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金風科技發布《關于第七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決議的公告》。公告顯示,金風科技已任命王海波先生為公司常務副總裁;劉純智先生曾任公司財務總監;周云志先生、李飛先生、吳凱先生、劉日新先生、高金山先生為本公司副總裁;迪恩迪先生為本公司總工程師。
一個月前,金風科技剛剛宣布任命曹志剛為公司總裁。在此之前,集團總裁一職由王海波擔任。
時隔六年,中國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制造商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科技”,002202.SZ)再次改變定位。
四天前,金風科技宣布任命新總裁。44歲的曹志剛將接替1歲的王海波出任公司新總裁。
接任前,曹志剛擔任金風科技董事、常務副總裁。
金風科技內部人士向《廣馬能源》介紹:“曹志剛作為副總裁,主要負責風電產業鏈和‘兩海’戰略,即海上風電和海外業務。”
曹志剛的新任恰逢中國海上風電進入發展快車道。不過,相比金風科技在中國陸上風電領域的絕對優勢,截至去年底,其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僅775MW,位居行業第三,市場份額僅為17. 4%。
此次人事變動的背后,體現了金風科技在海上風電市場的戰略布局。但這家風電巨頭,以相對穩健的作風,能否在遏制更具侵略性的競爭對手方面取得突破?
劍指海上風電
一個月前,曹志剛應邀到廣東陽江參加第四屆全球海上風電發展大會。
會上,他發表了題為《中國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議》的主旨演講。這位深度涉足產業鏈和“兩海”戰略的老手,對海上風電產業鏈尤為關注。
“風電機組占海上總投資的比重下降到33%左右。在整個生命周期價值鏈中,輸電、支撐結構、建設、運行和維護與風電機組同等重要。海上風電的發展電力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共同努力。”他說。
對于當前海上風電“大躍進”熱潮,他給出了“創新”、“穩定”、“開放協調”、“標準化”四個關鍵詞。他對過度創新表示擔憂,并強調要“確保穩健發展”,“避免2006-2010年陸上風電高速發展后爆發質量問題引發行業恐慌”。
去年以來,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步伐加快。國家支持海上風電發展的利好政策,以及平價時代即將到來的壓力,在行業內掀起了一波審批和搶裝熱潮。
中國風能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去年該領域新增裝機容量165.5萬千瓦,同比增長42.7%。相比之下,過去9年吊車公司,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僅為444.5萬千瓦。
但曹志剛上任時,金風科技在海上風電領域并沒有優勢。作為中國陸上風電的霸主,武鋼對海上風電的回答幾乎不滿意。
去年,該公司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400.5MW,低于上海電氣的726MW和遠景能源的402.4MW,僅排名第三。其累計裝機容量也落后于上述兩家公司。
金風科技在海上風電領域布局還為時不晚。早在2009年我國海上風電起步之初,金風科技就在江蘇鹽城成立了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
在海上風電第一大省江蘇省,金風科技與上海電氣、遠景能源展開激烈競爭。
2016年,國家能源局發布《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將江蘇、廣東、浙江、福建列為海上風電發展重點省份。戰爭隨后從江蘇蔓延到其他三省。金風科技先后在福建、廣東建立生產基地。
但曹志剛面臨的形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復雜。截至2018年底,上海電氣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一半以上,主導地位難以撼動。后起之秀明陽智能正在迎頭趕上廣東企業的本土優勢。
當前的裝機潮對風機廠商的供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需要一個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來支撐金風科技 高管,而供應鏈一直是制約我國整個海上風電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制約因素。
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產業鏈的長度和廣度尤為突出。其關聯方包括開發商、設計院、海洋工程、水文氣象、洋流、航運、安裝、運維、輸變電、電網、風電公司等。、零部件企業、認證機構、標準機構、保險、金融等。
“產業鏈各環節要以開放的心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優勢互補,務實合作,實現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和快速發展。” 曹志剛說。
當金風科技新總裁接過前任的權杖時,海上風電的爭奪戰已經打響。
新舊交替
這時候,曹志剛可能會想起21年前金風科技成立時的情景。同年,新疆風能公司由員工和投資者發起并投資成立了新疆新豐科技工貿有限公司,即金風科技的前身。
當時,中國風電市場仍被外國公司壟斷。該技術骨干參與了國產600KW風電機組項目的開發研究。
同年,共有5臺風電機組并網發電,國產化率可達53%。次年,該項目通過了國家科技部和新疆自治區科委的鑒定驗收,填補了國內空白。
2000年,公司開始推進科研成果向市場產品的轉化,累計銷售國產機組4臺,實現了600kW國產風機零銷售的突破。王海波當年加入金風科技,擔任公司營銷中心總監。
此后二手吊車,兩人在各自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作為技術負責人,曹志剛牽頭研制了國家“863”工程大型風機-兆瓦級風機電控系統。早年參與多項國家級技術攻關項目,為我國風電設備國產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當曹志剛逐漸升任副總工程師時,王海波繼續在營銷領域拓展版圖。
早年,金風科技在外資企業的壟斷中幸存下來。2005年,國家發改委出臺新政策,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此后,外企穩步后退,一大批本土中國企業強勢崛起。
金風科技在瞬息萬變的形勢中脫穎而出,逐步穩居中國風電行業頭把交椅,一度位居世界第一。
對于曹志剛和王海波來說,2007年是他們職業生涯的關鍵一年。
同年,曹志剛升任公司副總裁。王海波被派往新成立的北京天潤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潤新能源”)擔任常務副總經理。
該全資子公司主要負責風電場的投資開發,在金風科技整體戰略布局中占有突出地位。
財報顯示,2018年風電場開發業務收入占比13.63%,毛利率達到64.17%,遠超風機及零部件銷售額18.@ >88% 的毛利率。
在此前的風電價格戰中,天潤新能源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成為金風科技戰勝敵人的法寶。
王海波升任天潤新能董事長。他比曹志剛晚三年晉升為金風科技副總裁。但僅僅三年后,王海波就憑借天潤新能源的貢獻,直接從武鋼手中接過了金風科技總裁的權杖。而曹志剛仍然只是執行副總裁。
王海波接任總裁時,金風科技正經歷嚴重的人事動蕩。
早年,創始人武鋼、總裁郭健、常務副總裁李玉琢被稱為“金風科技鐵三角”。然而,隨著2011年李玉琢退休,2012年郭健辭去總裁職務,“鐵三角”被打破。
當時風電行業低迷,價格戰引發的質量危機頻發,“三北”地區棄風限電問題凸顯。
內憂外患,王海波奉命迎難而上。作為武鋼副手,他和后者帶領金風科技走出困境,繼續鞏固龍頭地位。
隨著行業集中度的不斷提高,金風科技去年新增裝機容量達到671萬千瓦,占全國市場的近三分之一,遙遙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
然而,在海上風電剛剛起步的時候,這家在該領域排名僅位居第三的風電企業,想要沖擊自己的霸主地位金風科技 高管,勢必會經歷一場激戰。
接力棒是王海波交給曹志剛的。這位自公司成立以來就跟隨武鋼的新副手,將如何掀起新一輪海上風電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