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概況
1.1 項目名稱:
1.2 施工現場:
1.3建設情況:6臺XX冷水機,單機外形尺寸為3624×1549×2270(㎜),機組重量約5.459噸/臺。
1.4 建設內容:
1.4.1用50噸吊車將到達現場的機組卸至冷藏室南側入口平臺的地槽內。
1.4.2 手動將機組從制冷機房南側平臺口拖至機房。
1.4.3 人工將到達機房的機組移至機房地基平臺并就位。
1.5施工現場條件:
1.5.1 現場入口在冷藏室南側。 站臺入口處有樹枝等障礙物。 施工前需要修剪和清潔樹枝。 入口平臺長5米,寬2.5米。 它是用實心磚建造的。 鋼板鋪設,平臺高68cm。 站點入口需要重新開門。 門洞寬度為2.5米,高度為2.7米,設備高度為2.27米,移動設備的工具將達到2.5米。
1.5.2 站臺和出入口的寬度和高度能滿足搬運施工的需要。
1.5.3 機房基礎高度約120(mm),機組基礎為南北向。
1.5.4 臺機組側壁需安裝膨脹螺栓作為牽引錨點。
1.5.5 施工條件:由于在檢修期間,正義方需要使用XX辦公,不能同時更換6臺制冷機組。 施工過程中,既有管線及其附件需要保護,施工難度較大。
1.6 為保證制冷機組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的安全起重機吊裝作業時的安全距離,順利完成制冷機組拖吊施工任務,特編制本方案。
二、編制依據
2.1《制冷設備與空分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74-2010
2.2《工程機械安全使用技術規程》JGJ33-2012
2.3《建筑施工安全檢驗標準》JGJ59-2011
2.4《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
2.5《通風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2016
2.6 設計圖紙及招標文件。
三、施工安排
3.1 目標
進度、質量、安全、環境、成本和現場文明施工等目標滿足施工要求,同時滿足工程建設施工合同和招標文件的要求。
3.2 拖吊工程重點:6臺冷水機組的拖吊。
3.3 組織架構及崗位職責
3.3.1 組織機構
3.3.2 崗位職責
3.3.2.1 技術組長職責
技術組組長是項目管理的第一負責人,領導和組織項目從啟動到交付的全過程
全面的管理控制;
負責聯絡甲方及其他部門,及時進行工程變更及子項目驗收;
負責對項目所需人員進行質量安全方面的培訓;
負責及時掌握并嚴格控制項目成本;
負責對項目中使用的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進行針對性指導和監督;
定期主持工程項目安全質量分析會,查找安全質量隱患,制定安全質量管理辦法
面對面措施; 對人民的責任。
3.3.2.2 項目經理職責
全面負責本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制定具體的技術管理辦法,承擔技術責任;
承擔技術指標,參與制定科研、技術創新、降本等方案并組織實施;
領導項目質量管理工作,制定具體的卓越計劃和質量措施,并組織實施;
解決施工中的技術問題,處理施工中的質量問題;
協助做好工人安全技術培訓工作;
對技術組專業工程師、作業組長、專職安全員進行一級施工技術交底時,同時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對安全技術操作規程進行說明在施工過程中,深入施工現場,及時解決施工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技術問題。
3.3.2.3 施工人員職責
綜合組織、安排、協調各工種工作,對項目部作業人員進行監督檢查;
負責根據批準的質量計劃/施工組織設計,合理組織勞動力、材料、設備、設備的進場和施工;
負責管理、監督、檢查和評??價各班子的工作;
負責安排現場日常工作中的各項工作,并直接負責組織實施;
對作業班組人員情況、安全生產、施工進度、施工質量等直接負責;
根據項目進度,提出勞動力利用方案,提交項目經理審批;
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嚴格執行工序交接檢查;
停止使用不合格工程材料并承擔責任。
3.3.2.4 物資人員職責
掌握負責項目的材料和組成部分的概要計劃編制。 根據物料計劃,分期、分批組織貨源,按時供應現場;
采購材料和工具時,要嚴格執行質量、價格和運輸距離的比較,擇優采購;
嚴格的物資管理制度,做到備料有計劃,用量有定額;
認真執行物資管理制度和倉庫管理制度,確保倉庫防火防盜安全。
嚴格按照安全生產、文明施工要求做好現場物資堆放和庫房物資安全管理工作。
