰知卻正好落入李牧的奇兵包圍圈。最后,在這一仗里,李牧一舉擊破匈奴十萬騎兵,單于落荒而逃。
而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匈奴再也沒敢靠近過趙國的邊境。
— —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幾件事:
第一,李牧一直在等一個時機,在等匈奴士兵松懈了,以為他不會再打,且自己將士士氣大振的時機。
第二,在李牧等待時機的時候,他并不是白白的等待,相反,他練兵抓得很緊,甚至比打仗還忙。
第三,每一次,李牧不出戰,都是好幾年的時間。
第四,李牧僅僅出戰一次,就擊破了匈奴十萬騎兵,讓匈奴十余年不敢再犯趙國邊境,做到了兵家所說的“一戰而定”。
— 2 —
隱于森林,英雄之旅
這是一個發生在92年前的真實故事。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暴跌,由此引發了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
這場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最開始是金融業的崩潰。
隨后就引發了整個社會生產活動的停滯,公司破產,工廠倒閉,農場破產。
然后又導致了大批的工人失業,大批企業人員下崗,大批農產品滯銷。
對大多數人而言,如果還有工作,他們考慮的是如何保住現有的工作;如果已經失業,他們考慮的是如何找到一份能讓自己餓不死的工作,撐過去。
然而,有人卻不是。
他叫約瑟夫·坎貝爾,是一名美國人。在這場異常嚴重的經濟危機中,他也沒能找到工作。
原本,他可以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卻因為覺得單一學科會讓人變得平庸,于是拒絕了。
隨后,他帶著自己的妹妹和朋友,隱居到了森林里。
在森林里,他一待就是五年,這是五年既沒有工作也沒有錢的日子。
如果換作一般人,待在荒無人煙的森林里,面對沒有盼頭的生活,與嚴重匱乏的物質,一定會有萬念俱灰之感。
然而,坎貝爾卻不一樣。
他給自己制定了非常嚴格的作息時間,他說:“在沒有工作或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么的時候,你要自己找到該做的事情。”
于是 ,每天早上他都8點起床,在8點到9點之間做早餐,整理房間。
9點開始讀書三個小時。
到中午時,他通常會用一個小時吃午飯,然后繼續看三個小時的書。
在接下來的四小時里,他會用其中三小時看書,然后用一個小時外出。
晚上11點到12點,他會用一個小時收拾,然后上床睡覺。
如此規律的日子一過就是5年,通過連續五年的閱讀和思考,坎貝爾學習了很多不同學科的知識與研究方法,橫跨了人類學、生物學、文學、哲學、心理學、宗教學、藝術史等多個領域,同時還搜集了各種文化下的不同神話傳說。
在讀了很多書、進行了很多次的對比研究后,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那就是:
所有神話背后都隱藏著同一個法則 - 所有英雄都要遵循3個階段:啟程、啟蒙、回歸,而這也是每一個想要獲得成功的人必須經歷的人生三階段。
在這次經濟大蕭條結束后,坎貝爾立刻就被莎拉勞倫斯學院聘為文學教授,開始了為期38年的教書生涯,同時也帶著關于神話學的完整理論回歸社會。
后來,坎貝爾寫了好幾本關于神話學的著作,其中多本書被翻譯成了20多種語言,美國《時代周刊》將其中一本《千面英雄》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本書之一。
好萊塢著名導演喬治·盧卡斯在創作《星球大戰》時也參照了坎貝爾的《千面英雄》。
坎貝爾不但擁有眾多超級粉絲,包括作家、編劇、導演,他的書還幫助很多人找到了心靈的慰藉和超越現實、擺脫困境的力量。
包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和他的母親、《哈利波特》的作者 J.K.羅琳,以及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夫人杰奎琳。
— —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幾件事情:
第一,經濟危機時期,在整個社會都處于極度焦慮、極度悲觀的時候,坎貝爾卻選擇了退隱和等待。
第二,在坎貝爾退隱森林的時候,他并沒有閑著,相反,他每天讀書9小時,這一讀就是5年。
第三,在這5年里,他發現了“英雄之旅”的理論模型,并提出了神話學的完整理論。
第四,經濟危機后,他立刻重出江湖,受到聘用,并出版了神話學的著作,聲名鵲起,影響了世界上的很多人。
— 3 —
兩種等待
春秋時,秦穆公問蹇叔:“我怎樣才能稱霸天下?”
