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9:30,央視《對話》播出。關注中國制造誕生的全新“大”重器,特別邀請到了三峽能源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張龍,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總裁曹志剛,明陽智能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張啟應,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世波,汕頭市發(fā)展和改革局副局長王偉平一起分享了中國為什么一定要造大風機以及中國風電高端裝備制造產業(yè)集群發(fā)展建設背后的故事。
以下為文字版采訪: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各位收看《對話》,《對話》由赤水河上游高端醬酒貴州摘要酒獨家冠名播出。由做一條好輪胎的賽輪集團特別支持。
這些年來相信大家常常都會被我們中國制造造出了大飛機、大游輪、大火箭、大航母等等這樣的消息所震撼。而今天這期《對話》節(jié)目當中,我們要來關注的是中國制造打造的又一國之重器,同樣很大。來,各位看看我們身后的大屏幕。此刻大屏幕上出現(xiàn)的就是有著世界擎天柱之稱的大風機,大風機到底有多大,它有多厲害?我們今天邀請到《對話》現(xiàn)場的各位嘉賓和大家一起來分享。首先請大家認識一下我身旁的三位嘉賓。
張龍:我是來自三峽能源的張龍,大家都知道三峽是做水電的,我們是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fā)企業(yè)。其實我們還是全球領先的海上風電開發(fā)企業(yè),剛才主持人您介紹了這個大國重器,就是我們和金風科技聯(lián)合研發(fā),前不久剛剛在我們福建平潭外海成功吊裝的16兆瓦,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
主持人:當時創(chuàng)下了世界之最的時候,我們中央電視臺也做了全程的一個現(xiàn)場直播。來,認識一下第二位嘉賓,您和大風機之間的關系是?
曹志剛:身后的這一臺擎天柱式的大風機,就是金風科技生產制造的,我們也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yè)。
主持人:好,歡迎您的光臨。第三位嘉賓呢?
張啟應:我是來自明陽智能的張啟應,那么其實早在今年年初我們就發(fā)布了一款比這個風機還要大的18兆瓦的大風機,它的風輪直徑達到280米,這款風機將于今年年底下線。
主持人:我們剛剛被兩位聯(lián)手創(chuàng)造的世界紀錄所震撼。緊接著第三位出場的您又把這個記錄繼續(xù)抬高了一下,果然在大風機這個領域當中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我想問一問我們今天請到現(xiàn)場的幾位專家,如何來看待我們的大風機的記錄不斷地被挑戰(zhàn),不斷地被刷新,而且是在這么短的時間當中?
秦海巖:1998年那時候我們在研制600千瓦的風電機組,到2020年我們才生產制造出10兆瓦的機組,但是到今年2023年,短短三年,您剛才也看到了,他們幾個企業(yè)你追我趕,從10兆瓦一下三年時間就干到了16兆瓦,全球大風機時代已經步入了中國引領的新時代。
主持人:進入到了我們的中國時間。其實剛才我們都已經真切地感受到了,作為業(yè)內人士提到我們打破世界紀錄的那一刻,我們心中的喜悅。但是其實回歸到我們普通人的視角,特別想要了解一下,當我們提到16兆瓦、18兆瓦,聽上去好像是平淡無奇,所以請三位來給我們透露一下,我們打破世界紀錄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樣的一種震撼性?
曹志剛:大家從圖片上可能看不出來風機的想象出來它到底有多大。這臺風機它的葉輪直徑有252米,相當于7架C919并排的擺放,然后它旋轉一圈能夠掃風的面積超過了7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而且大家看到,平常我們看到風機覺得它旋轉得很慢,但是在葉尖的速度實際上已經超過了高鐵的速度,超過了350公里。它到底有多重呢?僅僅在機頭的這個部分就有570噸,相當于10列復興號高鐵車廂集成在一塊的重量,這樣的一個龐然大物在50層樓高,也就是152米的高度要旋轉運行25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背后要突破的技術難題有多大?