經常檢查現場物料堆放情況,發現安全隱患及時通知現場負責人處理。
庫房內物料堆放應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門前應有醒目的消防標志和有效的滅火器材。
協助技術組組長采購安全防護設備,嚴格執行入庫驗收制度,嚴格控制產品。
定期檢查安全防護的使用情況,并及時準備補充方案報技術組長尋求解決方案。
3.3.2.5 保安員職責
認真執行國家關于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令、規章和公司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做好安全施工的宣傳教育和管理工作,深入施工現場,監督檢查安全生產情況,發現問題立即整改;
認真執行公司安排的各項安全生產競賽活動;
做好新職工入廠安全生產教育工作,負責新職工上崗前的安全生產考核工作。 考核不合格者,有權被禁止上崗;
發生工傷事故后,要認真調查,及時報告,按照“四個不放過”的原則,查明原因,嚴肅處理;
負責工地宿舍衛生、工地文明施工、職工健康防疫工作。
3.3.2.6質檢員職責
認真執行國家和公司頒布的各項技術法規和質量監督管理制度。 檢查和監督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
負責參加工程質量定期檢查、施工程序交接檢查,隨時檢查監測工程質量,及時糾正違法建設,提出質量隱患整改措施和期限。
負責及時總結分析各時期質量管理情況,制定改進措施并監督實施。
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和施工條件發生變化時,必須編制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負責安全技術專項研究和安全設備、儀器的技術鑒定工作。
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安全的法律、法規、標準和制度,編制施工工藝方案,同時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
3.3.2.7 專業工程師職責
執行并完成技術組長布置的施工任務和工作指令;
負責項目施工區的技術質量工作,根據施工組織設計,負責專項方案、技術措施的編制和技術、質量、安全交底工作。
認真執行上級有關安全生產規定,合理安排班子工作,負責所轄專業的消防安全生產工作。 負責編制本專業的安全消防技術措施,并向運營團隊進行技術交底。
帶領班組做好安全生產活動,組織班組學習安全消防操作規程和安全規程,指導職工正確使用消防防護設施和勞動防護用品。
經常檢查工作環境和各種設備設施的安全狀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解決。 對施工的重點和特殊部位,要檢查操作人員和各種設備設施的技術條件是否符合安全和消防要求,嚴格執行安全消防技術交底制度,落實安全消防技術措施并監督其實施。
做好新職工崗位教育工作,負責檢查指導班組安全消防方法,制止違法行為,以身作則,遵紀守法,確保安全檢查和安全生產。
對各級組織檢查中發現的整改單和不安全隱患,以及自查中發現的不安全隱患,及時消除,不留隱患。
4、拖吊作業時間表
4.1針對XX項目的特殊性,項目部制定了合理的施工進度和質量保證措施,精心組織施工。
4.1.1 施工進度部署原則
突出重點,明確重點路線,實現業主要求的階段性進度目標,確??傮w工期目標的實現。
4.1.2 時間部署原則
精心組織,周密謀劃,克服人民宮內開會、辦公等不利于施工的因素,將影響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 同時,還要考慮其他不可預見的因素和環境對施工的影響。 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施工作業,充分考慮以上因素,制定有針對性的專項保障措施,確保工程質量,避免不利因素對進程的影響。
4.2吊拖時間為20XX.2.10-20XX.2.15,共6天,見柱狀圖。
4.3 施工進度
4.3.1 編制依據
本項目施工進度計劃的編制依據是根據設計圖紙、招標文件、資源供應情況、本單位施工技術水平、同類工程的經驗總結和一些不可預見的因素。
4.3.2 編譯原理
根據機房冰箱布置圖,按由外向內的順序進行吊裝和牽引。
4.3.3 施工進度計劃條形圖
五、施工準備與資源配置
5.1 技術準備
①施工人員施工前應認真熟悉圖紙,充分理解設計意圖和業主要求。
② 施工前應檢查測量設備預留吊裝口的位置和尺寸,檢查現場各種數據和參數是否滿足垂直和水平運輸條件的要求。
③了解現場,熟悉周圍環境,包括:影響范圍內的建筑物(構筑物),周圍各種設施(設備、管線)的劃分情況。 施工前,要仔細檢查影響冰箱吊裝和安全施工的各種因素,確認安全后方可施工。
