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
訪
6月15日,《經濟日報》頭版刊發中國工程院院士,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印彪專訪《打贏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硬仗》。
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19年中國碳排放總量113億噸,能源領域碳排放量98億噸,占全國總量是吊車視頻的87%,其中電力行業碳排放42億噸,占全國總量是吊車視頻的37%。
董事長舒印彪
讓我們一起聽聽他怎么說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近年來,我國電力行業低碳轉型成效如何?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要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電力行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對此,我國能源電力行業要加快形成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支撐未來能源轉型。
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發展陸上新能源;
破解整體規劃、技術創新、政策支持等問題,加快發展海上風電;
加快華龍一號等國產化三代壓水堆技術推廣,推進四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積極開發水電,打造流域“水風光”互補開發模式;
發揮煤電兜底保供和應急備用調峰作用,持續降低煤電占比;
加快大容量、長壽命、高安全、低成本電化學儲能研發和推廣,推動儲能規模化應用。
“十四五”時期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應如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將具有四個方面基本特征:
● 一是加強電網互聯互通,發揮大電網優勢,實現各類發電資源充分共享、互為備用;
● 二是提升智能化互動化水平,推進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電力技術深度融合,由部分感知、單向控制轉變為高度感知、雙向互動、智能高效;
● 三是實現靈活柔性,提高新能源發電品質,主動平抑出力波動,成為友好型電源,增強電網平衡調節能力,提高抗擾動能力,保障多能互補,更好適應新能源發展需要;
● 四是確保安全可控,推進交流與直流、各電壓等級協調發展,建設新一代調控系統,筑牢安全“三道防線”,有效防范大面積停電風險。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這道必答題,我國能源電力發展的重點工作有哪些?
清潔化意味著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發展水電,安全推進核電建設,推動煤電從電力保障設施向生態環保平臺轉變;電氣化主要體現在工業、建筑和交通領域的大規模電氣化替代,力爭到2060年,三者電氣化水平分別由目前的26%、40%和4%,提高到70%、80%、50%以上;推進電力數字化建設,提升電力系統智慧化水平,則要求加強電力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充分挖掘系統資源,實現多能互補、靈活調節、主動響應、協調互動,提升電力系統安全和效率;同時,加快碳減排標準體系建設,推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碳減排制度體系,是促進相關行業自主控碳減碳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加強能源標準國際合作,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標準+檢測”服務體系,拓展國際合作空間。
我國電力系統的清潔低碳轉型還存在哪些核心技術問題亟待突破?在發揮科技創新引領方面,作為能源電力領域的龍頭企業,華能集團有哪些做法?
華能作為能源電力領域的龍頭企業,始終堅持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以重大科技項目為牽引,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組建任務型、體系化的創新團隊,攻關“卡脖子”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帶動行業技術進步。
未來科技創新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持續推動我國電力能源領域的綠色轉型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能源電力行業中的大中小企業該怎么做?
在基礎前瞻領域
重點攻關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儲能、氫能及燃料電池、高效率光伏發電材料、新型絕緣材料、超導材料、寬禁帶電力電子器件等技術。
在工程應用領域
重點攻關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發電、大規模海上風電、虛擬電廠、源網荷儲協調運行、主動需求響應、綜合能源系統等技術。
針對此類問題,華能計劃在海上風電等領域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加大海上風電、鈣鈦礦、異質結光伏等前沿技術投入,并提供大規模示范應用場景。以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單位協同創新,發揮產業鏈集成優勢,提高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文:郭靜原
責編:賈凡迪
吊車圈 掃碼加入千人吊車群
(責任編輯:中國吊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