主持人:謝謝曹先生給了我們這么形象的一個描述,我們頓時知道了所謂大風機絕不僅僅是你看到的這三個字這么簡單。
張龍:對于我們清潔能源發(fā)電企業(yè),相對于外觀尺寸,我們更關注它的發(fā)電能力,像這么一個龐然大物16兆瓦的風機,它旋轉一圈所發(fā)的電量是34度電,相當于可以供一個三口之家一周的用電量,一年的發(fā)電量可供一個10萬人的小鎮(zhèn)居民用電。
曹志剛:剛才張總說了大風機可能一方面是尺寸,一方面大的產出,另外一方面其實它還有大智慧,我們通常理解風好像是天上刮過來的,靠天吃飯的,但是現(xiàn)在每一臺風機我們可以去預測未來的7×24小時每天的發(fā)電量,可以預測24小時之內每隔15分鐘的發(fā)電量,可以根據(jù)電力的需求來做調節(jié),而且每一臺風機上裝了激光雷達,激光雷達它可以感知未來3到5秒到底風資源來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然后提前去做它的葉片槳距角的調整,提前去做控制策略,來適應這樣的有大風速或者說極端天氣所帶來的影響,所以我想大風機可能表面上是重量,是尺寸,但是它有內在的大智慧。
張啟應:大家可能想象到說,這么大的一個風機立在海上,萬一臺風來了怎么辦?所以我們風機的它在設計的時候就賦予了風機有這樣的智能,當臺風來的時候,它會做出相應的這些動作,能夠抵抗18級以上的大臺風,所以確保安全。
主持人:說到海上的大風機,我們第一反應就是這得多難,這些在海上要完成這樣的一個大體積、大重量的施工,它的難度到底大到什么樣的程度?
肖世波:我把海上施工的環(huán)境與我們陸上的不一樣的地方跟各位介紹一下。第一個我們現(xiàn)在目前在海上施工的時候,我們面臨的風比我們在陸上要大很多。第二個就是我們在海上施工又受浪涌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在陸地上施工的時候,我們是腳踏實地的站在地上,而我們在海上施工它是靠船舶施工,這個一旦起了大風大浪之后,這個船舶是會出現(xiàn)晃動的。
主持人:對,它的穩(wěn)定性是沒辦法保障的。
肖世波:對,這種晃動對我們整個的施工的對位和精度要求,它是有巨大的影響的。
主持人:我覺得你們把體操的平衡木的項目搬到了一個搖晃的船上,感覺是有這樣的一個難度。
肖世波:對。第三個就是我們因為在海上施工,現(xiàn)在隨著風電場深遠海發(fā)展之后,水深了之后,我們對在深水基礎施工這方面的難度也會大大增加,這是我們的一個環(huán)境上面的難。另外我們這幾天看看在電視里面已經看到了我們這個大風機安裝的難度,大家已經有印象了。它這個吊裝受我們高空、高度增加之后風的影響,風的影響之后對我們整個的吊裝產生巨大的這種晃動,以我們16兆瓦的機子來比喻的話,16兆瓦的機子跟葉片剛才講了已經有123米長,這么長的一個葉片,而且它相對來說是比較輕的,它在從海平面要吊到152米高的高空,它很輕,它在吊的過程中風對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就像一片樹葉在空中晃動,要對準它的姿態(tài),要調整它的姿態(tài)是非常難的。這個葉片吊到高空,它要跟我們的葉輪進行對接。這個葉片上面有176個螺栓,它要跟我的葉輪上面176個螺栓孔要對接。這個螺栓直徑是42個毫米,螺栓孔才45個毫米,那就是說兩個之間的間隙只有1.5個毫米,這個難度就相當于一個高空走鋼絲的一個人,要穿一個針,穿針引線一樣這么個難度,這么大的困難。
主持人:通常這個環(huán)節(jié)要順利完成,大約要花多長的時間?
肖世波:一般情況下是,整個大概是10個小時左右,就1個葉片我們大概10個小時,像插3個葉片,我們大概是花30個小時到36個小時。
主持人:其實這么多的鋼鐵巨人一般的這些零配件,要把它運到船上去,我覺得本身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我都想象不出我們是怎么把它運過去的呢?
張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主持人:是。
張龍:我們三峽在陸上建了單機容量最大的白鶴灘水電站,為了在海上我們安裝這個龐然大物,最大的海上的風電機組,我們也量身打造了就是大屏幕后面這個施工安裝船,我們也把它命名為白鶴灘號,這艘船的起吊能力是2000噸,它有4條大腿,每條腿長是120米,相當于40層樓高。
主持人:深扎在海底。
張龍:當我們作業(yè)時,4條大腿就深扎到海底,然后形成一個非常平穩(wěn)的作業(yè)面,所以我們在安裝時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我們就能夠做到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
主持人:我們剛才說了大風機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大,伴隨著風機越來越大,是不是我們安裝的難度系數(shù)也是越來越大,甚至是成比例的增大了?
