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克拉瑪依市吊車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烏蘭察布吊車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中國有哪些杰出人物?
中國杰出人物有諸葛亮、曹操、班超、范蠡、姜尚等。
1、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漢族,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的事跡不需要過多介紹了吧,“三顧茅廬”、“隆中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發明了“木牛流馬”,作“八陣圖”等等,都說明了諸葛亮的杰出能力。千百年來,諸葛亮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智慧化身,傳奇性故事為人所歌誦。
2、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自幼博覽群書,武藝過人,而且善作詩詞,史書記載“少機警,有權數”。
幾乎從白手起家,數十年間先后擊敗呂布,袁術等豪強集團,統一北方。曹操文采出眾,《觀滄?!返仍姼?,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韻沉雄,清峻通脫,慷慨悲涼。
3、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班超少有大志,剛開始從事文書工作,后來投筆從戎,立志做一番大事業。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面對鄯善國王先恭而后倨,先下手為強,斬殺匈奴使者,鄯善舉國震驚,遂歸附漢朝。班超駐守西域32年,保持了西域地區的穩定,匈奴不敢南下,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為大漢民族基業立下了豐功偉績。
4、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
范蠡提倡“道”、“氣”,主“恒”、“?!?,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范蠡協助勾踐成功復國,之后功成身退,飄然而去。然后經商,成為富可敵國的大富翁,人稱“陶朱公”。
5、姜尚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謀略家,被譽為“兵家始祖”、“武圣”。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以姜尚為國師,于牧野大勝紂王軍隊,后來被封于齊地,為齊國始祖,又被稱為“齊太公”。
姜子牙學問淵博,“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五行術數奇門遁甲,無一不精無一不通?!毕鄠髦胁恍啾鴷度浴?、《六韜》,是中國歷史上被神化了的一代奇人。
王進喜克服困難打出勝利油田的第一口有井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錯誤的是打出
不屈的童年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何占信,父親王金堂。40歲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個男孩子,心里非常高興。按照當地的習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篩子放在秤上一稱整好十斤,于是就給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聽起來非常雄壯,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長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譜往下排,起名王進喜,希望他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后重整家業。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1932年,軍閥馬步芳要建羊毛廠,王金堂被強迫出勞役。9歲的王進喜讓父親坐在牛車上,趕車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10歲的王進喜和幾個窮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沒、氣候變化無常的妖魔山給地主放牛。王家有幾畝地被區長以借為名長期霸占。12歲的王進喜不畏強權,前去討要。雖然只要回了幾丈白土布,卻是王進喜與惡勢力抗爭的一次勝利。14歲時,為了躲兵役,王進喜淘過金、挖過油。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舊玉門油礦當童工,年齡雖小,卻干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還經常挨工頭的打罵,但他不甘屈辱,奮起反抗。王進喜常因反抗而受懲罰。師傅知道后,給他講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要講究斗爭方法,培養“耐力”。王進喜心中充滿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這苦難的經歷和惡劣的生存環境,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
赤城報國
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鉆探大隊當鉆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干。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干活。艱苦的鉆井生產實踐,鍛煉了他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先進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里程碑。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鉆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桿”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鉆井最高紀錄。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余秋里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鉆井衛星”紅旗頒發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鉆井闖將”。
