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間,中國海洋石油(0883.HK)(以下簡稱“中海油”)發布公告,公司擬申請A股發行上市。
消息一出就炸鍋了。社區里翻不到頭是吊車的帖子,有掐指一算猜測股價是吊車的,有拿著港股看漲是吊車的,也有摩拳擦掌準備在A股等著大干一場的。
中海油回A,算是一種順勢而為。2001年2月,中海油先后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股票上市。但在2020年底,中海油被美國國防部列入“黑名單”,數月后遭紐約交易所強制退市。
今年9月17日,中國證監會出臺了《關于擴大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試點范圍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為中海油的回A之路提供了政策支持。
兩種力量推動下,中海油回A顯得順理成章。但是人們最擔心的還是:這會不會又來一個“中石油”?
中海油和中石油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人們害怕當年的噩夢重演。
2007年大牛市之際,中石油高調回A,開盤價曾高達48.6元/股,較公司發行價16.7元高出近3倍。
沒想到,上市首日中石油便開始套人,隨著國際油價一蹶不振,十幾年了還在幾塊錢附近徘徊。雖然最近油氣板塊大漲,中石油累計漲幅達到了46%……但那是從4.2元漲到了6.4元,離解套還遠得很。
地位上,中海油也是赫赫有名的“三桶油”之一,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并列。
結構上,中海油和中石油一樣,重心偏向上游。中國石油是石油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的集團公司,產業鏈偏上游,油氣資源均為陸上油氣田;而中海油則是石油產業鏈的獨立上游公司,主要油氣資源在海上,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運營商。
因此,中海油和中石油一樣,受國際環境和原油價格的影響很大,被眾多機構視作周期股的典型代表。
去年國際油價大跌,中海油的股價幾近腰斬。而疫情逐步結束帶來的原油需求增加,又刺激國際油價走高,帶動股價回升,這么一看,中海油在股價表現上頗為被動。
國際油價跌,中海油股價跟著狂跌;國際油價漲,中海油股價緩慢回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顯示 制圖:
短期來看,中石油、中海油這類偏重上游的企業無法擺脫國際油價的影響;長期來看,中國目前正處于能源革命轉型的關鍵期,碳中和的大背景之下,新能源蓬勃發展、電動汽車指數級增長,這些是擠壓中石油價格增長空間的因素,對中海油來說,也是一樣。
中海油在港股市場過去十年的股價低迷,都是跟油價波動相關,在平均油價較低的2020年和2016年,中海油全年收入都是在1500億元左右,2016年凈利潤甚至只有6.37億元,周期的特征非常明顯。
而且,中海油不光完全復制了中石油的“埋雷”,還踩了一些其他的坑,比如,天然氣業務占比不高,沒法吃上這波漲價的紅利,也沒什么挪騰閃轉的空間;雖然一直在發展煉化銷售業務,但起步晚,規模小,成績不甚理想。煉化板塊從“十三五”到“十四五”,一直處于整合、改革、重組階段;銷售板塊,中海油在國內加油站數量不足全國的1%。很明顯,中海油能在下游借的力還很小。
如此種種,中石油的前車之鑒,再加上今年以來港股股價回升緩慢,大家自然是怎么看怎么覺得擔心。
但中海油還是為回歸A股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控制成本能力強,一向是中海油的一大利器,也是比另外兩桶油更具盈利優勢的主要原因。
中海油的桶油主要成本自2013年后就持續下降,低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包括作業費,折舊、折耗和攤銷(涉及資本支出),棄置費,銷售及管理費,除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稅金。
中海油總體成本逐年下降
尤其是在2020上半年,中海油多措并舉,桶油主要成本進一步下降至25.72美元,桶油操作成本降至6.50美元,創下十年來新低。
在強大的控成本措施下,疫情最嚴重的2020上半年,中海油是三桶油中唯一盈利的企業,在中石油、中石化都虧了200多億的情況下,中海油實現了凈利潤103.83億元。今年上半年凈利潤更是達到333.26億元,同比增長221%。
隨著開支的逐步減少,整體的現金流情況也越來越好。這使得中海油每年的現金分紅都非常穩定,從2016年到現在基本保持在40%附近的分紅比例。
中海油的凈利潤、現金流和資本收益率都在逐年上升
中海油在布局新能源方面立下了具體目標。中海油董事長汪東進透露了公司布局新能源的具體“計劃表”:“十四五”期間,中海油計劃獲取陸上光伏和風電資源不低于500萬千瓦,業務投資占比約為公司總投資的5%-10%。
在天然氣方面,中海油著重發力,計劃將天然氣占油氣總產量的比例從目前的20%提升至35%。僅2021年上半年,中海油有19個新項目投產,很多是氣田:包括中國海域首個大型深水自營氣田陵水17-2氣田投產后,將連續10年穩產天然氣30億方。
同時,中海油是中國第一大、世界第三大LNG進口商,是我國LNG產業的領軍者。就在9月29日,中海油剛剛與卡塔爾簽訂了一份長達8年的LNG購銷協議。在“雙碳”大背景下,LNG市場未來會持續增長,中海油“輕資產、重技術、重服務”運作方式,能夠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首發募資規模上來看,此前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A股首發募集資金118.16億元、668億元。中海油此次計劃募資350億元,其募資規模在A股已上市企業中排名第十,并不是大手筆。
募集資金的流向依然是偏向了上游開采——公告顯示,中海油此次將通過A股IPO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50億元,分別投入到圭亞那Payara油田、流花11-1/4-1油田、陸豐油田、陵水17-2氣田等多個項目,其余不超過5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這就意味著,回歸A股后,中海油的定位也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依然是專注于海上油氣田的勘探和開發的一家公司,依然會很大程度地受到經濟周期和國際油氣供需的影響。
再說說中海油又開始布局的新能源。早在2007年,中海油就成立了新能源公司,前前后后總投資達上百億,但最終因為盈利甚微而選擇畫上句號。有了過去十幾年的教訓, 中海油再次進軍新能源,或許會更加謹慎。
市場對于央企登錄A股的行為,一直是用腳投票,且看看9月份回A股的中國電信就知道了:從4.53元的發行價,到一個月后的4.29元,和中石油一樣的先漲后跌,破發趨勢擋也擋不住,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
更何況,A股上市無論如何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中海油的動作足夠快,趕上這趟油氣大漲的順風車,或許能收獲一波紅利;而一旦錯過這次機會,上市趕上了周期性的低谷,很可能又成為了下一個“中石油”。大家期待看見的三桶油聯手打破股市魔咒的名場面,也許真的就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