④檢查冷藏室一層冷水機組平臺結構的承載能力是否滿足冷水機組自身重量噸位要求和起降條件等參數。
⑤組織現場施工人員掌握施工方案,明確質量標準、工藝流程和安全要求。 做好技術澄清工作。 操作人員應掌握施工技術要點和基本技能,重要工序應由專業操作人員承擔。
⑥施工前應建立有效的指揮管理網絡。 各級管理層指揮明確、責任明確。
現場總指揮:現場吊裝作業人員、設備、物資、信號等的總指揮。
現場安全技術總負責人:負責對吊裝現場的技術交底、人員、設備、材料等技術條件進行監督檢查。 監督檢查安全措施和安全防護措施。 監督檢查吊裝現場的技術措施和工藝防護工作,協調人員和設備。
輔助工:在設備搬運過程中,負責施工現場的清潔、安全維護及輔助工作。
吊裝工:裝卸、搬運設備實行統一指揮,負責吊裝設備的捆綁、吊裝、設備的組織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報告現場負責人。
5.2 施工現場準備
5.2.1 對拖吊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
5.2.2 為拖吊施工人員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并為其配備齊全的安全防護用品。
5.2.3 拖吊作業施工區域應設置警示帶和醒目的警示標志,非施工人員不得進入施工區域。
5.2.4 當牽引、吊裝可能對周圍相鄰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危險時,必須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疏散和安置建筑物內的人員。
5.2.5 技術組組長對拖吊工程的安全生產負總責。 技術組應按照有關規定設置專職安全員,檢查落實各項安全技術措施。
5.4 物資和人力分配
5.4.1 為滿足本工程快速、高質量的施工要求,機械設備和材料必須按計劃投入,能夠充分滿足各工種的施工要求。
機械設備及人員配備
5.4.2本工程擬吊裝工期為6天,擬吊裝拖帶工人10人,確保按時完成。
5.5 運行條件
拖吊作業前,應了解工作區域是否清理干凈,檢查建筑物周圍管線情況,保護建筑物周圍現有管線。
6、拖吊方案
6.1 拖吊總則
施工中確保施工安全,同時要求保證人民宮正常辦公,保持室外環境清潔。
6.2 制冷機組牽引吊裝方案
6.2.1 吊拖方案的選擇
根據現場特點,采用輪胎式吊車吊裝制冷機組方便快捷。 吊裝時,直接用吊車吊到室外平臺上,然后水平運輸,直至設備基礎就位。 預先將兩根牽引繩系在機組上,防止機組在吊裝過程中晃動過大。 設備吊到機房后,用手上下拉動,然后依次拉動到預定位置。
6.2.2 施工步驟及措施
6.2.2.1 工藝流程
場地清掃→拖出集裝箱→試吊→起吊→垂直運輸(下放)→放置、對位、校正
6.2.2.2 技術措施
(一)準備工作
容器拖出前,派人到平整場地觀察,看土質是否牢固,是否凹凸不平。 需要清理周圍的車輛和雜物,以便水平運輸順利進行。
(2)從集裝箱搬運的過程
叉車提前進入工地,然后用叉車將冷藏機組一臺一臺從集裝箱內搬運到外面的平地上。
(三)試掛
起重機吊裝索具全部調整好后,將千斤頂繩連接到設備上進行試吊。 當設備提升至離地20cm時,停止提升。 檢查綁扎鋼絲繩及吊腿受力情況。 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將設備放下,查明原因,重新整改后再吊裝。
(4) 正式吊裝
試吊全面檢查無異常后,方可進行正式吊裝。 當設備吊到設備入口平臺時,稍作停留,待設備穩定后再下降。
(5) 垂直和水平運輸
下降過程中,應將冰箱緩慢平穩吊入室外平臺預先放置的地面水箱中。 地槽確認與機組接觸并充分受力后,繼續水平運輸至冷庫地基進行找平找正。 為防止機組水平運輸時傾斜,應在機組兩側系上牽引繩。
(6) 對齊到位
設備就位前,必須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驗證工作,檢查設備安裝基準面、標志、定位線;
使用滑輪和提升機的組合;
選擇沿設備安裝位置方向設置運輸通道,并在運輸通道與設備底座之間設置地面槽。 地面坦克具有自動轉向功能。 利用建筑結構立柱設置牽引錨點,同時架設電動葫蘆。 通過啟動起重機,設備被拉到地基上。 然后用千斤頂頂起設備,卸下運輸罐,完成設備到位。 (機組應由遠到近,一臺一臺安裝)
為了方便和加快機組的調整速度,一般用三到四組臨時喇叭組將機組支撐到位,調整其縱橫方位和標高、縱橫水平。 然后使用常規喇叭組(常規安裝)進行攜帶。 確認各墊片組受力均勻后,再檢查壓縮機貓爪支架受力是否均勻。 確認合格后,最后定位并點焊墊鐵組。
(七)檢驗標準
設備在吊裝、運輸、定位、調平過程中無損壞。
設備調平對中,中心線垂直方向允許偏差5mm,水平方向±5mm,高程分量10mm,水平度允許偏差≤8/1000,但不大于5mm .