秦海巖:您說得特對,比如說原來我們這個船起吊能力只有1200噸,起吊高度140米,白鶴灘剛才講了170米的起吊高度,2000噸,未來我們最近造船業(yè)正在造起吊能力3000噸,可能還有180米的這樣的船,就滿足未來越來越大風機的吊裝的要求。同時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因為要建海上風電才提出了這樣對船舶,更先進船舶的需求。如果這種船舶用在建設橋梁,其他海洋工程也會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這樣的一個作用。那天我跟肖局長他們是造大橋的,大家都知道港珠澳大橋,如果用我們現(xiàn)在的船舶去建設,因為當時是沒有這樣的船舶的,建設時間可以節(jié)省一半。
肖世波:當年在建港珠澳大橋的時候,我們2000噸以上的浮吊大概就是三四艘,因為我們海上風電的項目的建設之后,我們的海工裝備的發(fā)展非常地迅速,現(xiàn)在我們3000噸以上的大型浮吊,全國大概有四五十艘了,那就是遠遠超過原來當時在港珠澳期間的時候建設期間的設備數(shù)量。另外就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設備的先進性也比原來要高很多了,如果說給我們一個回去的機會,在當時這種環(huán)境下,用我們現(xiàn)在這些裝備去干當時的港珠澳大橋,這個效率剛才說是提高一半,其實還有從某個層面上來說還遠遠不止。就是將來我們如果要建更大的跨海工程,或者是更為復雜的海域里建更難的項目,由我們現(xiàn)在海上風電的這些裝備去做,效率會大大提高。
張啟應:其實難度一直變得越來越大。那么其實在我們研發(fā)看來的話,我們除了配合工具的發(fā)展之外的話,我們也在考慮另外一種可能性,也就說是深遠海的漂浮式。那么我們這種方式是在岸邊把這個風機組裝完成,然后通過拖船拖到指定地點。這個在過去三年里面,我們和三峽一起合作了,三峽引領號在廣東陽江,這是全球第一個抗臺風的漂浮式,就是thinking out box了,另外一個解決方案。
主持人: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件事上,其實海上大風電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答案,雖然說我們做了這么多的努力和突破,但是我還是想問一問,既然它的難度這么大,為什么我們不把發(fā)展的重心就放在陸地上?
曹志剛:實質上中國陸地風電也有非常快速的發(fā)展,因為2020年當年的主流的裝機容量可能也就不到5個兆瓦,但是現(xiàn)在在陸地風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了10兆瓦,可能在陸地上比較大的問題是隨著物件越來越大,比如說葉片超過100米,噸位超過100噸,它的寬度超過5米,這時候物流變得很艱難,所以體現(xiàn)出來了在海上做更大風機的優(yōu)勢。
張啟應:您說的這個,為什么把陸地風電開發(fā)完?那么從我們來說,首先在中國地理位置,因為中國是能源消耗,發(fā)達地區(qū)在東南沿海,中東南沿海,海上和東南沿海毗鄰,發(fā)出電馬上可以消納。那么三北地區(qū)風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它要經過長途奔襲,到達東南沿海的話,從它的可靠性和它的成本來說,其實都是比較高的。
秦海巖:發(fā)展海上風電,為了解決我們沿海這些發(fā)達城市的用能問題,你必須要發(fā)展自己身邊的電力,海上風電就是我們電要從身邊來,這樣能解決我們能源的自給的問題,還解決碳中和、碳達峰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更有深遠意義的事兒,就是我們國家海洋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海岸線1.8萬公里,以前我們這種深遠海經濟開發(fā)項目是非常少的,但是就是因為我們要到走到深遠海,100公里以外去開發(fā)海上風電,所以現(xiàn)在有一個趨勢就把海上風電加其他產業(yè),然后與其他產業(yè)融合發(fā)展。比如說海上風電加制氫,我們就可以把風電制成氫,氫做成綠色氨,做成甲醇、甲烷,然后作為液體燃料去使用,建立一個藍色的能源基地。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相結合,我們因為有固定的基礎,在我們風機旁邊可以做一些平臺,所以做養(yǎng)殖箱,甚至可以去那兒做休閑海釣。這樣就像總書記一直在說,我們不能只向陸上要食物,我們要向海上要食物,建設藍色糧倉。還有一個未來我們的海上風電開發(fā)要走入專屬經濟區(qū),這些地方其實以前因為經濟的問題,技術的問題是沒有開發(fā)的,我們發(fā)展海上風電,發(fā)展海洋牧場相結合,我們把專屬經濟區(qū)的海洋資源開發(fā)出來,其實可以進一步鞏固我們海上的主權。
