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交易:高盛文化轉型的源頭
商會:QE3 笑里藏刀
● 上一輪風電設備公開招標,國內企業報價每千瓦5200元左右,外資報價高達6200-7000元,每千瓦高出20%-30% .
過去五年,中國風電設備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4年裝機容量只有76萬千瓦,2009年可能達到2000萬千瓦。競爭格局也在短短幾年內被改寫。2006年,外資風機新增市場占有率超過55%。到2008年,主角已成為國內企業和合資企業,達到76%。
市場人士都承認,風電設備行業的驚人增長與相關政策支持和影響密切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財政專項資金、發電成本分攤制度、大風電場購買大型風電場時應選擇“70”。“%風電設備國產化率”等一系列鼓勵政策措施火上澆油,使得中國第一家風機制造團隊——金風科技(002202,股份)、華瑞風電、東方電氣(600875,股份)、
不過,去年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提醒:風電等新興產業有重復建設的趨勢,這似乎是個不祥之兆。而且,風機廠商現在也有很多顧慮:本土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外企業不斷降價,政府對風機市場的激勵政策也在不斷調整。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稱“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超過70%,未來競爭將更加激烈”。也有業內人士致電記者詢問,目前風電場招投標政策是否不會改變。
接下來的問題是,未來五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是否會繼續以每年70%以上的驚人速度增長?中國企業能否保持領先優勢?外資企業有哪些機會?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及時聯系上了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燕、維斯塔斯中國區總裁唐馬雷、湘電風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鄒常寧、秘書長蔡曉梅等。金風科技總經理。
1 正如預期的那樣
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曾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必須達到70%以上,不符合要求的風電場。設備國產化率不允許建設。”
國家發改委現已取消70%的國產化率。應該如何看待這一政策變化?將對中外風電設備制造商產生怎樣的影響?
鄒常寧:我個人認為這個政策的變化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觀察。首先,70%的國產化率限制實際上促進了中國企業裝備技術的升級,巴西等一些不發達國家也實施了這一政策。其次,取消該政策是必然趨勢,有利于公平競爭。第三,過去幾年風電設備企業,國內一些風電設備制造商是否真的實現了70%的國產化率是一個問號。由于其軸承、逆變器、發電機等零部件均采用國外產品,國產鐵塔也被納入國產化,國產化率勉強達到70%。
秦海燕:這個政策的取消可能不會改變現有的風電設備競爭格局。因為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國產化率70%”的要求都不再是問題。兩三年前,外資企業已經滿足了這個要求,他們的本土化生產也可以幫助他們降低零部件采購成本。
就外資在華投資市場結構而言,維斯塔斯、印度蘇司蘭、歌美颯、Nordex、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全球前十大企業相繼進入中國,70%的條件并非如此。一個限制。國家取消這項政策也在意料之中。
Don Marle:維斯塔斯的全球商業戰略是“在任何地方生產,在哪里銷售”。因此,這一政策變化不會對維斯塔斯在中國的生產產生影響。目前,維斯塔斯在全國的平均國產化率已超過80%,目標還在不斷提升。此外,我們也非常重視在中國的本土化生產。新建成的控制系統工廠目前僅在中國、西班牙和丹麥生產。同時,維斯塔斯還在北京設有供應鏈采購團隊和生產工程團隊,負責控制系統零部件的本地適應性開發以及與本地供應商的合作。
政府此前“國產化率70%”的政策,不僅有利于推動本土化生產,引進先進的風能設備制造技術,也有利于加快本土風電設備零部件供應鏈的國際化進程。行業整體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2 性價比
多年來,政府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如風電上網電價、撥出部分財政資金支持企業研發等。相應地,2007-2009年國內風機廠商的市場份額也呈現出壓倒性的趨勢(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50%以上),2009年的市場份額可能會超過70%。外資發展不好。這是一系列政策出臺造成的嗎?
