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網 訊】3月2日,寧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通知》指出,到2025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分別達到1750萬千瓦和325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分別達到2450萬千瓦和5000萬千瓦以上,新能源發電由補充型電源轉向主力型電源。
在供給側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規模化開發和高質量發展,不斷擴大綠色低碳能源供給,在需求側大力推進電能替代和氫能替代,全面提升用能清潔 化水平。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充分發揮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作用,挖掘本地消納能力,重點依托沙漠、戈壁、荒漠、采煤沉陷區等建設 一批百萬千瓦風電光伏基地。穩步推進集中式平價風電建設和分散風能資源開發,加快老舊風電項目技改升級,推廣高塔筒、大功率、長葉片風機及先進技術,積極發展低風速風電。提高優質風、光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率,提升存量新能源項目發電效益。加快負荷中心及周邊地區分散式風電建設。
以沙漠、戈壁、荒漠化地區為重點,建設和儲備一批大型風電光伏新能源基地項目:“十四五”期間建成千萬千瓦級“寧電入湘”新能源外送基地,圍繞沙坡頭區、紅寺堡區、海原縣等縣(區)建 900萬千瓦光伏項目及40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采煤沉陷區光伏基地項目,提升銀東、靈紹直流新能源占比。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建設。以國家和自治區整縣(區、市)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點為契機,推動整縣、整鄉、整村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積極推動工業園區、商業綜合體、公共建筑等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利用。深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開展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光伏治沙等“光伏+”綜合利用,利用農房屋頂、院落空地、荒地、鹽堿地等發展分布式光伏。充分挖掘、科學評估配電網接入消納能力和風能資源潛力,鼓勵在風能資源適宜、靠近負荷中心的工業園區周邊發展分散式風電,實現所發電力在配電系統平衡調節、就近消納。開展老舊風電場“以大代小”更新改造試點。針對賀蘭山、太陽山、香山等區域并網運行時間較長、單機容量1.5兆瓦及以下、連續多年利用小時數低下、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舊風電場,開展老舊風電機組更新改造示范,促進風電產業提質增效和循環發展。
打造寧東可再生能源制氫耦合煤化工產業區。建設綠氫規模化生產基地,有效整合風電、光伏發電、低谷電力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推動綠氫耦合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基多聯產等項目,推動灰氫轉綠、以氫換煤、綠氫消碳探索開展光熱試點項目建設,推動光熱發電與光伏發電、風電互補調節。提升新能源涉網技術水平,增強新能源并網友好性,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高風況、光照的預測精度,增加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準確度。優化電力調度運行管理,探索多種能源聯合調度模式,促進新能源發電項目多發滿發。
依托新建及存量直流外送通道積極推進多能互補工程,建設風光儲、風光火(儲)一體化示范,提升外送通道輸送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結合新能源消納、清潔供暖等工作探索,開展市(縣)級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和綠色供電園區示范。
加快綠色能源開發技術攻關,重點開發太陽能、風力、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制取利用技術及裝備,突破電化學、機械能等儲能技術,加強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特高壓直流輸電、柔性直流輸電、分布式能源、智能輸變電裝備、大容量混合儲能技術、智能配電網與微網技術等先進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開展煤電與新能源綜合調節及系統優化運行、可再生能源智能運維、智慧電廠與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加強氫能、光伏、風電多能交互清潔能源示范,開展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儲氫、輸氫、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綠氫化工、綠氫煉鋼、天然氣摻氫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形成氫能產業鏈,推動氫能作為燃料和原料的非電用能替代。持續開展塔筒、葉片、減速器、大型鑄件、專用鍛件、電機控制系統等風電制造關鍵零部件和配套設備的制造技術升級,開展大容量、低風速風機研究,引進轉化風電主機的總裝技術。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光伏電站、風電場的智能化電力管理與運行維護等技術研發。
詳情見下:
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自治區黨委 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自治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寧黨發〔2022〕30號)要求,我委牽頭研究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現予以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
2023年3月2日
(此件公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