6.2.3 吊裝設計計算
1、起重機選型
起升高度:H=h1+h2+h3+h4
式中:h1:設備高度
h2:索具高度
h3:地槽高度0.12m
h4:室外平臺高度0.6m
高=2270mm+9500mm+120mm+680mm=12570mm
工作半徑:
經現場測量,吊裝平臺中部距離吊車8m,工作半徑為:
R=8+3.8(起重機中心距)+4.0(起重機支腿距圍欄的距離)=15.8m
汽車起重機選用LTM150/2型50T起重機。 查看50T吊車性能表。 起重機工作半徑為20m時,額定起重量為15T,滿足工作要求,起升高度為20m。
2.力的計算
吊裝時,兩根鋼絲繩對折后,分別穿過機組上的吊裝孔,千斤頂繩與吊鉤垂直夾角為30度。
鋼絲繩選用:選用直徑12mm、抗拉強度1570Mpa的6×7+IWS型鋼絲繩。 冷凍機自重5.459T,采用兩條倒鏈吊裝,即四根鋼絲繩同時受力。 每根鋼絲繩的平均受力為5.459×10×1000÷4=13.647KN,遠小于鋼絲繩的最小破斷拉力98.46KN。 考慮可能的沖擊拉力按5倍法向力計算為15.75×5=78.75,也小于鋼絲繩的破斷拉力,因此鋼絲繩完全滿足強度要求。
牽引力的計算:地面坦克運輸時,車輪與地面之間存在靜摩擦,車軸與車輪之間存在滾動摩擦。 車軸和車輪都是鋼制的,發現摩擦系數約為μ=0.1,所以需要的牽引力為N=μ×G=0.1×5.459×10×103=5.459kn,所以人拉, push and crowbar 撬棒是完全便攜的。
6.2.4 制冷機組吊裝后拖帶路線
1、牽引時,有專人指揮,統一行動。 拖帶過程中,各崗位人員應盡職盡責,有情況及時聯系。 運輸前,安全負責人應先檢查牽引工具是否安全可靠,檢查無誤后方可拖運。 牽引前應清理通道,保證地面無雜物。 托運路線圖如下:
2、起重機將制冷機組吊裝到小車上,然后通過人工拖拽將機組拖入設備安裝地點。 拖動線如下圖所示:
七、施工質量保證措施
7.1 施工人員配合業主、監理人員將設備到貨后的實測數據按型號、規格、數量、外形尺寸、單重、包裝、附件等項目一一記錄。 冷水機組、設備重量、易損件等。施工人員必須在吊運前核對確認。 縱橫運輸前,邀請業主、監理、總包等相關人員與施工方共同簽署確認設備運輸吊裝書面手續,吊裝后方可進行。各方均已書面簽署。
7.2 所有吊索具進場前必須進行標識和檢查,鏈條應進行維修和保養,有缺陷應及時修理或更換。 連接用的線夾應仔細目視檢查,如有變形或裂紋,不得使用。
7.3 受力索具不能與機身和機件直接接觸。
7.4 垂直和水平運輸過程中,錨點、機械設備、鋼絲繩等一系列運輸工具和輔助運輸工具在作業前應進行自檢、互檢、確認和驗證。
7.5 吊裝前,施工人員應詳細交代運輸和吊裝技術,對工程有關事項、承擔的工程、范圍、技術要求等進行培訓,明確施工方案、施工難點、以及具體的施工措施等,確保整個吊裝工作在嚴格的技術指導和控制下進行。
八、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及注意事項
8.1 現場安全管理
8.1.1嚴格執行有關部門和我公司的安全生產制度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做好安全技術交底工作,及時消除不安全因素,確保安全施工。
8.1.2 施工人員進入現場必須正確佩戴安全防護用品。
8.1.3 嚴禁酒后進入施工現場。
8.1.4 嚴禁熬夜、睡眠不足人員進入施工現場施工。
8.1.5 吊裝區域四周應設置圍欄或警示標志,并有專人看守,無關人員不得進入。
8.1.6 在室外作業時,如遇大風或六級以上惡劣天氣,應停止作業并采取防滑措施。
8.1.7 施工機械應有專人管理和操作。 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并持證上崗。 機械防護必須符合安全要求。
8.1.8 懸掛標志和警告標志。
8.1.9 起重機械在起吊前,必須通過檢驗試驗,確認無誤,還必須進行試吊。
8.1.10 命令、聯絡信號必須規范、清晰。 指揮人員應站在所有施工人員都能看到的地方,指揮人員應能清楚地看到設備吊裝的全過程。
8.1.11 吊裝過程中,不得移動支腿操作手柄。 如需調整支腿,應先放下設備,再進行調整。 每臺設備吊裝完畢后起重機吊裝作業時的安全距離,檢查鋼絲繩是否有缺陷。
8.2 安全技術管理
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8.2.1 安全生產目標
確保各項文明安全施工措施落實到位,滿足公司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8.2.2 安全方針: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8.2.3 安全文明施工目標:杜絕任何事故發生,努力做到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優良工地。
8.3 環境保護和文明施工措施
8.3.1 開工前,吊裝區各路口、路口設置明顯標志,警示廠內人員注意安全。
8.3.2 保護保留的建筑物、花草樹木; 必要時對吊裝區建筑物周圍的樹木進行保護。
8.3.3 作業場地周圍應保持整潔,下班后應清理腳下物料,鑿完后應及時清理廢料。
8.3.4 施工現場嚴禁裸背、穿背心、拖鞋進場、酒后工作、吸煙。
8.3.5 Materials and tools stacked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should be neat and orderly, and a good corporate image should be established.