主持人:謝謝您的補充,讓我們真的倍感自豪。但就在這樣的自豪時刻,請允許我稍稍的潑一點點的冷水。因為我在網上看到不少人對于風電,對于大風機有著這樣或者是那樣的一些說法,我們把它列出來,你們覺得哪一條最不靠譜?然后我們就專門針對他答疑解惑一下,好不好?來,各位請看,我們搜集到的針對大風機的質疑。
張啟應:我說一下對于鳥類的影響,其實也挺有意思,我們每個人都開汽車,有那么多汽車,你們覺得對開汽車的話對鳥類的影響大不大?那么大家可能覺得沒這個想法,但是我要告訴你一個數(shù)據(jù),根據(jù)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服務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那么我們風機對鳥類的這個損傷只是開汽車的,對鳥類損傷的千分之一,所以其實它的影響相對比較小。但同時我們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一個努力,盡管它比較小了,我們是通過一些智能的驅鳥器,那么進一步地降低對鳥類的影響。
張龍:我回應一下大風機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就拿我們這個海上風電來說,歐洲是很早開發(fā)海上風電的,最近正好荷蘭萊頓大學有個研究團隊,對歐洲北海6個海上風機經過11年的跟蹤分析,他們發(fā)布了一個研究成果,因為在海上風電的基礎在海底,它容易形成一個人工魚礁效應。根據(jù)他們的分析,海上風電,風機基礎周圍的海域,生物的種類增加了兩倍。
主持人:反而更加的繁多是吧?
張龍:更加多了。海洋生物的數(shù)量增加了100倍,所以說不僅沒有破壞這個海洋生物,而且更多了。
曹志剛:我覺得最不靠譜的是土地占用,因為現(xiàn)在一臺10兆瓦的風機所占用的面積基本上只有50平米,也就是說我們要建一個100萬千瓦的風電場,它所占用的面積可能也只有8畝地。隨著未來的技術進步,大家看到風機的塔架會變成桁架式的塔架,也就是類似于巴黎埃菲爾鐵塔的這樣的結構,上面風機可以安全穩(wěn)定地運行,在塔架的底部,行人走車耕地是不受任何影響的。如果按照這樣的結構,它的占地會縮小到6平米,也就是說相當于零用地就可以完成超百萬千瓦這樣的容量的風電場的建設。同樣一個百萬千瓦的火電廠,它的占地會超過800畝地,我們同樣的比較,如果和光伏做一個比較,同樣10兆瓦的光伏它的占地面積會超過10萬平米,而且從這一臺為例,16兆瓦的機組發(fā)電一年,它可以相當于植樹300萬顆,它對于溫室氣體排放的減排,對于溫室效應都是有效的幫助,所以我覺得最不靠譜的是地面占用和生態(tài)破壞。
秦海巖:這里面其實最難回答的是破壞風水,這個在中國很難的問題。
主持人:因為我覺得他們三個都有意的忽略了這個問題,就覺得這個問題提出來不太靠譜。
秦海巖:這是有少部分人,咱們說是封建迷信也好,還是怎么講也好。
主持人:您聽到過有人提出這樣的想法。
秦海巖:有,你說到底破壞風水是吧?屬于不屬于封建迷信,我們見仁見智。其實還有一個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的,說法比較多的,就是風電立起來之后對景觀的影響,你說立在那到底是好看還是不好看呢?這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跟這個風水差不多。最近我們也做了很多的這叫去工業(yè)化的工作,比如說我們在濮陽,河南濮陽的風電場就結合當?shù)氐募坠俏奈幕谒采贤可霞坠俏模缓蟪闪水數(shù)氐囊粋€網紅打卡地點。然后我不知道您聽說過草原天路吧,為什么那么多人去?因為那邊栽了白色的大風機。
主持人:對。
秦海巖:我去的時候很多年輕的人在那拍婚紗照。
主持人:出片率非常高。
秦海巖:對,還有我們在廣西這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我們把當?shù)厣贁?shù)民族圖騰涂在這個塔筒上,當?shù)乩习傩辗浅O矏邸?/p>
主持人:所以其實大風機現(xiàn)在跟景觀的融合度已經變得越來越高了。剛才我們破解了大家的一些擔心或者是質疑之后,我們也來聚焦一下大家的關心。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各位收看《對話》,《對話》由赤水河上游高端醬酒貴州摘要酒獨家冠名播出。伴隨著海上風電不斷地發(fā)展,其實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明顯的現(xiàn)象,就是裝機容量不斷地在提升。從我們之前提到的10兆瓦、16兆瓦到18兆瓦,我相信我們今天在提大風機的時候,一定不是說為大而大,在背后一定有我們特殊的原因,所以想請問一下我們的三位,為什么我們一定要造大風機?
