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我們正行進在逐夢的路上,更多指向未來的努力正在前行。征途漫漫,唯有奮斗!
電池壽命長達16年、汽車總續航里程超過200萬公里,
中國研發出長壽電池
以下視頻來源于
央視財經
2016 年,喻鴻鋼反復考量,終于說服自己放棄了廣東東莞的工作,到福建寧德去工作。這座福建的山海小城,在僅僅八年的時間里,就從全國各地聚集了數萬名像他一樣的人才。
吸引他們而來的,就是當今非常火熱的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技術,是下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突破口。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芯研發部高級經理喻鴻鋼來到寧德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負責儲能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項目的技術研發。
常規鋰離子電池的壽命只有3000到6000個循環,而他們將電池壽命延長到12000次循環,實現了“全生命周期陽極鋰離子補償技術”在儲能領域的工業化應用。
歷時四年,長壽命電池儲能項目成功落地,取得60余項專利。把這種技術拓展應用到電動汽車領域,開發出的鋰離子電池壽命能達到16年,總續航里程可以超過200萬公里。
在寧德時代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電池生產線上,每1.7秒就有一塊鋰離子電池從這里下線,24小時不停,依然供不應求。2020年,全世界每銷售4輛電動汽車,就有一輛搭載著產自這里的“動力心臟”。
這座在灘涂上迅速興起的鋰電小鎮,正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能源產業聚集地。
3D 打印造出大型水電機組零部件
鑄造業改頭換面
以下視頻來源于
央視財經
這是六年前寧夏的一家鑄造廠,廠區充斥著粉塵、噪音,污染嚴重。
六年后,這里已經變成一個全新的3D打印基地。他們,正在顛覆著傳統意義的鑄造生產。
在這個智能車間,三名工人管理著14臺3D打印機,這些打印機24小時作業。彭凡,在臟亂差的鑄造廠干了30多年,他立志要做鑄造產業的顛覆者。
寧夏共享集團董事長 彭凡
車間里,正在打印的是大型水電機組整鑄轉輪砂型。噴頭射出的樹脂與砂子里的固化劑發生反應后固化,勾畫出砂型截面圖形。轉輪砂型要通過2000層堆疊,每層砂子的厚度只有0.3毫米,只要有一層沒有達到水平,之后所有的砂層都將傾斜,導致整個砂型報廢。
16個小時,晝夜不停,一個形狀復雜、直徑4.6米的整鑄轉輪砂型終于打印出來,尺寸精度誤差不到1毫米。
而在總裝車間里,一臺鑄造砂型3D打印設備正在進行框架總體吊裝,用它可以打印一個3噸重的成年非洲大象模型。
六年前,彭凡帶著大家在車庫里組裝出第一臺鑄造砂型3D打印機,現在,他們可以批量生產鑄造砂型3D打印設備,去改變更多的鑄造企業。
目前中國有26000多家鑄造企業,3D打印和人工智能顛覆的不僅僅是一兩家工廠,而是整個行業。彭凡仍然奔走在逐夢的路上。
農田防病用上無人機,200 架飛機能頂千人干 10 天
以下視頻來源于
央視財經
安徽阜陽,退伍兵閆文炯回鄉后迷上了玩無人機,沒想到這份愛好開啟了他的事業。2018年,閆文炯從自己買的兩臺機器干起,現在他的團隊已經發展到近五百人400多架無人機。田間地頭成了他新的戰場。
這次整個地區小麥赤霉病統防統治總面積150萬畝,閆文炯帶領著13個作業隊,每天有200架飛機在同時作業,一天就能完成10萬畝的植保任務,過去這需要上千人花10天時間。
支撐閆文炯去實現夢想的,是他身后的科技力量。繼農業植保無人機之后,這家農業科技公司又設計制造出全球首款量產的農業無人車平臺,農業現代化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今天,這款農業無人車能根據不同農事需求,設置不同的作業模式,在智能控制下,無人化精準作業,成為“農田里的變形金剛”。科技進步正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人體哈勃望遠鏡”來了,一分鐘完成一次全身PET掃描
