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可再生能源咨詢機構IntelStor發表觀點:中國整機商還需約5到8年時間才能在美國和歐盟占據重要的市場份額。
本月,來自華爾街的可再生能源行業研究與咨詢機構Brinckmann大大夸贊了中國整機商,認為諸如海裝18MW、明陽16MW、金風16MW等大容量海上機型讓西方整機商相形見絀。
對此,IntelStor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中國整機商確實開發出了比西方同行更大容量的陸上和海上風電機組,但這仍不足以幫助中國整機在短時間內成為西方開發商的首選。
IntelStor認為,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高關稅及高運輸成本讓中國整機在歐美市場的價格不那么有競爭力;
其次,與西方整機商直接參與運維不同,中國整機商通常將運維服務委托給第三方,這讓西方開發商“缺乏安全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來自中國的大容量機型的質量問題。具體表現在:
第一,大容量機型在成本上有一定優勢,但穩定性仍有待驗證;
第二,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通用電氣等主流品牌在歐美市場有著良好的運行業績,這是中國整機不具備的;
第三,綜合前兩點,開發商如采用中國大容量整機,融資成本將會很高,甚至無法找到合適的融資渠道。
中國整機能以多快的速度滲透到西方市場 IntelStor首席執行官、知識產權專家Philip Totaro認為,5~8年是一個合理的時間范圍,并提出建議:“中國整機商應該在高質量、高效率、改善融資能力三方面做出努力,才能縮短這個時間(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