1959年9月,王進喜出席甘肅省勞模會,被選為建國10周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休會期間,王進喜參觀首都“十大建筑”,路過沙灘時,看到行駛的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才知道國家缺油,他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這位堅強的西北漢子,蹲在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街頭哭了起來。從此,這個“煤氣包”成為他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思想動力之源。
艱苦創業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于3月25日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環境,會戰領導小組作出了學習毛主席《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王進喜組織1205隊職工認真學習“兩論”。通過學習,王進喜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205隊的鉆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鉆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來后,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鉆。薩55井于4月19日勝利完鉆,進尺1200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1960年4月29日,1205鉆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于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余秋里得知后,連聲稱贊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成為大會戰樹立的第一個典型,成為大會戰的一面旗幟。號召一出,群情振奮,戰區迅速掀起了“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的熱潮。
1960年7月1日,會戰指揮部召開慶祝建黨39周年和大會戰第一
中國杰出人物的事跡
一,成吉思汗(1162-1227)
成吉思汗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和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但他對世界的影響遠大于對中國的影響。
成吉思汗為中國元朝的統一奠下基礎。蒙古人打通西域,實行信仰自由,這為伊斯蘭教進入中國奠下基礎。
二,商鞅(約前395-前338)
商鞅是戰國時期政治家和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有人認為他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六位丞相之一。
商鞅推行的”商鞅變法“,使秦國長期凌駕于東方六國之上,而且推動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為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
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相傳葡萄、石榴、胡桃等物皆為張騫從西域傳入中原,而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雜技也傳入中國,這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推動了世界文明和社會的發展。
四,朱元璋(1238-1398)
朱元璋為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蒙古族統治下建立了全國大一統的漢人政權,使東亞大陸的統治權重新回到漢人的手中。
也恢復了漢民族在傳統中國疆域內喪失已久的政權,以致恢復和極大地增強了漢民族的地位和自信心,也修復了早已元氣大傷的中華文化。
五,屈原(約前340-約前278)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并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屈原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后世的眾多文學家,他的詩歌和體裁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中國民間端午節的由來,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
六,宋太祖(927-976)
宋太祖漢唐盛風的尚武精神到宋朝為止,因為遇上重文輕武的宋太祖。宋太祖基本統一漢人地區,為漢人歷史和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做出了承上啟下的重大貢獻。
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朝代,發達的宋朝在中期就發行了世界最早的紙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國歷史上國寶級人物:毛澤東排名驚人
多少級大風能把汽車SUV刮翻?
小型汽車可抗8級風,大型汽車最多可抗10級風。
相同條件下,在橋面上的側傾風速16m/s。“側傾風速”指的就是:車子,一臺車子,一邊的輪胎脫離地面的時候的風速,也就是在翻車邊緣了。
如果說,把風速轉換成風力等級,大概是7到9級的樣子。我們平時開車,確實會遇到這種等級的橫風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牛迪宇的碩士論文分享給你,《江蘇省高速公路強風和強橫風發生規律及個例數值模擬》。
1、汽車抗臺風能力
不同類型的車子抗臺風能力不一樣,根據臺風的特性,一般轎車的抗臺風能力比越野車強,因為轎車重心低,高度相對于越野車也矮很多,其抓地能力也比較強。所以,在同一級別的臺風下,越野車就首當其沖,臺風對其破壞性也就越大。
“山竹”——汽車能承受多少級的臺風?
2、同一汽車不同部位
同一輛車不同的地方抗臺風的能力是不一樣的,車身的鈑金抗臺風能力就比前擋風玻璃和車窗玻璃強得多,一般車子鈑金能承受18級以上的臺風,而車窗玻璃15級臺風就可能被吹裂。但是當臺風風力達到15級以上時,車子已經被吹跑了,18級的臺風可以把汽車吹向空中翻滾,像吹樹葉一樣飄落!
“山竹”——汽車能承受多少級的臺風?
3、汽車行駛與靜止
行駛中的汽車和靜止的汽車抗臺風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行駛中的汽車能抵抗臺風的能力遠比靜止狀態下的汽車弱,尤其是當臺風從側面吹來的時候,車子特別容易被吹翻!以轎車為例,靜止的汽車一般能夠承受14級的臺風,而行駛中的汽車12級臺風車子方向就不受控制了。所以,在臺風來臨的時候,大家最好別開車出行,尤其是這次的“山竹”臺風。
4、臺風中汽車停放
面對如此強勢的“山竹”來襲,一些有經驗車主認為,汽車還是盡量不要停留在低洼處,及路邊樹木旁邊,以及風口浪尖處,畢竟這些地方也是事故最為易發之地。而對于用吊車將汽車放到屋頂上,假若汽車被強臺風刮走,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到時不但損壞了汽車,若砸到人物,也是得不償失??!