蹇叔說:“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貪,毋忿,毋急。
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
他的意思是:能夠稱霸天下的人有三戒,戒貪,戒忿,戒急。
貪心,會讓你失去很多;忿怒,會讓你容易有難;急躁,會讓你摔跟頭。
急躁,是一定會摔跟頭的,反正,我摔過,而且摔得還相當狠。
相反,一邊等待一邊準備,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等待什么?
1)等待“機會窗口”的來臨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這話聽來簡單,但能做到的人卻是極少。
其實,這句話蘊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機會不會一直都在;二是如果你能早早準備好,那就能抓住下一個到來的機會。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出現一些特別好的機會,可惜在出現之前,我們都無法預見它出現的具體時間和內容,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將時間浪費在抱怨自己沒機會上。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看到一些平時默默無聞,好像沒做什么的人,就在某一天他忽然崛起了,讓我們感到十分驚詫。
其實這沒什么奇怪的,人家不過是把你浪費在抱怨上的時間拿去學習和成長了,于是看起來默默無聞,并無特別之處。
但是,在機會到來之時,他卻能夠抓住機會,釋放能量,一發沖天、一戰而定。你只看到了爆發的一瞬間,卻沒看到之前他日復一日的積累,所以你感到十分震驚。
喬布斯重回蘋果后,他扭轉了公司業績下降的頹勢。但在那之后的幾年,他一直都處于一種蟄伏狀態。
有人問喬布斯為什么沒有動作?
喬布斯回答說,”我在等機會做下一件大事,現在時機不到。“
這就是等待“機會窗口”的來臨。
所以,乘勢而起、破局而出,關鍵是要趕對節奏。
在機會窗口出現時,要能夠把所有資源都恰到好處地利用起來,及時出擊、一舉成功。
就像張一鳴在微博里說的:“姜子牙 81 歲才當上三軍總司令,人家前 80 年就做兩件事:好好學習和鍛煉身體。”
2)等待形勢發生變化
第二種等待是,等待形勢發生變化。
李牧打仗,就是在等形勢的變化。
等待匈奴兵從氣勢很足變到完全懈怠。
春秋戰國的秦國名將王翦也是如此。
當時他領命征伐楚國,在他率軍到達楚國后,就駐扎了下來,然后就關上了營門,并不出戰,每天就在自己的軍士中做日常訓練和比賽。
因為他有很多兵,所以楚軍沒法來攻。
就這樣天天駐扎在別人城門前,也不進攻,但把楚人擾得十分心慌。
最后,楚軍熬不住了,開始頻頻調動。
楚軍一調動,就露出了破綻,于是王翦就揮師出擊,一舉滅了楚國,就此完成了幫助秦國統一六國的重要一步。
這就是等待形勢的變化。
這里要注意的是,等待形勢發生變化與等待機會窗口來臨是有區別的:
等待形勢變化,是在等待中主動促成或創造形勢的變化。
等待機會窗口來臨,是在等待中,堅持不懈的為“機會窗口”的到來做著充分的準備。
— 4 —
等待中,讓自己變強
李牧在等待的時候,練兵抓得很緊,甚至比打仗還忙。
約瑟夫·坎貝爾在等待時候,每天生活極度規律,學習、思考、創作。
成大事者,在等待的時候,都沒有放下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那就是:一邊等待、一邊在不斷準備中變得越來越強。
沒有這點,等待就只能是空空的等待,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那么,到底應該準備什么?
最重要的準備就是:夯實自己的底層基石。
什么是“底層基石”?
