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一片大好的春光里,三航局寧波分公司銀川文化園項目部正加緊進行建設。然而,黨支部副書記陳其劍卻心事重重。他沒有等來云南怒江傈僳族工友的消息。按照去年底的說法,工友們應該早就到了。
帶著疑問,他打電話給傈僳工友們的聯系人胡秀花,“傈僳工友們為什么都不來了?”胡秀花笑著答道,“正要跟您匯報,他們在銀川文化園學到的技能派上了大用處,家門口的工地都搶著要人呢,他們都找到了工作!”“這是好事啊!”聽聞傈僳工友們“回家”扎根,一種由衷的欣慰和高興在項目部黨員們內心升騰:我們為當地輸送了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扶貧攻堅大旗所指,便是黨支部行之所向。2020年,根據三航局扶貧攻堅工作部署,黨支部成立工作小組,精心編制就業扶貧專項工作方案。重點針對“讓傈僳族同胞做什么工作?他們能獲得什么?又將為銀川項目建設留下什么?”等問題。
黨支部的幫扶工作從思想轉變、技能提升、融入團隊等方面入手,發揮“兩個作用”,即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讓黨組織優勢在精準扶貧一線得到充分發揮。
2020年6月,為了幫助云南怒江福貢縣31名傈僳族同胞脫貧致富,項目部專門租賃一輛大巴車,黨支部副書記陳其劍和一名黨員往返2600公里,將31名傈僳同胞接到銀川文化園項目部就業。
除了精心準備食宿用品,讓這些工友們拎包入住之外,“技能”成為就業扶貧的重點?!八麄兌际堑谝淮巫叱龃笊?,上崗就業成了‘老大難’問題?!便y川文化園項目經理孫權說。
黨支部決定“兩條腿”走路——理論培訓和實際操作相結合,讓他們盡快獲得技能。晚上,設立“傈僳學堂”,集中開展勞動技能、普通話、衛生文明等素質提升培訓,選派經驗豐富的黨員骨干從理論上來強化他們的知識儲備。白天,在現場專門安排技術人員手把手教他們工藝操作。
“授人以漁”的模式很快見效。由黨員技術骨干組成的“導師團”,從基礎墊層開始教起,鋼筋鋪設綁扎、模板架設安裝、混凝土澆筑、模板拆卸、直至最后二次結構砌體,完整的現場教學,讓傈僳族工友學到了真正的技術。工友霜龍軍頭戴安全帽、身著三航工作服,聚精會神地做鋼筋綁扎作業,得到總工郭金雙的認可后,他笑得跟孩子一般,臉上閃現著自信,干得更起勁了。從一個在山地上種包谷謀生、連漢話也不會講的農民,到熟練的鋼筋工,短短3個月,讓霜龍軍徹底變了樣。
后來,在“傈僳學堂”的優秀學員評比中,霜龍軍獲得項目部扶貧攻堅“本月之星”榮譽。他感慨地說,“到這里我才真正明白,窩在山頭,靠救濟,一輩子也脫不了貧?,F在掌握了一門技術,還拿到獎狀,我感到光榮!感謝黨和國家,感謝三航!”
到底工友們學得如何,還將面臨一場“大考”。2020年底,項目部將一個500平方米的附屬設施交給這支由31名傈僳族工人組成的施工隊。令項目部驚喜的是,這群工地新人干出來的活甚至比其他施工隊干得還漂亮。經過十多期的“傈僳學堂”培訓,傈僳族施工隊鋼筋工、木工、架子工、泥瓦工等工種的工友全部合格上崗。
在這場與貧困決戰決勝的戰斗里,一批批本土技能人才如春筍般冒出。工人們學到了新技能,有了穩定的收入,在家里已經蓋上了新房,一些優秀的傈僳族工友甚至走向了管理崗位,初步形成一支成規模的建筑施工隊,拿到了更多的施工項目,改變了貧困的命運,走向新的生活。
從接送傈僳工友,到整天操心工友技能提升等問題,再到手把手現場教授技能。項目部的黨員們在這場戰斗中,牢記家國使命,發揚奮勇爭先精神,在遠方的荒山里種出了希望,見證了脫貧攻堅帶來的巨變。
來源:寧波分公司圖文:陳其劍 史朵朵編輯:王心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