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無所有到擠進全國前三,再到中國第一臺千噸級起重機的推出,行業格局首次被打破。三一起重機猶如一匹黑馬從天而降,在原本高度集中但缺乏活力的行業中掀起了軒然大波。是什么讓夢想照進現實,一定要追溯到三一的出身。這種探索者的態度,讓業內企業重新審視市場,大力投入研發和服務。整個行業也在激烈但良性的競爭中向前發展。
■ 千噸級起重機三位一體動力
“伸縮臂長100米,可將100噸重物提升到80米的高度,打破國外500噸以上大噸位起重機的壟斷?!?2010年3月3日,中國第一臺千噸級起重機在三一寧鄉工業園下線。流線型的車身和直徑近兩米的吊臂,在聚光燈下時尚而穩重。
三天后,起重機事業部開展了全國聯展。當1000噸級起重機下線的畫面在屏幕上回放時,現場的客戶紛紛起立鼓掌。業內專家不敢相信:“這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第一臺千噸級起重機。” 同日,全國現場簽約訂單達600余份。
正如72米臂架泵車奠定三一在混凝土泵送技術領先地位一樣,國產第一臺千噸級起重機證明三一具備超大噸位起重機研發能力,開始追趕世界一流水平。標準。在市場打拼多年的某起重機公司營銷總經理朱丹感慨地說:“這就是科技帶來的品牌力量。” 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國利勃海爾生產了千噸級起重機。
從25噸到1000噸,三一起重機將像發動機動力船一樣開啟新的航程。
■從頭開始調查
2003年,經過9年的發展,三一已在混凝土機械行業站穩腳跟二手吊車,但在起重設備領域仍是一片空白。當時,中國起重機市場經歷了一輪快速增長。一方面是看得見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是三一重工王國的夢想。在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下,三一重工將觸角伸向起重機領域。
與三一重工在混凝土機械領域的第一只螃蟹不同,當時徐忠、中聯、北汽、長江等幾家老牌起重機企業已經在中國起重機市場形成壟斷,市場份額高達80 %,并且該行業非常先進。專注,但三位一體幾乎什么都不是。
在上海租來的一個小廠房里,三一開始了起重機的初期研發和試生產,但由于資金壓力,量產被放在了長沙。沒有自己的技術,大部分機器零部件,尤其是關鍵零部件,只能通過外包采購,基本屬于組裝生產。
據當年加入公司的研發工程師介紹,三一重工選擇了最好的配件,但由于技術不成熟,高配置并沒有帶來高性能,反而帶來了產品的虛假高價,以及一個QY25起重機高達八十萬元,一個QY100吊臂也接近百萬。此外,外包產品質量的不穩定性也是一個缺陷。曾在懷化,由于外購伸縮滑輪故障,還造成起重機吊裝過程中重物墜落事故。
要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只能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意外讓三義下定了決心。
2004年,上海起重機研發團隊搬回長沙,結束了研發與制造的脫節。同時,大規模的外包改革自主項目也已鋪開。從第一炮塔到第一臂,從液壓系統到控制系統的核心——扭矩限制器,一次又一次地,主要核心部件試制成功。
2005年,三一重工實現了第一臺自主研發的起重機的銷售。然而,他還沒來得及喘口氣,麻煩接踵而至。2006年10月,在調試過程中,起重機轉動異響非常嚴重。三一重工把家里的下線吊車堵住吊車公司,拆開,反復檢查測試,直到問題解決。在六個月內,沒有問題車輛出售給市場。
■尋求高端發展定位
在艱難甚至痛苦的技術探索中,三一人奮力拼搏。
2007年,三一起重機年銷量從40臺增加到300多臺。如果說在此之前,三一起重機是在夾縫中求生,并沒有真正看到它的發展方向。于是“以中大噸位高端起重機為主小型吊車廠家,走精品之路”的思路開辟了發展道路。
放棄20噸以下占近40%市場份額的產品,選擇25噸產品為主要目標。同時,三一起重機進行了第一輪整體產品升級,從原來的QY車型升級到C車型,2010年推出第二款升級后的STC車型。專門團隊研究產品的減排降噪。
2007年4月,25C起重機量產。12月,50C推向市場。50噸級起重機是吊裝市場利潤最高的產品之一,三一50C產品成為市場上最暢銷的產品。2008年,三一重工220噸全地面起重機下線。這是國內第一臺五橋底盤的全地面起重機。
