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中國石油公布17家油氣企業2023年首季成績單時表示,今年以來,長慶油田加快分布式光伏、地熱、光熱等新能源業務發展,蘇里格風光氣儲氫一體化示范項目和慶陽50萬千瓦風光基地項目成功納入國家能源局大基地項目清單。
3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通知》指出,到2025年,大力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積極擴大油氣企業開發利用綠電規模,主要發展目標包括,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環保優先,加快開發利用地熱、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創新能源供需動態匹配核心技術和工作模式,積極推進環境友好、節能減排、多能融合的油氣生產體系,努力打造“低碳”“零碳”油氣田。
統籌推進陸上油氣勘探開發與風光發電。充分利用陸上油氣田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稟賦較好、建設條件優越、具備持續規?;_發條件的優勢,著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重點推進大慶、長慶、勝利、塔里木、新疆、華北等油田風電和光伏發電集中式開發,支撐油氣勘探開發清潔用能,加快實現燃料油氣的替代,提高油氣采收率,大幅增加油氣商品供應量。在油氣礦區及周邊地區,積極推進油區內風電和光伏發電分布式開發,重點推廣應用低風速風電技術,合理利用荒山丘陵、沿海灘涂等資源,積極推進風電就地就近開發。在新疆、青海、甘肅等油氣和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油氣與太陽能同步開發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太陽能聚光集熱及儲熱技術,實現油氣生產過程的清潔化供熱,助力低碳油氣開發。
統籌推進海上油氣勘探開發與海上風電建設。通過海上風電開發為油氣平臺提供綠色電力,替代分散式燃氣或燃油發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形成海上風電與油氣田區域電力系統互補供電模式??紤]到海上油氣田開發和后續滾動上產涉及航空、運輸、管道建設規劃布局,周邊區域新能源建設優先由油氣開發企業統籌推進實施,逐步實現海上風電與海洋油氣產業融合發展。充分依托岸電保障油氣產業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在不具備岸電的情況下,推進海上風電為平臺孤網直供電,實施綠色電力部分替代;在具備岸電的情況下,以電網作為調峰,推進高比例海上風電為油氣平臺供電,逐步實現綠色電力全部替代;積極有序開發漂浮式風電,為深遠海油氣平臺輸送綠色電力。
提高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項目備案效率。依托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用于油氣勘探開發的風光發電、氫能地熱等多能互補、源網荷儲、微電網等新能源設施,作為油氣開發項目的產能建設配套,整體辦理備案手續。
4月4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啟動會。會議指出,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的決策部署,持續提升油氣商品量和綜合能源供給保障能力,研究工作重點和具體落實舉措,并推動《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落實落地。
會議指出,我國能源行業需要同時“開源”“節流”,多措并舉提高能源保供能力。一方面,需要發揮化石能源的壓艙石作用,加快進軍“深海、深層、非常規”領域,持續提升老油氣田采收率,保持勘探開發力度強度不減。另一方面,國內油氣資源富集區擁有豐富的風光熱資源,具有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面對我國油氣上游領域既是能源生產大戶,又是能源消費大戶的現狀,各油氣開發企業要與新能源、電力企業攜手共進,在增加油氣商品供應量的同時,降低油氣生產能耗和碳排放,積極探索“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能源供給體系。
2022年12月,中國石油報發布文章稱,2022年,中國石油16家油氣田企業成立新能源事業部,上游業務持續優化整合,推動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全年開工建設47個風光發電項目,新增裝機規模達110萬千瓦,裝機總規模達到140萬千瓦。
關于未來在新能源領域發展規劃,中國石油集團還表示,將大力推動新能源業務規模化發展,努力構建多能互補新格局,2035年新能源新業務產能與油、氣“三分天下”,2050年左右實現零排放、國內新能源生產能力達到2億噸油當量,再造一個“綠色中國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