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風電基地
23日,哈爾濱新區平房片區哈南第八大道與哈南一路交匯處,一座藍白相間是二手吊車的嶄新廠房在陽光映射下格外耀眼,一輛輛物流運輸車滿載著生產所需是二手吊車的零部件魚貫而入,這里是剛剛投入使用是二手吊車的東北地區首個大型風電產業裝備基地——哈爾濱風力發電機組裝備制造基地項目(簡稱“哈爾濱風電基地”)現場。預計9月20日,首批風力發電機組正式下線。作為全國首個單機容量5兆瓦級的風電機組制造基地,它的引入對平房片區填補新能源產業空白,吸引上下游企業,打造完整新能源產業鏈條意義重大。
“風機”來了,“鏈”就來了。何以見得?隨著哈爾濱風電基地項目簽約落地,平房片區開始著手謀劃研發基地、中試車間等延伸產業項目;研究如何圍繞該風力發電機組項目拓展產業空間,招引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企業……如何讓其“開枝散葉”?一系列相關工作都被快速提上日程。
“協合集團與運達公司商定將在國內區域范圍內全面展開合作,通過加大對北方地區優質資源的儲備和投資開發,降低項目建設成本,并帶動配套產業和能源互聯網、運維檢修等風電相關服務業的發展。”談及項目的拉動作用,哈爾濱市平房區招商七局局長李欣然說。
區企想法一拍即合。協合新能源黑龍江公司總經理郭春芬說,目前協合集團正在攜手運達進一步引進風力發電機組相關配套葉片企業,現已初步選定平房片區進行生產,該廠房與哈爾濱風電基地廠房直線距離1.4公里。屆時,這里將逐步形成哈爾濱市新能源裝備制造大型基地。
“從傳統的制造項目向戰略新興產業布局,從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型,哈爾濱風電基地的落地投產對平房片區在產業布局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占地20000平方米的項目,年產出可達到20億元,這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投入產出是極高的。”
哈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哈爾濱市平房區副區長賈玉國驚喜之余更盤算好了“下步棋”,現在區里不僅有風能資源,又引進了風電裝備制造企業,下一步將在區內和區外培育、引進包括葉片等一系列產業相關的零部件配套企業,實現從區內小配套到區外大配套的延展。同時,平房片區還將吸引更多能源開發企業落戶,不斷完善延伸新能源產業鏈條,真正實現新能源產業鏈從無到有、從有到強。
讓全國首個單機容量5兆瓦級風電機組制造基地落子哈爾濱,這樣一個“大商”憑借什么招得來?
負責項目引進的哈爾濱市發改委總工程師唐建國道出個中原委:我省風資源豐富,受張廣才嶺和小興安嶺余脈的夾擠,沿松花江流域一線形成了最好的主風帶。近年來國家能源管理部門一直致力于解決北方地區的風電場限電問題,國家能源局于2019年將我省風電橙色預警(橙色預警表示風電開發投資具有一定風險,當年不下達開發建設規模)解除,調整為綠色區域,標志著風電項目進入開發建設階段。
數據分析顯示,哈爾濱市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在5.6~7.5米/秒之間,風能資源可開發容量大于1500萬千瓦,儲量豐富,這份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國家老工業基地產業優勢,伴隨風電預警解除,讓哈爾濱大量優質資源儲備得到釋放。
然而,“風電配套產業是我們的短板,怎么辦?不發展白白喪失機遇?”擺在唐建國等人面前的現實問題很快有了答案——手握“嫁妝”走出去覓“良緣”。協合集團,一家專業從事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業務的可再生能源集團;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規模最大的可持續能源裝備制造業廠家,目前行業排名國內前三。幾經考察、洽談,2019年4月,協合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攜手與哈爾濱市發改委簽訂三方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哈爾濱市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經過一年試運行,2020年10月23日,哈爾濱新區平房片區、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和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三方在京簽署合作協議,哈爾濱風電基地進入實質落地和建設籌備階段。今年1月9日基地啟動建設,8月20日基地竣工投產……“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實現了項目從簽約落地到竣工投產,這速度再次刷新了區內項目投產記錄。”李欣然說,企業自建廠房周期長,為了最大限度提升建設速度,他們克服了冬季施工困難、成本高等問題,將項目建設周期至少縮短了四個月。
“政府投資近9000萬元,為我們企業量身定制了風力發電機組裝備制造廠房,該廠房最大行吊200噸,可吊裝6MW及以上的風力發電機組,是目前國內最大單機吊裝基地,平房片區的這種招商引資力度實屬罕見。”郭春芬一臉興奮地說,不僅如此,企業在落地過程中,平房片區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全程陪同辦理,并積極幫助企業梳理優惠政策,讓企業第一時間享受到各項政策資金支持。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生產主管羅帥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按保守估計哈爾濱風電基地月產10臺風力發電機組計算,每臺價格約為1000萬元,一個月即可實現1億元產值,年底前至少實現產值4億元。“可以說這4億元的產值就是平房區政府幫我們搶出來的。”羅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