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歐洲建設海上風電母港的主要目的是鎖定項目資源,減少供應不足導致的建設等待時間,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效率。中國海上風電母港實際上更像是一個產業園區,地方政府看重企業進駐帶來的產業鏈集聚效應。
目前,相隔兩百多公里的江蘇省如東、射陽兩縣正在成為風電產業鏈的“新引擎”:南通(如東)風電母港裝備產業基地已建成揭牌,計劃打造“華東領先100強”。同期,射陽正在建設規劃年產值1000億元的“國際海上風電產業園”。雖然兩地的產業布局略有不同,但都瞄準了海上風電的母港。
記者了解到,海上風電母港建設雖然在大力開展,但對于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建設,業內仍存在不同意見。
(文丨本報實習記者韓逸飛)
多地積極建設海上風電母港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三五”海上風電裝機目標提前完成。在“搶購”效應的帶動下,港口在推動產業鏈整合、走向“遠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價值,在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廣東陽江、廣東揭陽、浙江舟山六恒、江蘇如東、江蘇射陽、山東蓬萊等地已在海岸線上培育海上風電母港海上風電規劃,希望打造世界領先的海上風電強大的母港可與丹麥的埃斯比約港相媲美。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海上風電母港更多是受地方政府招商意愿驅動,并非產業發展的自然結果。
“中國所謂的海上風電母港,其實更像是一個產業園區。地方政府看重的是企業進入帶來的產業鏈集聚效應,以及持續就業、稅收等可持續發展。好處。” 業內人士表示。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燕介紹,海上風電母港需要“產、學、港、研、服”一體化:產,即匯聚機制造商、大型元件制造商、通用元件制造商;學習型海上風電規劃,即擁有高校分支機構和實習基地、風電人才培訓中心、國際交流基地;港口,即繼續擴大港區面積,完善周邊設施;研究,即建立測試與實驗研究基地、數據監測與分析中心;服務,即加強運維服務,設立物流中心,建設第三方海事項目服務基地和金融中心。只有做到這五個方面,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海上風電母港。
面臨后“搶購”時代的考驗
顯然,中國要打造真正的海上風電母港,還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建設風電母港,不僅需要地理位置、港口水深、洋流流量、通航時間等地理“硬條件”,而且對風電所在地區的海上風電產業鏈提出更高要求。母港位于。
宜都(武漢)咨詢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宋艷華表示,要打造中國風電母港,首先要明確行業是否真的有需求。當前市場處于“預裝期”。2022年后,我國海上風電將不再享受國家補貼。同時吊車,地方補貼政策仍不明朗。因此,一旦補貼下降導致裝機容量下降,風電母港建設的必要性將大大降低;其次,風電母港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基礎設施板塊,是一項長期資產吊車出租,需要5-10年才能收回成本。搶裝期過后,風電母港利用率有可能下降;最后,
采訪中,一位從事海上風電研究的專業人士向記者透露,歐洲建設海上風電母港的主要目的是鎖定項目資源,在港口儲備設備,減少因供應不足而等待建設的時間。 ,完善產業鏈。運營效率。例如丹麥埃斯比約港、德國不來梅港、英國赫爾港、荷蘭埃姆斯港等世界領先的風電母港均已建成在這些歐洲國家成熟的海上風電產業體系的基礎上。. 國內海上風電母港的“產業鏈基地模式”與歐洲明顯不同。
“我國目前海上風電供應鏈尚不成熟,母港建設主要服務于大型制造基地,吸引產業鏈集聚。從長遠來看,很難完全縮短風電場海上物流時間.” 消息人士說。
中國特色風電母港建設模式探索
越來越多的風電母港布局在中國廣闊的海岸線上。從地圖上看,陽江、揭陽、蓬萊等地已經在建設中。陽江力爭到2030年形成“面向世界的海上風電母港”;揭陽建成全國最大的專業風電碼頭,泊位7萬噸,通航能力380萬噸;蓬萊利用原有的兩個5萬噸級大型碼頭,建成北方最大的風電母港。
那么,如何建設符合中國風電產業需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海上風電母港?
上述從事風電研究的專業人士表示,建設風電母港,要科學發展,加強統籌協調,制定可檢驗的海上風電母港發展規劃,減少不必要的重復運營和重復建設。風電企業維護 只有投資才能真正凸顯風電母港的價值。
“風電母港的發展,代表著中國海上風電產業的區域競爭正在從風電場開發、風機制造向產業鏈下游延伸。” 宋艷華指出,“未來,我國海上風電將繼續向深海探索。海上風電質量體積越來越大,運輸難度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利用國內以風電港口為中心,提升全產業鏈效率,共同解決市場問題。”
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