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打通“水底高速”!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在90公里寬是二手吊車的長江入海口,海天茫茫,一望無際。咸、淡水是二手吊車的交融,河口環流系統,造成細顆粒泥沙蓄積,于是,河口區段出現了巨大是二手吊車的混濁帶和淺水區,專家稱之為“攔門沙”。有的淺灘水深僅有6米,大型船舶無法進出。攔門沙,攔住了長江通向大海的順暢航道,和上海騰飛的翅膀。1998年,工程設計之初,中國科技人員邀請日本專家一同參與。一位日本友人看過工程方案之后說:“你們建的堤比我們日本的河都長,我們做不了,你們中國人自己考慮。”荷蘭專家到了長江口,說沒法做……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一期工程于1998年8月開工,其中,三航局承建一期(整治建筑物)Sw標工程。剛進場時,長江口現場是一片剛吹泥形成的灘地,“四處茫茫皆不見”。前期降水、地基處理、規劃項目、流程布局、碼頭改造、模板設計,直至出運軌道鋪設、斜坡道牽引裝置、門機吊橋、行車、攪拌中心的安裝調試,歷經千辛萬苦,生產基地終于按期完成。 船機制造和改建更是一副科技含量高、難度高、工期緊的重擔。船舶公司50天建成長70米、寬20米、300噸位的長專3號鋪排船,被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專家稱之為“從未聽說過的奇跡”。范義正經理、徐以力書記日夜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42天建成了船體,一星期安裝調試了84噸重導梁、46噸重卷筒、120噸重翻板,及大大小小12臺錨車,終于在9月14日把建成的船拖至施工現場。 各類船機的改造設計、軟性吊具的研制、拋石整平框架的構想、指揮中心的建立,船機科長邵海榮幾乎沒有一個休息日。終于確保了11月11日第一只半圓體建成落駁。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一期Sw標工程施工也是一個長達17個月的解謎過程。工程護底排體結構形式新穎,在國內幾乎沒有可借鑒的先例,排體鋪設工藝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邊施工邊總結邊完善,這個工藝7次易稿。最初長專1號鋪設聯鎖塊軟體排時,鋪一塊就是一天一夜。負責觀察的項目負責人一個本子一支筆,把軟排起吊時形變、下滑速度、滑板傾斜度、排體縱橫張縮等情況及時記錄,為改進工藝方案提供準確的依據。一期工程中,建設團隊通過對護底軟體排鋪設施工工藝、專用軟體排鋪設船、首級GPS控制網、大型施工作業船舶GPS電腦監控軟件以及無驗潮水下地形測量系統的研制和開發,破解了一期工程的難題。在圓滿干完一期后,三航局“摟草打兔子”,順利拿下二期的兩大工程。針對二期工程中多孔空心方塊水下安裝關鍵技術,項目部根據泥面高層不均勻變化以及堤頂允許誤差范圍,在室內模擬狀態下進行了數以萬計的擺放試驗,終于研制出多孔空心方塊安放工藝,率先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在如此軟弱的海底筑成全斷面空心方塊、具有導流作用的斜坡堤,也是第一次遵循“水平分層、質心定點、姿態隨機”的原則,運用工程技術將這種大空隙率輕型結構物安放到海域指定位置,此項工藝獲得國家專利。此外,由項目部開發使用的步履式水下基床整平機及施工工藝、500t半圓體預制出運工藝以及各種專業吊具的研制均填補了國內外的空白,成為國際領先的工藝和技術。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第一、第二期工程連續兩次獲得詹天佑大獎和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技術成果獲得了“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技術成果中的大量具體成果已迅速在洋山深水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中推廣應用,受到日本、荷蘭、美國等國際同行極大重視。世界自然基金會專家們評價:“一些探索和實踐,具有開創性和代表性,為世界河口城市的航運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吊車圈 掃碼加入千人吊車群
(責任編輯:吊車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