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夫榮
半個月前,一家公司發布了頗具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是二手吊車的半年報。
沒錯,一年來,公司擁有人利潤增加705倍,公司稅前利潤增加68倍。這個故事在光伏硅料端上演。這家公司名字叫新特能源。
2012年后,硅料價格經歷過山車式下跌后,從瘋狂歸于相對平穩,基本在200元/kg以下。
吊車的80元/kg,飆升至130元/kg,距離去年低點已然翻倍。
而如今,硅料價格已進一步飆升到了200多元/kg,且有進一步打破近十年來價格最高點是二手吊車的趨勢。
數據來源:硅業協會,東吳證券研究所整理
此前曾有文章詳述硅料巨頭如何形成今天的格局,硅料緣何暴漲,硅料暴漲局面何時得解。(詳見此前文章《硅料雙王的中場戰事》)
回望10多年前,中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直到2012年前,硅料都由德國、韓國幾家國外廠商壟斷。
而硅料環節已形成2+3的競爭格局,分別為通威、協鑫兩家巨頭公司和東方希望、新特、大全三家龍頭企業。2019年全年,這五家硅料企業產量占比達到77.8%。
而這種變化,也使硅料戰爭從國際打到了國內。
日前,隨著每噸硅料最高成交價超過21萬元,這一現象引發諸多企業跨界而來,甚至連制鞋企業都掉轉船頭。過江之鯽還有誰?
硅料龍頭通威股份上半年多晶硅滿產滿銷,產能利用率126.5%,產品平均毛利率高達69.39%,比去年同期27.7%平均毛利率增長了151%。通威股份今年上半年營收265.62億元,同比增長41.75%,實現凈利潤29.95億元,同比大增212.24%。
其它硅料企業也不同程度地獲得利潤增長。
其實,在硅料發展20余年中,大部分投資硅料的企業難以善終,堅持至今的是少數。硅料的投資難度使近年來新入局者寥寥。
不僅如此,硅料環節擴產周期長,從擴產至落地需要1-1.5年,滿產則需要2-2.5年。硅料投資額大,約為10億元/萬噸、投資回收期長。
硅料價格暴漲的現狀一改行業舊貌。
隨著入局者的加入,多晶硅產量已有增長。據CPIA統計,今年上半年多晶硅產量23.8萬噸,同比增加16.1%。這個增長曲線也在向下游傳導。
硅料價格暴漲傳導到下游,也給下游不同環節分別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顯然,這輪價格上漲,不僅帶來了行業的話語權的變更,也重塑了產業鏈各環節利潤的分配權。
光伏產業鏈自上而下大致分為硅料、硅片、電池片及組件四個制造環節,加上電站開發,共五個環節。
光伏硅片基本呈現隆基和中環的雙寡頭格局,從雙方公布的價格看,漲幅不小。
在近期一次價格公示中,中環M6硅片4.98元/片,G1硅片4.88元/片,G12硅片7.97元/片。相較于7月17日公示價格,漲幅分別達到9.69%、5.63%和5.84%。
可觀的利潤預期引發企業蜂擁而至。
寶峰硅業成立兩個月時,寶峰時尚拋出公司轉型硅片生產后的首筆大額合同。6月23日,寶峰硅業與江蘇潤陽簽訂硅片買賣框架協議。協議期限至2022年6月8日,由寶峰徐州向潤陽提供高效單晶鑄錠硅片,供應量為2億片,硅片單價以雙方每月簽訂的訂單價格為準。
而如果按照硅原材料采購價7萬元每噸,單鑄硅片成本價1.9元/片,以158.75mm硅片市場價4.85元/片計算,2億片將為寶峰貢獻約9.7億營收和5.9億元毛利潤。
諸多企業殺入硅片端還有一個原因:該環節建設周期短、進入門檻低。因此,硅片產能擴張要快于硅料。CPIA統計,上半年硅片產量105GW,同比增加40%。相應的,比硅片利潤稍薄的電池片產量達到92.4GW,同比增加56.6%。
組件環節則沒有這么幸運。
面對傳導至組件端的漲價,電站開發商采購意愿減退。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便可管窺其意愿變化。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同比增長22.6%至14.1GW,這一增速遠低于業內預期。
價格上漲局面一時難緩。有證券公司預測,2021年硅料緊平衡局面下多晶硅企業高盈利水平確定,2022年整體景氣度依然較高。2022年,硅料價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較小,基本維持中高價位的局面。但隨著產能的釋放,價格將逐漸穩定。
而產品價格在不同環節的表現,也激發了龍頭企業又一波一體化發展浪潮。這個路徑曾讓一些老牌光伏企業至今依然身陷困境。一體化是否可以解決問題?從長遠來看,這可能不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