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國局參建是吊車的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薩至林芝鐵路(以下簡稱拉林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同步投入運營,標志著西藏由此進入電氣化鐵路時代,歷史性地實現復興號對31個省區市是吊車的全覆蓋。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竇保信出席25日上午在拉薩站舉行是吊車的開通儀式。6月25日上午,D2021次復興號動車組從拉薩站始發。拉林鐵路起自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經山南市貢嘎縣、扎囊縣、乃東區、桑日縣、加查縣和林芝市朗縣、米林縣,到達林芝市區,全長435.48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為國家I級單線電氣化鐵路,初期開通運營辦理客貨運輸業務的有貢嘎、扎囊、山南、桑日、加查、朗縣、米林、崗嘎、林芝9個車站。局承擔了拉林鐵路全線電力及電力牽引供電工程、隧道照明、四電房屋和生產生活房屋,以及拉薩地區拉薩西至拉薩、拉薩至協榮、柳梧線路所至拉薩南聯絡線的電力、牽引供電、通信、信息、信號及變電所房屋工程的建設任務。其中全線架設接觸網540.6條公里,新建牽引變電所9座、新建配電所10座,生產生活房屋共計347處,建筑面積共計100614平米。由西安電化公司、北京電化公司、建筑公司、裝備公司等單位共同參與建設。拉林鐵路位于青藏高原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的藏東南谷地,90%以上的線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沿線山高谷深,相對高差達2500米,施工難度極大。為克服上述困難,局在施工中堅持“機械化施工替換人工”原則,并將其細化為“三絕不”施工管理理念,即“能在預配車間完成的工作,絕不放在施工現場;能使用機械作業的工作,絕不采用人工作業;能在地面完成的作業,絕不高空作業完成”。
項目部在山南設置占地2000多平米生產資源配置中心,改變以往的腕臂和吊弦加工模式,由以前各個現場“開小灶”自行組裝變為配置中心作為“中央廚房”加工出成品,再運到現場由工人安裝。配置中心還引入數控機床,只需輸入腕臂、吊弦的相關參數,即可自動加工出成品,最終精準加工出全線13000多套接觸網腕臂和93000多根吊弦,這一舉措提高了腕臂和吊弦的加工精度,加工效率比人工提升3倍以上。技術人員使用恒張力放線車架設接觸網,接觸網架線第二次跨越雅魯藏布江。
為在運輸中做好成品保護,項目部在運送腕臂、吊弦、導線等接觸網配件時,全部使用托盤及木箱,既便于機械裝卸,又避免因運輸不當而造成的損傷。此外,在物資管理調配時,項目部在各工點適當增加材料存儲庫房,加大物資存儲量,如支柱、導線、金具、電纜等大宗、常用材料一般不少于10天用量,雨季、冬季不少于15天用量,特殊材料儲量不少于5天,設備配件較正常需用量增加一倍儲存,避免因天氣影響延誤材料運輸,讓各工點施工人員“手有余糧,心中不慌”。
牽引變電所為鐵路提供電力供應,也被譽為電氣化鐵路的“心臟”。拉林鐵路全線9座牽引變電所配電裝置均采用了氣體絕緣金屬封閉組合電器,其將斷路器、隔離開關、電流互感器、避雷器和連接母線等高度集成,相較于以往的戶外式布局,每座變電所可節約土地2400平方米,全線累計可節約土地資源21600平方米,保護了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此外,氣體絕緣金屬封閉組合電器從露天設置改為室內安裝,避免了雷暴、風雨等惡劣天氣影響,增加了設備穩定性,便于檢修維護。且組合電器采用門型架構,利用圓鋼管柱支撐,較傳統的格構式角鋼型支撐方式,抗震等級更強。
星空下的拉林鐵路米林220kV牽引變電所,夜空下的變電所與滿天繁星融為一體。
全線牽引變電所采用無人值守加遠動控制系統,變電所內裝有智能化攝像頭,24小時全自動的巡檢所內儀表設備,自動讀取儀表數值,并對數值進行智能化判斷分析,一旦出現異常及時預警。遠動控制讓變電所更加智能化,僅在調度端設置監視員,通過遠動控制即可實現對斷路器、隔離開關、監控保護等裝置的操控,讓2300公里以外遠在西寧工作人員,動動手指,便可完成工作任務。
拉林鐵路沿雅魯藏布江蜿蜒前行,全線共有1792處橋梁、隧道和路基的施工定位點,通往定位點的路口有400多處。為了讓施工人員在陌生環境下,快速地找到定位點,項目部利用戶外登山APP進行定位,施工人員都下載手機APP,對重要路口的圖片和文字進行上傳維護,完成數據采集后,便可通過軟件規劃線路,輕松找到施工點。施工人員在出工前就設計好行車和步行路線,盡可能規避穿越當地的林區和草地,減少對植被的影響,保護西藏自然生態環境。拉林鐵路技術人員運用恒張力放線車進行接觸網導線落錨作業
在接觸網施工中,由于地處高原,吊車吊立完接觸網支柱,工人需爬上7米高的桿子去摘掛鉤,體力負擔加重,導致接觸網施工效率降低,在平原地區一組人每天能裝50根腕臂,而在拉林線只能裝不到25組。針對這一情況,現場人員對吊鉤進行巧妙改裝,用簡易拉繩實現了地面脫鉤功能。人員站在地面上,通過一根控制繩便能實現自動脫鉤,效果好于售價數十萬元的電動脫鉤裝置。據統計,僅這一項小發明,就節省了工具購置成本40余萬元,節省人力成本6.27萬元,累計節省施工工期90天。此外,項目部制訂了針對高原施工的諸多措施,以適應高原施工環境,并以現場問題為導向,結合項目實際加大工器具的研發和應用。他們研制了微型升降作業梯車,將叉車進行改造實現了隨時移動和升降兩項功能,滿足了單線隧道現場交叉作業需求;研制了便攜式化學錨栓輔助定位裝置,利用現場廢棄材料焊接成打孔模具,使得隧道化學錨栓打灌精準率和安裝成功率提高一倍以上;研制便攜式掛梯,可在橋梁區段自由滑動,便于人員上下橋墩作業,省時省力確保人員安全……通過一系列合理的施工組織安排和科學的技術創新,建設者們按期優質高效地完成了各項施工任務,確保了拉林鐵路按時建成開通。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拉林鐵路通車后,可有效改善沿線地區居民的出行條件,拉薩至山南、林芝最快1小時30分、3小時29分可達,同時結束了藏東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歷史,彌補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氣候影響的短板,進一步完善了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升了交通運輸的穩定性和通達性,實現了西藏各族群眾“坐上動車去拉薩”的夢想,對于助推旅游業再攀新高,帶動西藏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 中央電視臺6月24日17:44新聞直播間欄目以《拉林鐵路明天開通運營,復興號動車組將首次開上青藏高原》為題進行報道,并采訪了中國局拉林鐵路四電工程指揮部指揮長馬林。
■ 24日23:14的24小時欄目、25日00:27的午夜新聞欄目、25日02:22的新聞直播間欄目相繼進行了重播,同時在央視新聞客戶端進行了播出。

