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800MW海上風電項目競配結果發布,海上風電配儲能再次引起業內關注。
2022年11月10日,上海市發改委印發《杭州灣海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方案》,競爭配置項目包括金山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三期項目、奉賢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奉賢海上風電場四期項目,合計80萬千瓦,且明確要求配套建設電化學等儲能裝置。儲能裝置應適應海上風電應用場景,具備電網調峰、輔助調頻、備用電源、削峰填谷、電力需求響應、緊急功率支撐、無功補償等功能
。其中,《方案》對于配置儲能的目的與容量做出了明確的規定:1、具有為上海電網提供常態化調峰能力200萬千瓦及以上企業,預留儲能配置比例不低于10%裝機規模、時長4小時以上;2、常態化調峰能力100萬千瓦及以上企業,預留儲能配置比例不低于15%裝機規模、時長4小時以上;3、其他企業預留儲能配置比例不低于20%裝機規模、時長4小時以上。
至此,據海上風電觀察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已經有14個確定配置儲能的海上風電項目,容量達3738MW。
往前追溯,2021年9月,遠景能源為國內首個海上風電配套儲能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東臺竹根沙H1#海上風電場,提供了包括軟件和硬件在內的整套智慧儲能系統解決方案。
如果說早期海上風電配置儲能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快速頻率控制、平滑功率曲線、減少考核、對風電場提供電力輔助服務的目的,那么后期“海上風電+儲能”則更多的在于滿足“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和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需要。
2022年12月15日,福建省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推動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將配儲納入海上風電競配內容,探索推動新建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與儲能設施同步建成、同步并網。
無獨有偶,2022年12月29日,《山東省新型儲能工程發展行動方案》印發,在重點任務上,方案提出打造“儲能+海上新能源”應用帶,并提出到2025年,建設新型儲能項目100萬千瓦的目標。
從2022年底密集出臺的新型儲能發展政策來看,各地都將“可再生能源+儲能”作為儲能產業高速增長的突破口。而且,海上風電已經成為我國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在沿海省份海上風電規劃中,“十四五”海上風電增量空間巨大,新型儲能有望搭上海上風電高速列車獲得持續發展。
但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電化學儲能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導致供應鏈動蕩,1.5-2.0元/Wh的儲能系統單價讓風電開發企業壓力山大。產業仍需攜手探索海上風電+儲能的降本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