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對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簡要的總結和展望,他表示,過去的30年,依托規模化開發,通過全行業的大力創新,中國不僅培育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更關鍵的是實現了平價上網。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
秦海巖預測,接下來,中國風電市場將保持高速發展,2023—2025年的年新增裝機容量預計不低于7000萬千瓦。度電成本也會繼續下降。到2025年,“三北”一二類風能資源區的度電成本有望降至0.1元/千瓦時。
在2023年的風能茶話會上,CWEA預測, 2023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規模將達到7000-8000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6000-7000萬千瓦,海上風電800-1000萬千瓦。2024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規模將達到7500-8500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規模為6000-7000萬千瓦,海上風電1200-1500萬千瓦。2025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規模將超9000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超過7000萬千瓦,海上風電超過2000萬千瓦。
秦海巖表示,中國風電大有可為,但還面對諸多挑戰。比如,風電成本競爭力的增強與制造端的虧損如何平衡,以及“三北”地區的消納問題等。
針對于此,中國風電仍需要做好創新工作。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降低風電度電成本。通過“Power to X”,將可再生能源發電轉化為氫,再與后續化工流程相結合,生成綠色大宗化工產品,如綠氨、綠色甲烷、綠色甲醇、綠色合成燃料等。通過“西數東算”,電力還可以轉化為“算力”。這樣,不僅可以快速提升清潔能源電力利用水平,還能夠幫助鋼鐵、化工、航空、海運等行業脫碳,使風電從零碳便宜的“價格洼地”轉變成工業企業的“價值高地”,并在當地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氫能等產業集群。
風電觀察統計,2022年我國風電招標量突破歷史高點,公開招標量達89.8GW(不含EPC和框架)同比增幅在65%+,其中,陸風招標76.7GW,海風招標13.1GW,按照風電項目建設周期推算,風電招標領先裝機約一年,2023年有望成為風電裝機大年。
隨著“十四五”進入下半程以及風力發電的性價比的逐步提升,2023-2025將迎來風電產業的新上行周期。據相關研究機構預測,2023年陸上風電招標有望在80GW左右,海上風電20GW左右。
近兩年,我國風電產業頂層政策逐步落地,在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下,大型風光基地、風光儲一體化、海上風電等利好的政策持續推出,據風電觀察統計,2022年我國發布風電相關政策200余件,其中的核心趨勢包括:
(1)分散式與大基地并舉開發。各級產業政策不僅強調了沙漠戈壁荒漠風光基地、 風光儲清潔能源基地、海上風電產業基地等,還多次指出發展分散式風電的重要性;
(2)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包括大型化風機、超長葉片、大型變流器、主軸軸承、固定基礎等關鍵技術;
(3)走向海洋,走向深遠海。政策對海上風電的關注持續增加,在大型化海上風機外更提到深遠海、漂浮式的發展新方向。
截至目前,各省“十四五”能源規劃安排陸續出爐,風電觀察對各省“十四五”規劃及碳達峰安排梳理,內蒙古、甘肅、河北、新疆、廣東的風電裝機目標均超過20GW,全國(除陜西、黑龍江兩省外)在“十四五”期間的風電裝機目標達312.8GW,和21年、22年全國47.65GW、37.63GW的裝機數據看,2023-2025年全國年度平均風電裝機將超過70GW,政策為風電行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