建國60周年先進人物事業
王進喜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何占信,父親王金堂。40歲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個男孩子,心里非常高興。按照當地的習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篩子放在秤上一稱整好十斤,于是就給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聽起來非常雄壯,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長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譜往下排,起名王進喜,希望他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后重整家業。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1932年,軍閥馬步芳要建羊毛廠,王金堂被強迫出勞役。9歲的王進喜讓父親坐在牛車上,趕車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10歲的王進喜和幾個窮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沒、氣候變化無常的妖魔山給地主放牛。王家有幾畝地被區長以借為名長期霸占。12歲的王進喜不畏強權,前去討要。雖然只要回了幾丈白土布,卻是王進喜與惡勢力抗爭的一次勝利。14歲時,為了躲兵役,王進喜淘過金、挖過油。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舊玉門油礦當童工,年齡雖小,卻干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還經常挨工頭的打罵,但他不甘屈辱,奮起反抗。王進喜常因反抗而受懲罰。師傅知道后,給他講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要講究斗爭方法,培養“耐力”。王進喜心中充滿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這苦難的經歷和惡劣的生存環境,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
赤城報國
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鉆探大隊當鉆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干。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干活。艱苦的鉆井生產實踐,鍛煉了他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先進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里程碑。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鉆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桿”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鉆井最高紀錄。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余秋里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鉆井衛星”紅旗頒發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鉆井闖將”。
1959年9月,王進喜出席甘肅省勞模會,被選為建國10周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休會期間,王進喜參觀首都“十大建筑”,路過沙灘時,看到行駛的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才知道國家缺油,他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這位堅強的西北漢子,蹲在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街頭哭了起來。從此,這個“煤氣包”成為他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思想動力之源。
艱苦創業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于3月25日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環境,會戰領導小組作出了學習毛主席《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王進喜組織1205隊職工認真學習“兩論”。通過學習,王進喜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205隊的鉆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鉆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脑?。井架立起來后,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鉆。薩55井于4月19日勝利完鉆,進尺1200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1960年4月29日,1205鉆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于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余秋里得知后,連聲稱贊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成為大會戰樹立的第一個典型,成為大會戰的一面旗幟。號召一出,群情振奮,戰區迅速掀起了“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的熱潮。
1960年7月1日,會戰指揮部召開慶祝建黨39周年和大會戰第一戰役總結大會,突出表彰了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他們被樹為大會戰的“五面紅旗”。一個鐵人前面走,千百個鐵人跟上來。大會戰出現了“前浪滾滾后浪涌,一旗高舉萬旗紅”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連續創出了月“四開四完”、“五開五完”的好成績,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進尺21258米,接連創造了6項高紀錄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1960年底,大慶油田生產原油97萬噸。
科學求實
