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搶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機遇,用好一次審批權下放的政策,打造起一個200多億的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
中國海裝是從事風電裝備研制及其系統總成的世界500強企業,也是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的鏈主企業。新春伊始,由企業研發的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下線,機組寬12米,高8米,重520噸,單機功率全球最大。中國海裝山東公司制造部負責人張瑞峰說:“它轉一圈可以發44度電,像這個機組,大部件就有主軸、發電機、齒輪箱、變頻箱等等,還包括很多小的零部件幾百種,會吸引更多的企業落地產業園,可以帶動整體的產業鏈發展。”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打造深遠海海上風電基地,是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要內容。東營是山東規劃的三個海上風電基地之一,總裝機規模950萬千瓦。借助這一機遇,當地專門拿出6平方公里土地,打造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可就在對接中國海裝洽談項目落地時,企業卻提出了自己的顧慮。中國海裝山東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蔡福勇說:“海上風電機組是超大超重超寬的,運輸是非常關鍵的問題。當時廣利港區有6個5000噸碼頭,停放大型船舶就存在問題,不能滿足后續大兆瓦海上機組的發運需求。希望產業園在一年半之內,新建1萬噸的專用碼頭。”不僅是中國海裝,產業園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了解到,多家鏈主企業都有類似訴求。但當時碼頭的審批權在國家部委,對于一年半內通過審批并建成1萬噸的專用碼頭,產業園并沒有把握。東營市廣利臨港產業園綜合管理部副部長閆松松說:“碼頭項目前期手續涉及的資料報告都非常多,比如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等等。國家審批的話就會多一層審批權限,上報審批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可預見的因素影響,按期建設完成,很難!”
完不成1萬噸專用碼頭建設,中國海裝等鏈主企業將無法落地,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的發展將遇到瓶頸。東營市廣利臨港產業園董事長趙磊說:“本身中國海裝自身產業鏈的配套能力就非常強,還有其他二十幾家配套商也是在跟著往這里聚集,專用碼頭決定著我們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的成敗,必須建設完成。”為此,當地成立專班,派駐專人協調碼頭設計單位和職能部門,爭取最短時間組織審批材料。就在產業園全力推進專用碼頭建設時,2021年12月,國家將10萬噸以下沿海碼頭的審批權下放到各省。山東省交通廳了解情況后,立即協助當地開展審批準備工作。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處副處長林飛說:“我們組織技術人員和專家,提前介入項目論證,同時結合風電裝備產業園的規模、廣利港區的規劃等情況,建議他們由1個萬噸級泊位,改成建設2個萬噸級泊位。”最終,僅用1個多月的時間兩個萬噸級碼頭就成功通過了審批,這也成為山東首個省級審批的碼頭建設項目。東營市廣利臨港產業園總經理崔愛國說:“拿到這個文件之后,當時我們的心情非常激動,幾個專班的同志幾乎可以說是跳起來了,感覺心里的一塊大石頭落地了,碼頭建設終于可以啟動了。我們再出去招商就可以拍著胸脯,非常硬氣地說,我們有兩個萬噸級的風電專用碼頭。”
目前,碼頭正在加緊施工,今年4月份就將投入使用。產業園也有5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吸引優質項目23個,總投資超過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