8.3.6 In case of temporary suspension, the equipment and tools should be taken care of by special personnel.
8.3.7 Clean up equipment packaging boards and other waste in time and put them in the designated garbage dump.
9.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finished and semi-finished equipment
9.1 After the equipment arrives at the site, it is necessary to check in detail whether the equipment is damaged during transportation, and make a record.
9.2 If the equipment is heavy,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binding position and length of the sling when hoisting vertically to prevent the equipment from becoming unstable.
9.3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concrete columns and other structures to avoid damage or structural damage.
9.4 After the equipment is in place, it needs to be protected with colored strips or other items, and the area where the equipment is placed should be isolated and protected by fences.
10. Emergency rescue measures plan
10.1 In order to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carry out rescue work in the event of a casualty accident, this emergency rescue plan is specially formulated.
10.1.1 An on-site emergency rescue leading group is established to direct the rescue work, with the project team leader concurrently serving as the team leader, the on-site construction person in charge serving as the team's deputy team leader, and the chief engineer and safety officer serving as team members.
10.1.2 In case of a major casualty accident, call the local emergency number, start rescue work immediately, send a special car to the nearest hospital for treatment, and perform simple maintenance.
10.1.3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and not blindly carry out rescue work to avoid secondary accidents.
10.1.4 Report the accident situation to the local compan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must not make false or concealed reports. Main content: (1) Accident project name, time, place, accident category; (2) A brief history of the accident, th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preliminary losses; (3)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a preliminary judgment of its nature; (4) Measures taken after the accident occurred and accident control risk prediction.
10.2 Major hazard emergency rescue sub-projects
10.2.1 The refrigerator is dragged and dumped to injure people.
10.2.2 If an object falls during hoisting and injures a worker, the wound should be bandaged quickly. .
10.3 Rescue equipment and personnel
10.3.1 Rescue equipment 1 stretcher and 1 medicine box.
On-site emergency rescue leadership team list
10.4 Implementation of emergency rescue
After a safety accident occurs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the site should go all out to take self-rescu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ccident from expanding and minimize the loss of the accident.
10.4.1 When a crane or equipment overturning accident occurs, first check whether the crane driver is trapped in the operating room, check whether other personnel have been injured or buried under it, and whether adjacent structures have been violated. If anyone is trapped,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the buried person and immediately organize first aid on the spot. When digging and rescuing buried people, do not use mechanical digging to prevent injury. At the same time, use other lifting equipment to slowly pull up the overturning crane, lift it up firmly, and then organize rescue of buried people. .
10.4.2 When an object strikes an injury accident, first observe the injured part of the injured person and how much blood is lost. For some minor injuries, the first responders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can temporarily stop the bleeding, reduce inflammation and bandage, and then send them to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Those who were seriously injured were sent to the nearest hospital while being rescued by emergency personnel.
10.4.3 When it is found that someone has fallen from a high place and is injured, first observe whether the wounded is conscious or not, and then look at the part of the wounded body when the wounded fell, and then organiz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injury of the wounded.
10.4.4 The rescue leading group is a permanent organization with relatively fixed and skilled personnel.
10.4.5 Set up an accident rescue information database to ensure that rescue personnel can be found in a timely and accurate manner after an accident occurs.
10.4.6 The rescue team regularly and irregularly organizes emergency rescue, simulation drills and business training, sums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rescue ability of emergency rescue personnel.
10.4.7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project department is equipped with commonly used drugs, stretchers, etc. After an accident occurs, it can quickly start the plan, so as to calmly face the unexpected accident.
11. Hazard identification
List of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