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景華
編輯 | 張輝
海底打樁、安裝地基、吊塔、機艙、葉片……北至山東,南至廣東。在中國東部的廣闊海域,吊裝船和工人隨波逐流,奔向海上風電場。安裝施工。
與來勢洶洶的裝機浪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上風電招標市場平靜。
“去年下半年以來,海上風電項目幾乎沒有新的招標,也沒有新的訂單。” 近日海上風電成本,多位風電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在搶裝潮之后,中國海上風電市場將在短時間內進入寒冬。
有風電企業表示,除“十三五”期間剩余項目外,還要做好半年到一年的空窗準備工作。
界面新聞獲悉,三峽能源和華潤集團正準備啟動海上風電項目,但業內反應平淡。
“整機商家很謹慎,畢竟無補貼價格還沒有達到行業可以接受的空間。” 海上風電整機生產企業負責人一位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
2021年是我國海上風電裝機的最后一年。今年年底前已獲批(立)并并??網的項目,可獲得0.85元/kWh的標桿電價,享受約0.4元的補貼每千瓦時。這個千瓦時的補貼金額大約是目前陸上風電的三倍。今年之后,海上風電將全面進入無補貼時代。
海上風電的高額補貼引發了安裝熱潮。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全國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215萬千瓦,占去年306萬千瓦的70%。
據瑞軒新能源咨詢(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軒咨詢)預測,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并網容量將新增830萬千瓦,創歷史新高,創下年度新高——同比增長 171.24% 。
2017年以來,海上風電發展加快,裝機容量大幅增長。2015-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分別為36.0500萬千瓦、59萬千瓦、116萬千瓦、165.5000萬千瓦、198萬千瓦、306萬千瓦。
隨著補貼的退出,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將面臨懸崖困境,預計明年將無法延續往年的增長勢頭。
為什么沒有新訂單?
新訂單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海上風電無法承受電價“減半”的沖擊;另一個是各大開發商和整機廠商都在搶著安裝。
根據補貼退坡政策要求,今年已開始招標風機設備的海上風電項目不能享受電價補貼。但目前海上風電建設成本仍居高不下,實現平價的壓力較大,導致開發商對新招標的需求不足。
“補貼取消后,海上風電進入低谷期是不爭的事實。” 一位中央電力公司風電業務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海上風電與平價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還需要政府的適當支持。
他預測,未來幾年海上風電的成本幾乎不會有大的改善。
另一位風電民營開發商高管也告訴界面新聞,目前海上風電成本仍然偏高,長期的技術儲備、管理、運維經驗還不足,難以降低成本。
該負責人表示,業內呼吁沿海省份提供省級補貼,但只有廣東省明確給予補貼,而且是一次性補貼。與之前的全生命周期補貼方式相比,補貼力度有所收窄。“一些沿海省份說要支持海上風電,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雷雨小。”
與此同時,風電主機廠和開發商正忙著搶著安裝,無暇顧及未來的項目。
“沒有新標和中標是正常的市場波動。” 瑞軒咨詢創始人兼總經理孫文軒告訴界面新聞。
他表示,按照相關政策要求,從2020年開始,國內海上風電市場啟動搶裝相關工作,包括推進存量項目建設、鎖定吊裝船租賃期、項目相關設備等。采購供應期等。
孫文軒表示,2021年搶裝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各大發電集團的主體工作將重點推進已在建項目。在建項目要爭取年底前并網,面臨巨大壓力。
海上風電產業仍處于成長期,項目建設熱情高漲。同時,也在檢驗產業資源和協同效應。
界面新聞了解到,目前整體施工船舶資源較為緊張,加之持續降雨、臺風等天氣條件,縮短了海上作業窗口期,項目建設充滿挑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風電整機企業負責人行業研究員告訴界面新聞,今年開發商沒有競標海上風電的另一個原因是設備和建設成本現在處于高位。明年,如果相應配套設備價格下降,業內希望對部分項目進行招標。
該人士表示,江蘇、廣東、山東、浙江、海南、廣西等省已出臺海上風電“十四五”規劃,各省地熱熱量不會減少。不過,這部分的裝機容量預計在三年內。一年后才能真正推出。
存貨三年?
