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受邀出席。國內重點風能開發央企、國企和民企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近40家企業和機構,80多位代表參加了座談會。會議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主持。
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分析了風電產業發展是吊車的主要方向:初步判斷,“十四五”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將進入新是吊車的階段,呈現新的特征。
第一,大規模發展,在前期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占據發電裝機的主體地位。
第二,高比例發展,由能源電力消費增量的補充轉為增量主體,在能源電力消費中的占比快速提升。
第三,市場化發展,由補貼支持發展轉為平價、低價發展;由政策驅動發展轉為市場驅動發展。
第四,高質量發展,既要大規模開發,又要高水平消納,保證電力穩定可靠供應。可再生能源將進一步引領能源生產和消費的主流方向,發揮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主導作用,為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提供支撐。
王大鵬指出:
1、“十四五”期間將堅持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堅持“五個并舉”,即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陸上與海上并舉,就地消納與外送消納并舉,單品種開發與多品種互補并舉,單一場景與綜合場景并舉。
2、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多元融合的原則,在“三北”地區著力提升外送和就地消納能力,優化風電基地化、規范化開發;在西南地區結合水電的開發,統籌推進水、風、光綜合基地開發;在中東南地區重點推進風電就地就近開發,特別在廣大農村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計劃”;在東部沿海地區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實現近海規模化開發,遠海示范化開發。同時,在風能資源優質地區有序實施老舊風電場升級改造,提升風能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風電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3、建議:第一,補短板。建議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用的結合,加強基礎性研究,加強對風電設備、材料、核心部分、智能控制系統的攻關,重點突破高承載主軸承、IGBT等核心技術和生產制造問題,推進大容量風電機組創新突破,切實解決突出短板受制于人的情況。第二,強弱項。建議從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角度出發,在聯網協同發力的過程中做好風電自己的事情,著力改善涉網性能,提高風能資源預報準確度和風電發電功率的預測精度,以提高風電主動支撐能力和抵御電力系統擾動能力。第三,謀創新。謀創新才是謀未來,在加大技術攻關創新的同時,還要加快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與會代表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風電產業應從系統性角度來看待自身的發展,抓住落實雙碳目標的關鍵期,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座談會討論環節,與會代表針對四個行業熱點話題,展開了充分而務實的討論,并提出諸多建議。
針對目前各地存在的“資源換產業”“落地換指標”等現象,且各地資源競配辦法和標準不統一,給企業造成較大困擾,與會代表認為,有必要調整配置的方式和標準,建立公平透明機制,兼顧行業企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資源的有序開發和企業間良性競爭,建立健康的競合關系。
對于“國補”取消后如何推動海上風電成本下降的問題,嘉賓們指出,平價后的海上風電面臨著巨大的降本壓力,提高項目經濟性是關乎長遠發展的核心問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風電行業需要團結一致推動成本下降,并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會上,與會代表還討論了風電設備價格競爭的問題。在平價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風電設備招標價格屢現新低,對整機企業和主要部件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經營壓力。與會代表認為,為避免低價惡性競爭,有必要建立上下游互利關系,共同維護市場秩序。行業的健康發展源于產業鏈上所有環節保持合理的利潤空間,在開發端具備合理利潤的情況下,應給予制造端推動成本下降的時間窗口,追求更低價格不是目的。
最后,與會代表認為,應當建立科學的風電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及標準,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各界對風電的正確認識,消除部分地方政府和民眾對風電的錯誤認知。
完
▓來源:中國風電新聞網綜合風能專委會CWEA信息
免責聲明:非本網原創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