對打仗的人來說,“底層基石”就是“道、天、地、將、法”。
也就是:政治是否清明、時機是否恰當、將帥是否有勇有謀、軍法是否嚴明,而不是你是否有詭計奇兵。
對創業的人來說,“底層基石”就是一個企業的“感性、理性、人性、要性”。
感性上 -(使命、愿景、價值觀)是否清晰利他;理性上 - 是否科學明確;人性上 - 是否知人善用;要性上 - 是否過程與結果并重,而不是能不能抓住一個風口。
對個人來說,“底層基石”就是一個人的“思考力、學習力、自我認知力、自我覺知力”。
在頭腦方面,你是否擁有好的思考力和學習力;在心靈方面,你是否擁有深入全面的自我認知力與清晰敏銳的自我覺知力。
對成大事者來說,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底層基石”工作的好壞,才是最終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
所以,他們就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投入在了這些事情上,而不是對于未來目標能否實現的擔憂、恐懼、急迫與焦慮上。這么一來,自然就會篤定很多,自然也就不會焦慮。
那么普通人呢?
正好相反,他們極度關注想要實現的那個結果,甚至在根本沒有明確愿景、目標,沒有拿出行動和努力的時候,就已經想著換車、換房、和財務自由的結果了。
可惜,人的精力是極其有限的,當一個人過于關注最終結果時,他勢必會忽視在“底層基石”上下功夫的投入與時間,于是這會陷入到“急于求成”的惡性循環中:
對想要獲得結果的急迫感 - 焦慮感 - 難以投入到當下的“底層基石”中 – 更加焦慮、更加著急 – 更加沒精力時間投入 - 更加難以成功。
老子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走千里路,就得有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的決心。
如果你能學會等待,并在等待中不斷積累自己的“底層基石”,那么,未來有一天,你一定可以獲得你想要的。
尼采說:“愈想向深處、光處升展,它的根就越要向地下、黑暗處伸入。
擁有最長梯子的心靈,能往下走得最深。
高山在哪里?
高山起于海底。”
王陽明說:“立志用功,就像是種樹。
開始的時候,生根發芽,還沒有樹干;等到有了樹干,還沒有樹枝;有了樹枝之后,才有樹葉,然后有花,有果實。
在開始種樹的時候,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那樹枝的事,不要想那葉子的事,不要想那開花的事,不要想那結果的事。
空想有什么意義呢?
只要你不忘栽培灌溉,你還怕沒有果實嗎?”
黃崢說:“段永平在商業和人生給我的啟示是,他說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用平常心來做事情會更好,平常人其實很難有平常心。
段永平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人。
他還教給我一個商業常識,就是價格一定會波動,但只要你的價值提升,最終價格會和價值接近。
這個常識讓你安心于增加企業的內生價值,不要過度在意資本市場的價格波動。
此外,段永平教我要胸無大志,做好當前就好。”
最后的話
1)學會等待。
學會在等待中,日復一日地夯實自己的“底層基石”。
2)學會創造形勢或者學會抓住來到面前的“機會窗口”。
長此以往,你的焦慮就會越來越少,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
與君共勉。
- END -
作者艾菲介紹:“只做影響你一生的課程”的蓬勃學院創始人&CEO、深度思考力暢銷書《直擊本質》作者、多家企業創始人&CEO的個人成長教練、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國際教練協會(ICF)認證專業級教練、前美國財富500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20萬讀者公眾號“艾菲的理想”創始人兼主筆。
“打破你的隱形思維邊界 · 14天實戰課
用一套思維工具
徹底解決你的底層問題
長按下方圖片二維碼,即可購買
(本周報名截止)
長按二維碼關注,和20萬讀者一起
全面升級四大底層能力
??
▲長按關注艾菲的理想
成功實現你的蓬勃人生
如果您喜歡艾菲的文章,請設“星標”。點擊正文最上方藍色字體“艾菲的理想”→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星標”公眾號查看方法:在微信對話框里點擊“訂閱號消息”→點擊右上角“三”,即可快速找到“艾菲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