秦海燕:目前,我國的招標程序和內容是公平、公開、透明的。即使是國內風電場競標者也不能放棄質量和成本,盲目選擇國內企業的產品。他們一定是在尋找性價比最好的設備。
事實上,外資風機制造商在近幾年國家組織的風電招標中未能拿到訂單的主要原因是無法在性價比上與中國企業競爭。
外資企業雖然在技術和質量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其價格卻遠高于國內。例如,在上一輪風電設備公開招標中,內資企業每千瓦報價約5200元,而外資企業報價則高達6200至7000元。一千瓦會高出 20% 到 30%。設備成本還是很高的。
因此,可以說,外資企業拿不到訂單,并不是因為招標條款或國家特殊的政策支持。外資企業應該反思為什么自己的成本不能降低。所以關鍵問題仍然是“性價比”。
蔡曉梅:外資企業的產品價格比較高。此外,一些外資企業這些年其實也進入了中國市場,但本土化的速度相對較慢。中國企業在本土化研發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Don Marle:我認為維斯塔斯過去幾年在中國市場取得了豐碩的發展,公司設定的經營目標也在不斷實現。此外,生產設施、組織和能力建設正在按計劃快速發展。上述方面為確保國內市場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鄒常寧:目前國內企業的發展速度確實驚人,但另一個現實是競爭非常激烈,企業之間的價格戰是血腥的,有的企業已經接近虧損。這都是市場無序競爭造成的。引起的。我個人也很擔心,我們的電價補貼相比歐洲來說并不高,這可能會導致風電設備制造商大規模倒閉。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風電設備制造商轉向了風電場的運營,因為在目前條件下,風電場的利潤高于風電設備制造商的利潤。
3 濃度
中國企業從2005年到2009年能發展這么快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認為成套風電機組產能過剩。風電發展會受到限制嗎?下一階段國內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
秦海燕:關于“過剩”的問題,我認為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發展非常快是這樣的:2008年是世界第二大市場,2009年的數據將在中- 一月下旬。,我們估計它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市場,達到約2000萬千瓦。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高到15%。這是一個非常高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認為風電裝機容量應達到1.2億至1.5億千瓦。如果到2020年1.2億千瓦,未來10年每年新增裝機容量至少為1000萬千瓦。因此,我們的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此外,國外市場也在加速增長。世界上許多國家已將發展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鄒常寧:關于未來的市場格局,我個人認為下一階段的對外投資也不是沒有機會。可以說,價格購物的結果是制造商將繼續壓縮其零件的成本。
外資企業使用可靠的軸承,而一些中國主機廠則使用廉價的軸承來降低成本二手吊車,以獲得足夠的利潤。這樣,在2到5年內,中國的整機都會出問題。如果發電效率不如國外設備,風電場會計算綜合效益賬戶,如發電效率、維護成本等,但會選擇國外產品,最終將中國企業推向市場公司的股份就是這樣。
另一個趨勢是,未來行業集中度會提高。市場上有70多家OEM,但現在三大公司(華銳、金風和東汽)占據了50%的市場份額。未來,國家政策仍將向優勢產業傾斜。政府原則上不批準新建整機廠,重點扶持2.5MW及以上風電整機及軸承企業。政府希望培育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
4 大規模
什么是下一代風能機會?會不會向2兆瓦以上的大型機組發展?新一代風機的研發和制造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否是一個挑戰?
秦海燕:應該說,風電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還遠非成熟技術,創新發展的機會很多。擴大只是一個方向,其他方面,比如新翼型的研發、先進的控制技術、葉片設計的新傳動方式等;碳纖維等新材料的應用;在線監控、故障診斷等運維方法的改進等吊車出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或許四五年后,現有的技術就會被顛覆。但總體目標是提高可靠性和效率,逐步降低成本。
鄒常寧:“大規模”是一個方向,但我總覺得市場是“炒概念”。因為土地資源就這么多,2.5兆瓦到3兆瓦已經很大了,再大一些交通會很不方便。而且,有了更大的設備風電設備企業,我們的葉片和軸承制造能力真的能跟上嗎?更大規模的風力發電機將用于海上風電場,這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湘電、金風等中國企業也在開發一些項目,將縮短與國外先進海上風電廠商的差距。
蔡曉梅:風電機組未來的發展可能是這樣的:陸上(風電機組)還是以5MW到3MW的產品為主;較大的機組適用于海上發電。但是,海上風電目前還不是很經濟,超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的發展還需要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