■ 6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圖片)。

■ 6月25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發稿《拉林鐵路通車背后,還有這些感人的故事!》。

■ 6月25日,科技日報第2版以《復興號開進西藏,拉薩至林芝3小時29分可達》進行報道。

■ 6月25日,光明日報頭版(圖片)。

■ 6月25日,中國日報(China Daily)第4版(圖片)。

■ 6月24日,工人日報客戶端《復興號明天開進西藏!拉薩至林芝鐵路6月25日開通運營》。
■ 6月2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09:30-12:00新聞進行時欄目。

■ 6月25日,學習強國中央企業學習平臺發稿《中國首條高原電氣化鐵路通車 “天路”傳奇續寫》。

■ 6月25日,國務院國資委國資報告發文《拉林鐵路建成通車 西藏跨入電氣化鐵路時代》。

■ 6月24日,中國中鐵微信公眾號《西藏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明日通車!中國中鐵續寫“天路”傳奇》。
■ 6月24日,中國中鐵微博《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25日通車 “天路”傳奇續寫》。
■ 6月25日,中國中鐵學習強國號《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通車 “天路”傳奇續寫》。
局中標2項工程
黨史百年·天天讀 | 6月22日
局黨委獲評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黨史百年·天天讀 | 6月21日
黨委宣傳(企業文化)部來源:宣傳部、西安電化公司、建筑公司
。。。北京電化公司、裝備公司
編輯:三木
學黨史、悟思想、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