以下視頻來源于
央視財經
上海,一家醫療設備企業培育出的硅酸釔镥晶體尺寸和性能都位于世界前列,它是制造數字光導探測器的核心材料。
這家公司,要基于自主研發的數字光導探測器技術,制造一臺2米的PET-CT,實現全身信號一次覆蓋。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晶柱到晶體陣列,要經過七道工序的切片、打磨。一臺2米PET-CT系統安裝8個單元共192個探測器模塊,需要564480根晶體單元。
這192個探測模塊必須精準地組裝到一起,以確保56萬多個PET探頭能獲取近1000億個編碼通道的準確信號。
這是第一臺能夠實時動態監測藥物在人體全身代謝分布的高端醫療設備,被稱為“人體哈勃望遠鏡”。
上海中山醫院,世界首臺2米PET-CT系統已經開始為患者服務,1分鐘就能完成一次全身PET掃描。
它不僅讓醫生實現對重癥患者的精準診療,也給新藥研發等一系列領域打開無限可能的大門。
新材料納米銀線:直徑只有頭發絲的萬分之一
以下視頻來源于
央視財經
39歲的時候,潘克菲回國創業,落戶蘇州工業園,他要做導電新材料,銀離子。這些順水游動的銀白色線條,就是潘克菲團隊自主培育的納米銀線。
在電子顯微鏡下放大10萬倍,我們看到的納米銀線像線團一樣交叉縱橫,它的長度是直徑的1000倍。
蘇州諾菲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克菲
2015年,他們用自己攢的機器、自己設計的卷對卷涂布工藝,終于生產出納米銀導電膜。
鋼鐵、水泥是傳統工業的重要基礎,新材料就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石。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征途上,材料創新正在推動著高質量發展的腳步。
國產手機用上國產芯片,“澎湃”有力
以下視頻來源于
央視財經
2019年,在北京清河的一棟大廈里,左坤隆博士帶領著一個上百人的團隊,開始了芯片的研發。他們第一個目標是研發一款手機的圖像處理芯片。
要在指甲大小的空間里,放上億個半導體元件,每個元件都是納米量級,試錯成本高,排錯難度大。左博士他們從這款芯片設計開始,各種試驗已經重復了上千次。
2021年3月30日,這顆取名為“澎湃”的芯片終于公開亮相,雖然這不過是一顆輔助用的影像芯片,但也足以讓人心潮澎湃。如今,這款芯片已經被安裝在一款國產智能手機中。
房車裝上智能互聯,溫度濕度全自動
以下視頻來源于
央視財經
距離北京400多公里,烏蘭察布察右后旗。今天,智能工程師們,要在這里對改造后的房車進行實地測試。
從進入房車的身份驗證,到自動感知空氣濕度打開加濕器,感知溫度開啟空調,工程師們把這輛房車變成了移動的互聯之家。
工程師羅旋從小就有許多關于智能生活的奇思妙想,而現在,他和小伙伴們在一點一點實現著兒時的愿望。
羅旋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要解決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智能設備利用離線模式實現聯動。萬物互聯、智能生活,追求夢想的腳步一直在路上。
2021年5月15日8點20分,“天問一號”攜“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當它在火星上第一次留下中國足跡,不僅標志著中國人的航天夢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也再次展現出中國工業的強大綜合實力。
火星探測是中國邁向深空的第一步,中國航天,逐月追星,步履從未停歇,未來還將開展載人登月,并準備去探測遠在7.8億公里以外的木星。
定義未來的永遠是人。從星際探測到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綠色能源,還有更多從未抵達的遠方,召喚這些年輕人展開想象,付出努力。
來源:央視財經
CMIIC 2021暨品牌盛會
推薦閱讀
7月挖掘機銷量17345臺 同比下降9.24%!下半年市場有望回溫
股價迎來久違上漲,工程機械下半年市場有何應對之策?
730中央政治局經濟會議召開 部分政策直指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