王進喜是吃苦耐勞的實干家,也是科學求實的典范。在科技領域,他以“識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難,刻苦學習,帶領工人們以創造性的勞動,創出一個又一個優異的成績。1961年2月,王進喜被任命為鉆井指揮部生產二大隊大隊長,負責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個鉆井隊。他經常身背干糧袋,騎著摩托車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場,調查研究,檢查工作,幫助基層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當了大隊長后,他深感沒文化開展工作困難,拜機關干部為師,抓緊一切機會學文化。他說:“我認識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經過兩年多的時間,鐵人已經可以獨立地看報、讀文件、學“毛選”,甚至可以列出簡單的發言提綱了。
王進喜學習技術知識始終堅持學以致用。他說:“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他帶領工人們不斷地從實際需要出發搞技術革新。為提高鉆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動滑車。為打好高壓易噴井,他帶領工人研究改進泥漿泵。為提高鉆井質量,他和科技人員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滿式鉆井法”。他還在多年的鉆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鉆井絕技”,能根據井下聲音判斷鉆頭磨損情況。他對待工作嚴細認真,一絲不茍,經常向工人強調:“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1961年春,部分井隊為了追求速度,產生了忽視質量的苗頭,連鐵人帶過的1205隊也打斜了一口井。為了扭轉這種情況,4月19日,油田召開千人大會,對鉆井質量問題提出嚴肅批評,這個日子被人們稱為“難忘的四?一九”。事后,已擔任大隊長的王進喜帶頭背水泥,把超過規定斜度的井填掉了。他說:“我們要讓后人知道,我們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還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壞作風”。
無悔奉獻
鐵人王進喜從普通工人成長為領導干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對工人和家屬關懷備至,而對自己和家人卻嚴格要求,一輩子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他說:“我從小放過牛,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
1964年年底,他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大會并代表工人做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發言,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從北京回來后,他依然保持謙虛謹慎的習慣,說,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他一邊參加勞動一邊聽取群眾意見,解決工人的實際問題,成為大家的知心朋友。他看到天冷時工服不保暖,工人挨凍,就到縫補廠建議把棉工褲后腰加高加厚,給工人做皮背心和皮護膝。鉆井生產、生活特別是住房、吃糧面臨困難時,他利用工余時間帶領職工和家屬開荒種地,燒磚、割葦,蓋“干打壘”住房,讓工人和家屬“吃飽肚子去會戰”,“回來有個窩”。大隊駐地離市鎮比較遠,工人和家屬買糧、郵信、看病都不方便,他又帶領職工家屬想方設法辦起了商店、糧店、郵局、豆腐坊、衛生所等,建起了設施比較齊全的生活基地。鉆工子女沒處上學,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帶領人們在大隊機關附近支起一頂帳篷,建起了大隊級第一所小學——帳篷小學。后來,人們為了紀念王進喜,把這所小學命名為“鐵人小學”。他到阿爾巴尼亞訪問期間,還惦記著鉆工們的困難,利用補助的一點外匯特意買了兩個“熱得快”,帶回來給職工燒開水、熬中藥。鉆工陳國安病了,在大慶治不好,他利用開會機會把他送到省城醫院治療。生產骨干張啟剛因工犧牲后,他和1205隊的職工經常給他的老母親寄錢和糧票,一直供養到老。
鐵人王進喜對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嚴格。鐵人家是個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還要上學。為了維持全家生計,王進喜叫老母親管賬,精打細算過日子。會戰工委和各級黨組織都想盡辦法對困難職工給予補助,像王進喜這樣的情況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長期補助”,但王進喜自己從來不花,他把這些錢都補助給困難職工了。大隊派人給他家送去豬肉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工人們想把他家鋪炕用的葦草換成席子,他老母親也不讓。鐵人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上級為照顧他,給他配了一臺威力斯吉普車。王進喜自己很少坐,就用它來給井隊送料、送糧、送菜,拉職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車??衫夏赣H病了,是鐵人的大兒子用自行車推著去衛生所。與他的愛人同期來油田的家屬多數已轉成正式職工,他的愛人卻一直是家屬,在隊里燒鍋爐、喂豬。他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為我們樹立了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公仆形象。
鞠躬盡瘁
1965年4月,王進喜被任命為鉆井指揮部副指揮。1965年7月,在石油工業部第二次政工會上,王進喜應邀作了報告,他在發言中首次提出了:“要讓我們國家省省有油田,管線連成網,全國每人每年平均半噸油”的奮斗目標。“文革”開始后,大慶油田生產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1966年12月31日,王進喜毅然到北京向周總理匯報大慶油田生產的嚴峻形勢。返回大慶后,他走遍油田,貫徹總理的指示精神,大聲疾呼“大慶生產一天也不能?!?。一些人羅織罪名,對他進行殘酷迫害。他說,想讓我承認大慶紅旗是黑的,那是癡心妄想,刀架脖子我也不承認!在周總理的謀劃下,繼鞍鋼之后,大慶實行了軍管。周總理指示軍管會把王進喜送到基層連隊保護起來。
1968年5月,大慶革命委員會成立,王進喜被推選為大慶革委會副主任。1969年2月,中共大慶黨的核心小組成立,王進喜擔任副組長。1969年4月,黨的“九大”在北京召開。王進喜作為大慶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并當選中央委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拔母铩逼陂g,大慶油田出現了地層壓力下降、原油產量下降,原油含水上升的“兩降一升”嚴峻形勢,王進喜焦急萬分。在油田呼吁得不到支持的情況下,就到北京向燃化部和國務院匯報。周總理在《當前大慶油田主要情況報告》上批示,“大慶要“恢復‘兩論’起家基本功”。油田生產被動局面逐步得到扭轉。為了把散落在草原上的物資器材回收回來,王進喜于1969年7月,集中30多人,成立了廢舊物資回收隊,帶領工人們風里雨里,為國家回收散失的廢舊物資。形成了今天仍被我們頌揚的“回收隊精神”。
