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電站投資測算要轉變觀念了。
在傳統的新能源電站財務測算中,光照資源、土地、設備是核心,行業默認新能源執行的是固定上網電價。但實際上,當前不少省份新能源投資已經不再執行固定電價,新能源電力被要求進入市場,參與普適規則下的電力交易。
隨著裝機規模快速增長,新能源參與電力現貨交易已成必然趨勢。當前,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按下加速鍵,電力現貨交易也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然而,受新能源滲透率增大以及出力的間歇性、隨機性影響,現階段在有新能源參與現貨市場的省份,交易價格波動較為劇烈,部分地區部分時段出現零電價甚至負電價的現象,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根據數據,2022年啟動現貨運行的山東、山西、蒙西市場中,相比于基準電價,新能源電站結算電價均出現了下滑,最高降幅超過30%。面對電力市場大趨勢,對于新能源場站來說,如何在運營期內做好電價交易策略已經成為決定項目收益的核心因素之一。
來源:協合運維
4月13日,協合運維相關負責人在“山西省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指出,參與現貨交易給新能源資產收益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運營管理對投后每年的凈現金流及運營期內凈現金流的不確定性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對資產價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簡單來說,新能源電站收益的核心因子是電價與電量。此前,新能源上網電價是固定的燃煤基準價,所以新能源場站的運營管理更多的體現在對于電量的硬件運營,通過各種智能化或者技改手段來提升發電量。
但事實上,隨著電力市場化的推進,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后,新能源電站的電量和電價都變成了不確定因素。協合運維認為,運營的思路應從能量效率轉向價格效率。運營不再是針對發電量這個單一變量制定和執行運維策略,應與交易深度綁定,綜合考慮運營中存在的交易風險,制定全局性的交易和運營策略。
協合運維進一步解釋道,從目前來看,新能源運營期的交易風險主要體現在價格、合約、偏差考核等方面。在交易價格上,呈現出現貨價格與新能源出力反向分布的特點,即出力小時交易價格高,出力大時交易價格反而降低,有可能造成“貼錢”發電。同時,由于新能源出力不確定導致一系列合同執行不準確、偏差考核的風險。新能源出力的預測依賴天氣預報,而天氣的不可控導致出力預測偏差,進一步導致成交結果與合約執行不一致,而且現貨市場中需要為預測偏差引發的平衡成本分攤費用。
為了更好地控制風險,市場主體首先要重視電力市場化交易;其次,在理解交易原理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周期的合同電量,制定動態的交易策略來應對市場電價波動的風險;再次,建立量化的交易體系,進行風險識別,統籌優化各類中長期合約計劃,將風險量化,根據風險偏好執行交易。最后,應將交易策略與電站運維相結合,尋求綜合收益最大化的運營策略。
協合運維強調,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進入市場化時,很多企業容易把現貨交易作為電力交易的重點,但事實上中長期交易預測難度高、偏差大,策略的損益遠高于現貨交易,在電力市場中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因此將更多精力放在中長期交易策略上是控制風險的核心。另外,在中長期交易時,月度及以上時間尺度的交易模式依然很常見,這種低頻交易使得企業很難根據市場的供需變化快速調整,增加了損失的風險,企業應充分利用市場交易機制的靈活性進行高頻交易與決策,提升對風險的管理。
現貨市場下,企業普遍存在的另一個誤區是僅以數字化平臺作為交易效果的保障。數字化工具確實有效提升了交易決策的效率,但決策的核心仍在于人,加速人才團隊建設將是電力市場化時代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法寶”。
據了解,協合運維依托在運維超18GW的新能源電站運營管理經驗,已形成了強大的運維+交易服務的合力優勢,擁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交易團隊,具備完整的交易方法體系、技術與策略,能夠有效應對運營期的交易風險,助力資產價值最后一公里落地變現,用專業保障清潔能源資產的持續盈利能力。
面對新能源行業廣闊的存量空間,新能源電站運營及后服務市場必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時機與不一樣的挑戰。2023年5月5-6日,由光伏們、風芒能源、儲能與電力市場聯合主辦的第七屆新能源電站運營及后服務研討會將在北京舉辦,邀請電力投資企業、第三方運維企業、設備廠家以及第三方服務廠家共同探討雙碳目標下新能源電站的運營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