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辦的內蒙古自治區招商引資推介會暨合作項目簽約儀式(長三角地區)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
活動現場,內蒙古與長三角地區的企業集中簽約項目108個,協議總投資2757億元。
其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共簽約2個項目,分別為遠景現代能源裝備產業園(二期)項目和華景年產40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二期)項目,協議總投資額200億元。
內蒙古阿拉善與運達風電、閏土控股集團等9家企業共簽約9個項目,協議總投資106.73億元,簽約項目涉及裝備制造業、現代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農牧業、旅游業等領域。
另外,金風科技與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簽訂了200萬風電制氫制甲醇項目,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綠色甲醇項目,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生產50萬噸甲醇,形成企業發展與當地經濟互利共贏的局面。
內蒙古表示,堅持以鏈式思維抓產業,充分發揮新能源的牽引帶動作用,深入開展產業鏈招商、綠電招商,大力推進延鏈補鏈強鏈,持續壯大風光氫儲四大產業集群。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80GW以上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深入實施,內蒙古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更大的歷史機遇。內蒙古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4.6億千瓦、約占全國57%,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94億千瓦、約占全國21%,目前,全區新能源并網裝機超過6500萬千瓦,在建和擬建新能源規模超過1.3億千瓦,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大約是過去20年內蒙古新能源建成規模的2倍。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顯示,“十四五”時期主要發展目標為,自治區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35億千瓦以上,其中風電8900萬千瓦、光伏發電45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燃煤火電裝機規模,新能源發電量占自治區總發電量比重超過35%。
2022年,內蒙古已下發風光建設計劃近40GW,包括風光大基地項目、四類保障性并網項目、六類市場化并網(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項目、火電靈活性改造消納、工業園區綠色供電項目、全額自發自用新能源項目)等多種項目類型。
根據已公開項目競配結果不完全統計,以“五大六小”為代表的央企獲取內蒙古風電指標占比近50%;以蒙能為代表的地方國企獲取風電指標占比18%;以金風、遠景為代表的制造商獲取風電指標占比約12%;其他小型開發企業獲取風電指標占比23%。
2022年引進30余家行業頭部企業,形成風電整建制配套能力500萬千瓦、光伏組件供給能力1000萬千瓦,打通了風電、光伏裝備制造產業鏈上下游,實現了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從0到1”的突破。
開發商、制造商紛紛布局
根據內蒙古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推進能源經濟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全力推動新能源加快開發和全產業鏈建設。現階段新能源發展正處于一個歷史性的“風口”,必須按照新發展理念、全產業鏈思維,一手抓新能源開發建設,一手抓裝備制造業發展。
要堅持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錨定“兩率先”、“兩超過”目標,加快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風光制氫等場景項目建設,力爭并網裝機2500萬千瓦以上,建成拓展場景應用規模1000萬千瓦以上。集中打造風光氫儲產業集群和呼包鄂通裝備制造基地,努力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
堅持以鏈式思維抓產業。做大做強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風光氫儲車”一體化推進,風電主攻齒輪箱、發電機和輪轂、軸承、控制系統等薄弱點,力爭今年整建制配套能力達到2000萬千瓦;氫能主攻制氫環節電解槽和儲運環節壓縮機、循環泵,力爭今年制氫設備產能達到250臺套;儲能主攻上游電芯制造和下游儲能集成,力爭今年儲能裝備生產能力滿足100萬千瓦時儲能裝機需求。
內蒙古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巨大。在簽約方面,今年以來,發電企業簽約方向包括大基地、煤電機組配套新能源、一體化、綠電制氫等項目。整機商在蒙發力方向包括投資建設風電場、建設零碳園區等方向。
在會面時,大唐、國家能源集團、華能等發電央企都紛紛表態下一步在內蒙古發展布局。
國家電網表示,將積極配合三峽、華能、華電、蒙能等企業加快新能源項目和煤電項目前期工作。
大唐表示,下一階段,將加快推進新能源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全力抓好煤電化一體化產業鏈建設,積極推動綠電、綠氫、綠色煤化工“三位一體”示范基地建設等工作。
國家能源集團表示,下一步,將全力做好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加快露天礦數字化、自營化、重載化建設,積極參與“兩個聯營”和大基地建設。
從項目推進角度看,這兩年,內蒙古新能源項目招標、交付等進度也明顯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