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運營商主要看兩大指標,一是裝機量,二是發電量。從大的方向上看,風電光伏核電水電運營商都屬于綠點板塊,但是從細分看還是有些不同,市場容量的差異導致了未來發展的差異,今天主要說風電吧。
一、風電裝機容量的占比
(1) 存量裝機容量
從存量裝機容量來看火電占比最大,其次是水電、風電和光伏,核電占比較??;總裝機增速上增速較快的為風電和光伏。
(2) 新增裝機容量
新增方面21年整體裝機容量下降,細分的話火電和風電裝機量下降,風電裝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為2020年為陸上風電能夠獲取補貼電價的最后一年,因此出現搶裝潮,裝機量沖上歷史頂峰。隨著2021年進入風電平價之年,搶裝潮結束,陸上新增裝機量從高位回落。
二、風力發電量的占比
從21年的發電量來看火電和水電發電量占比較大,核電裝機量不大但是發電量占比超過裝機占比,光伏新增裝機占比大,但是發電量占比小。
為什么光伏裝機量大但是發電量小呢?
主要問題可能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太陽能可利用時間有限,另一方面轉化率也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風電的效率其實是高于光伏的。但風電的問題在于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較好的風能,且能夠安裝風電場。
從效率來看核電效率最高,未來是不是有可能得到發展。
三、風電未來的規劃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需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并表示中國將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綜合考慮資源潛力、技術進步趨勢、并網消納條件等現實可行性,為達到與碳中和目標實現起步銜接的目的,在“十四五”規劃中,須為風電設定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相適應的發展空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于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平均每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超過7,000萬千瓦。
這個規劃是否有可操作性?
根據《“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風電裝機占比增加意味著火電裝機占比的下降。(假設裝機量占比等于發電量占比)以目前裝機量測算,21年裝機總量為237692萬千瓦,以39%測算,新能源裝機為92699萬千瓦,風電占比13.2%則為12796萬千瓦,略小于年均5000萬千瓦的規劃。
2022年1-7月,全國風電裝機容量34,370萬千瓦,同比增長17.2%;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493萬千瓦,低于每年5000萬千瓦裝機量的預期,所以規劃的數據可能不一定能落實。
四、海上風電的發展情況
(1) 海上風電裝機量占比
按照下圖這個數據,截至21年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占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8.03%,21年新增裝機容量占總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35%,占比是逐漸增大的。
(2) 海上風電和路上風電的發電效率對比
海面風速高、風向穩、不占用土地,因此海上風電在風能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上要優于陸上風電;海洋地質、氣象環境比陸地復雜,海上風電要比陸上風電經受更多考驗,如海水腐蝕、海霧侵蝕等,因此海上風電在開發、運維等方面的難度要大于陸上風電,建設成本自然也高于陸上風電,從目前的技術來看海上風電為了降低成本更加采用大功率的機組。
(3) 海上風電的規劃及目前狀況
從十四五的規劃來看,海上風電未來發展巨大,但我們來看下規劃的落實情況。以廣東省為例,根據廣東電網公司數據,截至2021年底,廣東全省共有三峽陽江沙扒一至五期、華電陽江青洲三等21個海上風電項目實現機組接入并網,全年新增海上風電并網容量約550萬千瓦,全省海上風電累計并網總容量突破650萬千瓦,同比增長545%,超出了2021年底并網容量達到400萬千瓦的目標,且占國內新增海上風電接入總容量的近1/3。
根據雪球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底,全國47個在建海上風電項目總容量超過18GW。從項目分布來看,廣東省共9.7GW,在全國裝機量中占比約51%,山東、江蘇、浙江分別為3.3GW、2.7GW、2.3GW。廣東省在建容量已超過其“十四五”規劃累計裝機目標的50%,但江蘇山東浙江還有一定距離。
整體來看海上風電的規劃更有可行性。
五、風電運營商的格局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走勢
(1) 風電平價上網以及棄風緩解帶來的影響
根據相關政策,2018 年底之前核準的在建或可預見的籌建項目未在或無法在2020 年底并網,將執行平價上網;2019年以后核準的項目,如無法按期在2021年底前完成并網,則將執行平價上網。符合條件的項目仍然可以享受補貼,因此可以看到很多風電價格仍然享受補貼。
風力發電受到風力間歇性和波動性的影響,該影響具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當電網 的調峰能力不足,或當地用電需求較少時,電網為保持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會降低風 力發電企業的發電能力,使得部分風能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該情況稱為“棄風”;由于電能不易儲存,已投產發電項目需執行電網統一調度,按照電網調度指令調整發電量是各類發電企業并網運行的前提條件。當用電需求小于發電供應能力時,發電企業需要服從調度要求,使得發電量低于發電設備額定能力的情況稱為“限電”。
盡管近年來我國“棄風限電”現象逐步好轉,但能否實現全額并網發電仍取決于當地電網是否擁有足夠輸送容量、當地電力消納能力等多種因素。
從總體上看,風電的平價上網使得風電相對于火電水電等更具有了競爭優勢,棄風率的減少也使得機組發電效率得到了提高,整體上是有利于風電發展的。
(2) 風電運營板塊的成本和收益
風電運營商的營業成本主要為風電場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其中,風機設備的采購成本占風電場全部投資的比重最大,約為50%至60%,故風機價格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公司未來的營業成本。
風力發電行業對天氣條件存在比較大的依賴,任何不可預見的天氣變化都可能對風電運營公司的電力生產、收入及經營業績帶來不利影響。雖然在開始建造風電項目前,風電運營商會對每個風電項目進行實地調研,有針對性地進行為期不少于一年的持續風力測試,包括測量風速、風向、氣溫、氣壓等,并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但是實際運行中的風力資源仍然會因當地氣候變化而發生波動,造成每一年的風資源水平與預測水平產生一定差距,影響運營商風電場發電量,進而使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波動。
電力行業是剛性支出很大的行業,除非折舊已經攤銷完畢,不然如果收入不能覆蓋固定費用就可能出現較大虧損。
(3) 風電運營商格局
風電運營商主要分為三個梯隊:
A、五大電力集團旗下風電業務板塊:包括國能投集團、大唐集團、華能集團、 華電集團和國電投集團的風電業務板塊。在風電市場中,該類企業占到了近50% 的市場份額。
B、其他大型國有綜合性能源企業旗下風電業務板塊:包括三峽集團、 中廣核集團、華潤集團等,該類企業同樣在我國風電市場占據重要市場份額。
C、其他風電運營企業:包括部分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譬如協鑫集團旗下風電業務板塊,嘉澤新能旗下風電業務板塊等,該類企業普遍規模相對較小。
(4) 板塊未來業績走勢
根據以上分析,未來風電占比會得到提升,但是根據最新的裝機量來看未必能夠按照十四五規劃來完成,從22年的裝機量看顯著低于預期,因此未來裝機規模的增速是存在下降的趨勢的。但是隨著平價上網以及儲能等技術的發展,風能的利用效率可能能得到提高,盈利的話可能呈現平穩增長的趨勢。但是海上風電卻迎來一個爆發的增長趨勢,從十四五規劃以及目前的執行情況看,確實是有可能落地的,因此海上風電板塊的預期可能更客觀一些。
隨著20和21年兩年大年的過去,未來風電板塊的估值估計會隨著增速放緩而下降,如果利潤沒有強勁的增長,股價的支撐可能不強,需要注意風險,更看好海上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