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日德國執政聯盟CDU、CSU和SPD發布的聯合聲明:德國將在2019年和2020年舉行總容量合計達400萬千瓦的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招標,還包括容量尚未明確的海上風電招標。
(來源:微信公眾號“歐洲海上風電”作者:歐洲海上風電 風水先生)
執政聯盟還同意到2030年將該國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從50%提高到65%。該協議達成不久之前,德國五個北方州和可再生能源行業代表剛剛呼吁額外增加1.5GW的海上風電招標計劃,以充分利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海上風能。如果按照當前的計劃執行,顯然2020年德國不會有新增海上風電裝機。
為滿足新設定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風電行業呼吁政府將目前的海上風電規劃目標從2030年的15GW增加到20GW,到2035年達到30GW。
政治因素、并網問題、目標制訂過低以及嚴苛的德國電力市場政策被認為是阻礙德國海上風電發展的重要原因。德國目前正在北海修建三條高壓直流輸電線,為海上風電提供外送通道,但顯然還需要建設第四條和第五條。并且,專家們還在研究利用海上風電制氫的可能性,并利用天然氣管道替代輸電線路將氫氣輸送到陸地,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在經濟上還還不具備條件。
德國近十年已經有兩次關于加大海上風電投資的呼吁,第一次是2013年,那一次幫助德國政府形成了能源政策和能源轉型計劃。第二次是2017年9月,德國北部各州聯合發布了“庫克斯港吸引力”的文章,呼吁進一步投資海上風電。這次的呼吁更加直截了當,表示只有海上風電才能實現德國的氣候目標。
德國2018年上半年在建5座海上風場,總容量195萬千瓦,其中100萬千瓦將在年底實現并網。2018年上半年海上風電發電量在全國總發電量的比例從2.7%增加到2.9%,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首次超過燃煤發電。但如果要想實現氣候目標,還需要進一步擴大海上風電裝機目標和額外的招標計劃。
制約德國海上風電發展的一個瓶頸是如何將德國北部上岸的海上風電輸送到德國南部電力負荷中心。跨越南北的電力通道建設不可避免,但建設高壓架空線路在德國并不受歡迎,三條正在正在建設的輸電線路都是地埋式,但工期嚴重滯后。
作為德國四大輸電商之一的TenneT建議,可把部分北海的德國海上風電場連接到荷蘭陸上電網,比如高壓海纜直接在荷蘭Eemshaven登陸,這樣既可以節省100公里的德國地埋式電纜投資(約2億歐元),也可以幫助緩解德國陸上電網的瓶頸,但前提是德國和荷蘭兩國簽訂電網條約,規定德國海上風電場繼續受到德國法規的約束。
目前,輸電商TenneT在德國北海擁有10條海上輸電系統,總容量為5.332GW,占德國2020年的6.5GW海上風電容量目標的80%。根據規劃,到2023年底,TenneT將新建成三條海上輸電系統,提供總計8.032 GW的輸電容量;到2027年,再新建3條線路,將輸電能力提高到11GW。
總結一下:德國意圖通過提高海上風電目標和增加近期海上風電招標規模來促進海上風電發展,但具體落實需要外送通道加快建設、核電和煤電廠逐步退出電力市場,荷蘭和法國等鄰國的緊密配合,儲能和制氫等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