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澳門國際機場!中國首個海上機場的建設往事
“這是三航局的早期境外項目,也是我們‘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地方!”時任澳門機場中港三航局聯絡橋分部副總經理的劉建明回憶著那段青春歲月,目光深處思緒觸及的是上千公里外的澳門國際機場。這是全球第二、中國首個完全由填海造陸建成的機場,經過二期擴建的澳門國際機場如今年旅客吞吐量已逾960萬人次。而將時鐘倒撥26年,與“海上機場”一同拔地而起的是一代三航建設者的艱苦創業與光榮夢想。澳門國際機場位于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凼仔島上,一期建設于1989年正式動工,1995年11月9日建成使用。三航局于1992至1994年駐場負責填海造陸的人工島和機場聯絡橋的建設。1992年的春節剛過,三航局的第一批建設者懷著對尚未回歸的澳門的陌生與好奇,躊躇滿志地踏上了異鄉建設之路。剛去的時候,建設者們每天吃飯都成問題。由于當地沒有一家市場有能力供應項目部包括工人在內的800余人每日所需的農副產品數量,解決吃飯問題成為了當務之急。為此,項目部專門抽調了一輛船舶,專職負責農副產品的采購,每天從氹仔島行駛至珠海,上岸采購食材后再返回至項目部。“每天光是買菜,一來一回就得消耗七、八個小時,這種‘難’是在內地建設任何項目都很難碰到的,還好我們堅持了下來。”1995年底必須要通航,這是業主給建設者們下達的“死命令”。然而1992年的澳門尚未回歸,與大陸的交流存在諸多手續問題。對于建設團隊而言,大到上百條設備運輸船,小到800名勞工的從業資質和護照,全部要經過澳門方面的層層審批。而最讓建設者們難受的是,審批部門以英、美等所謂的國際標準為由進行比照,卡住了動工的“脖子”。為了符合審批標準,三航局在深圳蛇口定點,專門制造和國際標準相匹配的預制構件,盡全力解決人員和設備的審批問題。好不容易過了審批關,正式施工的每一步依舊障礙重重。機場人工島和聯絡橋由三航設計院按國內標準設計,但業主請來的香港監理卻屢屢提出反對意見:“在澳門建的機場,當然要按國際標準來!”通過邀請咨詢公司,項目團隊多次在現場直接召開技術認證會,與監理方據理力爭,最終爭取到樁基偏位等核心問題的標準控制權;另一方面,為了搶回被耽誤的半年工期,項目部的管理人員全部下工地,綁鋼筋、打混凝土,工人干什么,大家伙兒就干什么。90年代還沒有大規模應用定位系統,夜間打樁時,為了在趕進度的同時保證施工質量,項目部用起了“土方法”:先把兩頭的樁定好位,再通過近距離測量打下相鄰樁。以24小時兩班倒的方式,項目部“日夜兼程”,在符合嚴苛標準的情況下不僅搶回了耽擱的半年進度,甚至提前完成項目建設并實現了交工,讓業主和監理都心服口服。澳門地域狹小,物資并不充裕,工程建設所需的多數設備、物資只能從內地采購后運送過去,而項目現場的突發情況又很難預測,類似某一個設備的零件損壞需要更換的事情常常發生。為了保證現場所需能第一時間送達,三航局在上海成立了一個澳門機場項目的上海辦事處,專門負責為澳門機場的建設“解難題”。參與澳門機場建設的三航人都表示:“那會兒我們三航的‘送貨’速度,不比現在的快遞小哥差!” 有些零件還需要重新制造,可工期不等人,辦事處便會派遣專人到加工場盯工人、跟進度。隨后這些“救急”物資會先通過陸路運輸至位于蛇口的預制場,再利用項目部已經通過海關審批的工程船舶運送至施工現場,最快一周便可送達,比單一的海路運輸節省了一周多的時間。在前前后后參與建設的近300名三航人通力合作下,1995年底這座澳門與世界各地相連接的重要“橋梁”終于拔地而起。1995年11月9日,澳門機場正式通航,在隨后的26年間,迎接著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旅人來來往往,依舊雄偉豪邁。
吊車圈 掃碼加入千人吊車群
(責任編輯:吊車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