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風電葉片市場深度研究
近日,在廣東珠海三角洲龜山二期風電場風力發電機葉片,廣東電網自主研發的8MW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綜合測試平臺正式啟動現場測試。預計5月完成平臺首臺海上風電機組并網試驗。
廣東陽江沿岸、珠海、汕頭等地區的許多海上風電建設工地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2020年至今年2月底,廣東累計投運海上風電113.2萬千瓦,建設規模突破800萬千瓦。預計到2030年風力發電機葉片,生產規模將達到3000萬千瓦。
為更好地助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南方電網將海上風電作為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計劃2021年底前在廣東建成6個海上風電輸電項目吊車,預計保電600萬千瓦,力爭700萬千瓦。輸送千瓦級海上風電。
據悉,葉片是風力發電機最基本、最關鍵的部件。其優良的設計、可靠的質量和優越的性能是保證機組正常穩定運行的決定性因素。扇葉對材料的要求很高,不僅需要重量較輕,還需要具有高強度、耐腐蝕、耐疲勞等特性。因此,目前風扇制造商廣泛使用復合材料制造風扇葉片,復合材料占整個風扇葉片。比例甚至高達90%。
隨著刀片市場的擴大,成本和售價都會下降。但是,具有規模、技術和成本優勢的企業,降成本的速度會快于售價,利潤也會超過平均水平。我們認為10%-15%的凈利潤率更合理。在風電的主要部件中,葉片的門檻相對較低。由于供需緊張,盈利能力好,很多企業進入葉片生產領域。除了整機廠建設的刀片廠,雨后竹筍等新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40多家。 隨著供需緊張局勢的緩和,刀片行業將經歷一個從混亂到寡頭、從供不應求到均衡的過程,從暴利到微利,市場將形成幾家規模超過1000臺的寡頭壟斷企業,這些企業的業績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其他廠商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漸被邊緣化。
目前吊車,全球風電葉片行業有十幾家大型企業,生產能力超過1000套。其中,外資企業主要有美國GE、Dupiert TPI、丹麥LM(LM于2017年被GE收購),國內風電葉片龍頭企業包括中材科技、中孚聯眾等專業葉片制造商,并具備完整國電聯合動力、銘陽智能等具有自主葉片生產能力的機械制造商。由于運輸半徑的限制,產能分布會影響葉片市場的競爭格局,本土廠商利用區域優勢瓜分部分區域市場份額。
隨著風電進入規模化、平價快速發展時代,風電每千瓦時的成本競爭力增強。作為清潔燃料和清潔電力的重要來源,必將成為“十四五”期間和“碳中和”目標下清潔燃料和清潔電力的重要來源。中國能源發展的主力軍正在進入大發展的新時代。
根據中研與普華研究報告《2021-2025年中國風電葉片市場深度研發前景分析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一、市場總產值分析
在原材料充足的情況下,國內最大的葉片制造商年產能為4000兆瓦葉片,其他廠商預計年產能在2000套左右。
圖:2020年國內主要刀片廠商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