1970年春節前,王進喜受周總理委托,到江漢油田慰問,并做了大量的解放干部、穩定隊伍的工作。1970年4月5日,全國石油工作會議在玉門召開。王進喜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大會。他在會上大聲疾呼要恢復光榮傳統,充滿信心地提出“大慶產量要上四千萬噸,全國產油一億噸”等一系列遠大的奮斗目標,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玉門會議期間,王進喜胃病發作。后經解放軍301醫院檢查確診為胃癌晚期。病中的鐵人心里想的仍然是油田生產建設和廣大職工家屬。得知油田生產不穩定,他想還是因為主要干部解放不出來。叫警衛員方廷振代筆寫信給大慶當權者,叫他們趕快解放宋振明。聽說家屬基地有臭蟲,他托人買來敵敵畏,讓來看望他的人帶回大慶。
1970年10月1日,王進喜抱病參加國慶觀禮,以中共中央委員身份檢閱游行隊伍。國慶節剛過,鐵人的病情急劇惡化。臨終前,他用顫抖的手取出一個小紙包,交給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領導同志。打開紙包,里面是他住院以來組織給他的補助款和一張記賬單,一筆一筆記得清清楚楚,一分也沒有動。王進喜說:“這筆錢,請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難?!痹趫龅娜藷o不為之動容,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臨終前,弟弟王進邦守候在病榻邊,王進喜手拿300元錢交給他,強忍劇痛,斷斷續續地說:“看情況,我可能看不到咱媽了,媽這一輩子很苦,你就多替我盡孝道吧”。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同志因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18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舉行了向王進喜同志告別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組部、石油工業部、黑龍江省的領導,大慶油田、玉門油田的干部、群眾來向鐵人告別。王進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了鐵人王進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跡。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發了長篇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高度評價了王進喜偉大的一生。大慶油田做出了“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學習的決定”。學習鐵人精神,繼承鐵人遺志,大慶人決心把他未竟的事業進行到底!
鐵人詩話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北風是電扇,大雪當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好大油田。干!干!干!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安徽鄧氏家族杰出代表:鄧石如、鄧藝孫、鄧季宣、鄧以蟄、鄧稼先等),清朝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書法家與篆刻家鄧石如的第六世孫,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鄧以蟄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5年,母親帶他來到北京,與父親生活在一起。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畢業,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
他從青少年時代就有了科技強國的夙愿,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的興亡緊密相連。
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七·七”事變后,全家滯留北京,他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16歲的鄧稼先隨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讀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受業于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谷諔馉巹倮麜r,他拿到了畢業證書,在昆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于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并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京大學教職工聯合會主席。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么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于原子核的知識?!?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是后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6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制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饑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墒抢碚撌欠駵蚀_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于方案”,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10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細胞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后,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后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后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后,他還在工作之余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斗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并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關于克拉瑪依市吊車和烏蘭察布吊車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