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眾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熱線:
機械知識復雜多樣,一小部分功能大,分類多。例如軸承。軸承是當代機械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支撐機械旋轉體德國軸承品牌,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保證其旋轉精度。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軸承行業的現狀。
世界十大知名品牌軸承制造商排名
中國軸承制造商排名
國產軸承與進口軸承的區別
1、軸承的精度
雖然國產軸承的尺寸偏差和旋轉精度與進口軸承非常接近。但是分散度與德國進口軸承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國外已經開始研究和應用“不可重復跳動”等精細旋轉精度指標,但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尚屬空白。
2、在振動、噪音和異響方面
日本引進了靜音和超靜音軸承,中國軸承的振動極限水平一般與日本軸承相差10dB以上。
3、在壽命和可靠性方面
以深溝球軸承為例,國外名牌產品的壽命一般是計算壽命的8倍以上(最高可達30次以上),可靠性達到98%以上(或追求壽命與主機),而中國軸承的壽命平均僅為計算壽命的3至5倍,可靠性約為96%。
4、在高速性能方面
國外名牌產品的DmN值為106mm r/min的4倍,而中國軸承僅為106mm r/min的2倍。(軸承DmN值=軸承節圓直徑(mm)(即軸承內徑與外徑的平均值)×轉速(rpm)是軸承制造商常用的衡量軸承轉速的指標,是軸承轉速的指標。高速主軸。)
中國軸承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軸承工業在工業經濟規模方面居世界軸承總量第三位,但在產品精度和技術水平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相當差距。主要表現在:
1、中國軸承行業生產集中度低
在全球約400億美元的軸承銷售額中,全球8大跨國公司占據了75%至80%的份額。德國2家企業占全國90%,日本5家企業占全國90%,美國占全國56%。然而,中國瓦磚等7家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軸承企業,其銷售額僅占整個行業的28.3%。
2、中國軸承行業研發創新能力低
由于大部分企業在創新體系建設運行、研發創新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還處于低水平,加之產業型科研院所的發展,國家沒有共性技術的研究。在行業中。投資,從而削弱產業導向的研發功能。因此,全行業“兩短兩少”突出,即基礎理論研究薄弱,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薄弱,原創技術少,專利產品少。目前,我們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基本上是模擬的,幾十年來一直保持一致。
3、中國軸承行業制造技術水平低
我國軸承行業制造技術和工藝裝備技術發展緩慢,車削加工數控化率低,磨削加工自動化水平低。全國僅有200多條自動化生產線。大多數企業,尤其是老牌國有企業,仍以傳統設備為主要生產力量??刂茪夥毡Wo加熱、雙重細化、貝氏體淬火等對軸承壽命和可靠性至關重要的先進熱處理工藝和設備覆蓋率低,許多技術問題未能取得突破。軸承鋼新牌號的研發,鋼材質量的提高德國軸承品牌,潤滑等相關技術的研發,冷卻、清洗、磨料等,目前還不能滿足軸承產品的水平和質量要求。從而造成加工能力指標低,一致性差,產品加工尺寸偏差大,產品內在質量不穩定,影響軸承的精度、性能、壽命和可靠性。
近年來,我國軸承的發展不斷進步,產業化逐步形成。目前,世界軸承市場約10%在中國,銷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二手吊車,與世界軸承強國相比,我國軸承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是高技術、高精度、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偏低,產品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和提高。
我們應該如何追趕德國軸承?
加強軸承研究與教育迫在眉睫
日本軸承巨頭NSK在其總部擁有1800名研發人員,這超出了中國軸承同行的想象。在很多外行眼里,軸承是結構簡單的部件。有必要裝備這么多研發人員嗎?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軸承都是技術含量低的低端軸承,而高端軸承的技術復雜度是低端軸承無法比擬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陸炳恒認為,高端軸承的研發涉及材料、油脂與潤滑、制造、設計、軸承制造設備、檢測檢測等一系列技術問題。以及接觸力學、潤滑理論、摩擦學、疲勞與損傷、熱處理和材料組織等基礎研究和交叉學科。
盧院士的發言表明,高端軸承技術極其復雜,難度非常高。這也說明開設軸承工程專業很有必要。雖然一個綜合大口徑機械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也學習了幾十個小時的軸承課時,但在這么短的課時里,他只學到了軸承的深厚知識。這樣的本科生致力于軸承。該行業幾乎相當于從頭開始學習吊車出租,太費時,而且勝任的工作時間太長,用人單位必須對其軸承專業知識進行大量耗時費力的培訓.
如前所述,高端軸承的缺點不僅僅存在于航空發動機領域。這樣的短板在高精機床設備、高鐵、儀器儀表等領域依然存在,只有我們加大對高端軸承的開發。中國只有在人力、財力、物力上投入,才能實現從承載大國向承載強國的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