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不等于不合作
9月18日,籌備成立“中國建筑起重機械行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小會議在徐州悄然召開。在這個已經完全市場化、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眾多骨干企業聚集在一起并不容易。
然而吊車公司,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現在,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是行業發展無法回避的瓶頸。如果對標國外企業尤其是日本企業的發展路徑小型吊車廠家,建立一個共同的基礎技術創新研發共享平臺,或許值得一試。當然,這需要企業從更高的層面審視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平臺不見了
起重機是工程機械中的重要機型。廣泛應用于鐵路、公路、城市建設以及風電、核電等大型工程項目,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同時,它在中國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2004年以來小型吊車廠家,中國起重機市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9年,全行業銷售收入突破300億元。這不僅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起重機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噸位起重機產品出口國。
更重要的是,與挖掘機、裝載機等其他工程機械產品不同,中國起重機不僅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數量的大幅增長,而且在質量上也獲得了認可。經過近幾年的學習和創新,中國起重機企業正在逐步改寫國外用戶對中國工程機械的認識。但不可否認,與國際知名企業在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可靠性研究、制造工藝、企業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這造成了中國起重機行業的大而不強,利潤微薄。而在國際高端市場,尤其是超大噸位的產品,
發動機、液壓件、電控系統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與制造成為當下最為棘手的問題。長期依賴進口成為中國企業的唯一選擇。
一種觀點認為,目前中國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形勢,與1950、1970年代的日本非常相似。因此,近兩年來,與日本先進企業對標的呼聲越來越高。
回顧日本企業也走過的“引進-消化-吸收”路徑,與同一歷史節點相比,我們缺少的是合作,這是一個公共的通用基礎技術研發創新平臺。
放棄紛爭
熟悉日本工程機械產品的人可能會發現,有時一臺機器上會同時出現兩三個公司的標志,而這些公司在工作日甚至是市場上的“死敵”。
這肯定會讓外人吊車出租,尤其是中國同行感到疑惑。但實際上,這正是日本工程機械行業共同基礎技術研發共享平臺的產物。當時日本選擇合作是為了解決核心零部件技術突破的歷史節點。在國家的引導下,多家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了多個這樣的產業聯盟,共同努力突破并取得成功。至少,中國工程機械的大部分液壓件和發動機都來自這個已經成為強國的鄰國。
事實上,在2005年之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原有大機械系的背景下一直和睦相處,甚至互為“兄弟”。企業之間以各種方式、各層次的交流頻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與外界一致,收復失地”的團結精神。但自從凱雷收購徐工被三一阻攔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就點燃了陣陣火藥。此后,裝載機行業的價格戰以及行業內部分企業“草草委屈”的接連不斷,將所謂的“競爭”推向了高潮。
其實,你我之間的這種競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進步,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競爭”讓企業放棄合作。
這最終導致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規模、大而不強、利潤低的基礎上的成敗。
客觀地說,大量投資研發對企業來說是有風險的。但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依靠單一企業的投入進行技術突破是不現實的,合作可能是出路。然而,這需要一種思維,也需要一種高度和遠見來審視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來源; 中國機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