“海上風電距離實現平價還有三年,這三年我們將更多地依靠現有項目的支持。”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氣風電海上風電成本,688660.SH)總裁助理兼海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吳蓋在2021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表示。
風電風電回應界面新聞稱,目前市場上現有的大部分項目都是“十三五”期間因各種原因未能在2021年底前并網的項目。
吳蓋指出,“十三五”期間,已獲批接近開工建設的存量項目約1000萬千瓦。預計在真正平價前三年,每年將有300萬千瓦的裝機基數。
電力風電認為,這些項目經過風測、地質調查等充分前期準備,開發條件良好,可接近平價建設,有可能成為支撐行業向2023年轉型的主力軍。
該公司指出,開發商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完成獲批的海上風電項目。風電設備企業無需擔心產能過剩,建設單位無需擔心平價后閑置設備。整個產業鏈可以順利度過平價時代。頭三年很艱難。
孫文軒告訴界面新聞,受起重船、運輸船、施工隊伍、窗口期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國內海上風電存量項目遠超年內可并網容量。
據瑞軒咨詢內部數據庫統計,截至2020年底,國內獲批存量項目4900萬千瓦,開工項目約1600萬千瓦。
孫文軒表示,在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各大央企和國有發電集團對可再生能源增量需求較大,現有項目取消的可能性不大。
他認為,2022年至2023年,海上風電市場將出現短期下滑和調整,但總體水平仍將保持每年500萬千瓦以上的增長,除2021年外均超過上年水平,因此它“不能歸類為低潮期”。
孫文軒預測,從2024年起,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再次提高到每年6-800萬千瓦的水平,“十四五”期間新增并網容量將達到3400萬千瓦。
也有較為樂觀的觀點認為,今年年底將有新的招標重啟。
“年底前至少會發布500萬-600萬千瓦的招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預計年內招標的項目大部分將在明年5-6月開工,并逐步轉化為裝機容量。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也告訴界面新聞,未來海上風電不會有明顯缺口,因為下半年可能會有數百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包電項目出爐。今年。
田慶軍說,首先是把之前批準的項目轉為平價項目,然后重新招標,比如廣東、浙江、山東等;二是年底前各省競標江蘇、廣西、山東、福建等一批海上風電資源。
“預計“十四五”期間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超過2000萬千瓦二手吊車,理想情況下達到3000萬千瓦。田慶軍表示,由于部分海上風電平價項目今年底才開始招標,明年裝機容量可能會迎來低谷。, 但從 2023 年開始恢復正常。
金風科技(002202.SZ)總工程師翟恩迪在2021年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指出,平價初期,投標少、訂單少是短期現象。
金風科技還回應界面新聞稱,海上風電行業有自己的韌性和基本規律。預計今年下半年,海上風電項目招標將陸續啟動。
平價壓力
與新增裝機量的下降相比,行業需要擔心的是海上風電如何承受平價期。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燕多次公開呼吁,希望中部和沿海省份能夠出臺扶持政策,幫助海上風電平穩過渡到平價上網。未來三年。
他提出的具體措施包括:加強統籌,堅持集中連片開發,機組規模不少于100萬千瓦;海上升壓站和海底電纜的電網投資,成本包含在輸配電價中。
此外,通過“補貼獎勵”方式,支持重點產品和項目的創新發展,推動行業實現跨越式創新;設立海上風電開發促進基金,推動項目長期貸款利率低于3%;調整中央企業投資收益的考核要求,如降到6%或更低。
有開發商告訴界面新聞,沿海省份經濟實力雄厚。在可再生能源用電量、配額制的要求和“3060”目標的指引下,如果沿海省份加大對海上風電的支持力度,海上風電的發展將很快迎來拐點。
目前,廣東省已經出臺省級財政補貼政策,江蘇省也討論了近半年的相關政策。
孫文軒告訴界面新聞,江蘇省是否會最終引進還是個未知數,主要是由于我省海上風電市場相對成熟,建設環境和條件比較友好,近年來建設成本下降較快。 .
福建省近期加大了對海上風電發展的鼓勵力度。本省建設成本中等偏高,適合一定程度的補貼緩沖。
由于地處低風速資源區,施工環境復雜二手吊車,極端天氣多發,山東、廣西等新興市場相對更需要補貼。目前,省級規劃和政府鼓勵相對活躍,但省級補貼的聲音還沒有傳遞到外界。
上述開發商向界面新聞提到,平價政策下,建設單位仍要求海上風電項目總投資收益率在6%以上,這對海上風電項目成本構成嚴峻挑戰。
對于央企的開發商,經濟賬和政治賬都要計算。他建議,適度降低海上風電投資回報。
孫文軒表示,曾有央企降低項目收益審批要求的情況。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時期的開局之年。為了搶奪資源,完成年度開發任務,一些開發商降低了陸上風電項目的盈利要求。
未來三年將是我國海上風電技術創新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夠實現新型大容量機組的應用、專業化建造船舶和設備的調試、數字化技術的普及,將帶動全壽命周期成本的降低。
“行業更注重資源,而不是技術創新、質量和安全。” 田慶軍告訴界面新聞,目前還沒有海上風機通過平價測試,每千瓦時的電費計算比較理想。
“海上風電的發展需要更加理性。” 上述電力央企人士告訴界面新聞,整機業務近三年可以進行技術沉淀。
風電電力也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行業正處于“搶購潮”的沖刺階段。當訂單較少時,行業主體應集中精力攻克技術難關。
中電風電表示,整機廠商需要結合各地區資源特點,推動海上風機向“大容量、輕量化、高可靠性”方向發展。“問題是提高裝備國產化率,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技術突破。
施工單位需要建造適合大容量風力發電機組和深海特點的施工安裝船,以提高施工設備的效率;設計院需要在復雜地質條件下推廣嵌巖單樁基礎和吸管基礎的應用。共同努力,降低啟動海上項目的難度和成本。
金風科技還告訴界面新聞,中國海上風電行業處于成長期,需要應對每千瓦時成本、風險控制、市場拓展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