三一重工在大噸位起重機領域的技術日趨成熟?!叭绻阆胱?,就做個大人物。” 2008年3月3日的一次會議上,一向敢想的梁穩根提出了“研制千噸級起重機”的想法,并承諾為該項目提供數千萬的獎勵。
經過兩年的潛心研究,2010年3月3日,千噸級起重機在三一誕生。千噸級起重機是三一研發實力的集中體現,在國內起重領域樹立了一面旗幟。
技術升級,制造需要精益求精,只有優質的產品才能培育壯大。
鶴部流傳著一個比喻。大家都認為自己是“白老鼠”。因為以前規模小,所以一直用于實驗。各種先進的理念和先進的生產方式總是在這里率先嘗試。2007年,唐修國總裁對起重機實行“兩會”制度,每天召開裝配現場會議和調試現場會議,及時解決問題。2008年,唐修國點燃了起重機精益制造改革的第一把火,開創了三一生產模式。車間內,總經理祁健怒砸不合格起重機,屢教唆“宗教質量文化”……
即在各種新理念的影響下,三一起重機不斷進步和發展?!艾F在都是流水生產,連轉運的叉車都很少用了,浪費也大大減少了?!?回憶起2003年的“攤位生產”,在起重機事業部工作了8年的老員工彭斌感慨萬千。這位從起重機第一制造組長大的工人,現在是一名骨干檢驗員。
有意思的是,記者在起重機事業部遇到了藍工裝起重機總經理齊健和同工裝質量總監王維文。這似乎是對起重機制造文化的一種詮釋。外企質量總監王維文介紹說,從源頭研發到銷售結束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已經在三一起重機事業部扎根。在質量方面,他們正在尋求創新與產品標準化和穩定性之間的平衡。
■內生增長指百億
“一切都像一場夢?!?一些員工感慨。
寧鄉一角,10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翻新后的草皮,多了幾分清新的綠意。一排排整齊的鋼機優雅奪目,數字化車間的工人忙碌而有條不紊地工作著。這里沒有想象中的喧囂,但急促的腳步聲卻讓人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靜謐力量。
2007年起重機事業部銷售2.3億臺。當年的計劃是在2010年實現23億的銷售額,這讓很多人覺得不可能。然而,數據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2008年超過7億,2009年超過10億,起重機已成為三一集團增長最快的業務單元。隨后,起重機從長沙工業園區不足2萬平方米的12號廠房搬遷至寧鄉工業園區,并制定了2010年銷售額35億元、2012年銷售額100億元的目標。令人咋舌,大家不再懷疑小型吊車廠家,只是在壓力下相信和堅持。有人說,起重機能創造奇跡,一切皆有可能。
起重機事業部副總經理陳琳認為,這是技術長矛造成的。三一起重機從一開始就繼承了三一重工的厚重基因,以內生增長為發展模式。從25噸到1000噸,從液壓、控制系統到各種專利申請,起重機靠技術從最初的落后追趕到行業的前列。
在中國工業領域,大多數企業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習慣于進口昂貴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支付不斷上漲的專利費,依靠低廉的勞動力、土地和不斷降低成本來制造廉價“ “MADE IN CHINA”行銷全球,我習慣了用當地廣闊的市場甚至寶貴的股權來換取可能很快會過時的技術,三一打破了對技術的恐懼,用新的思維建立了自己的技術壁壘。
三一起重機用技術和質量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用朱丹的話來說,2007年之前,最邊緣的個體戶和經銷商都等不及看三一了,而現在三一、徐工、中聯重科躋身全國前三,甚至徐工的死忠客戶也開始青睞三一。在同樣的產品性能下,三一的服務成為了金字招牌。
國內吊裝行業的幾大霸主,使得市場高度集中,公司服務意識相對薄弱。三一重工的服務理念是與生俱來的。業內人士表示,三一起重機的崛起,促使業內企業重新審視市場,大力投入研發和服務。一些企業也將千噸級起重機的研發提上了日程。整個行業在激烈但良性的競爭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