張龍:我想這個也是我們國家能源轉型發(fā)展的需要,過去我們發(fā)展煤電、水電比較多,現(xiàn)在水電已經到了一個開發(fā)的高峰期,未來會逐步下降,煤電受限于排放,所以未來也不會太大規(guī)模地去開發(fā),所以風電就必須擔當起我們能源轉型的大任。
主持人:能源轉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現(xiàn)實的需要了。張總您怎么看?
張啟應:首先大風機,大肯定不是我們最終的一個目的,那么其實風電就是不斷地產生著綠色低碳的能源,那么其實它背后本身的經濟的一個推手,還是它要足夠便宜。那么在風機大型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這個經濟性不斷地變得更好。其實我在這里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在2017年廣東的海上風電的開發(fā)幾乎沒有,只有一個示范項目。甚至有一個情況,就是我們的開發(fā)企業(yè)拿到了開發(fā)權,到最后由于缺乏經濟性而放棄了這個開發(fā)權。那么正在這個時候,我們針對于中國的抗臺風低風速的情況,開發(fā)了5.5兆瓦的大風機,把發(fā)電小時數(shù)從2200小時提升到3000小時,一下子使這個風場具有經濟性了。這樣才有今天我們在中國南海地區(qū)海上風電開發(fā)千帆爭舸的局面,我想這是一個其中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以前大家都覺得新能源的電我們都是用不起,甚至有人說這是垃圾電,你發(fā)出來了最后也是浪費了,所以在這個大的背后我們是不是解決了大家之前的吐槽或者是詬病?
張啟應:對的,不斷的在解決這些問題。
主持人:好,這是一個角度。
曹志剛:金風科技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的最初的夢想是造中國人自己的風機,為什么要有這樣的一個夢想?在1997年之前,中國所有的風力發(fā)電機組全部來自于進口,當時的每千瓦的造價超過了1萬塊錢,然后我們從國外引進技術,然后聘請了國際的專家到中國來看中國的產業(yè)鏈,包括剛才談到的葉片、齒輪箱、發(fā)電機、偏航系統(tǒng)、電控系統(tǒng),國外的專家在中國的產業(yè)鏈走了一圈之后,給我們給了一個結論,說中國十年之內造不出來自己的風機,因為中國根本沒有這樣的產業(yè)鏈的基礎。
主持人:這樣的斷論對于你們的從業(yè)者而言,會不會是一個特別大的打擊?
曹志剛:我覺得這個在當時反倒是一個很好的激將法,就一下子激起了金風人當時的不服,也激起了整個風電行業(yè)人的不服。我記得特別清楚,從1997年到2000年,短短的三年的時間,我們中國人用自己的雙手造出來了中國人的葉片,造出來了中國人的齒輪箱,造出來了中國人的發(fā)電機,造出來了偏航系統(tǒng)和電控系統(tǒng),最后實現(xiàn)了第一次的中國制造的風機,安裝在達坂城風電場投入發(fā)電運行。我覺得這是最初進入到風電行業(yè)的時候,讓我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過程,我覺得正是有了這樣的一個過程,能讓中國有自己造大風機的夢想,而且這樣的大風機,中國人造自己大風機的夢想可以實現(xiàn),而且我們這個夢想還在延續(xù),我們現(xiàn)在想的是怎么樣讓中國人造的風機走遍全球,讓所有的全世界的客戶可以用上中國人造的風機。
主持人:剛才您給大家介紹的這些經歷,應該說就是中國風電人追求夢想的一個縮影。我想問一問秦先生,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風電人,我們是如何走過了這條艱難的發(fā)展之路?從無到有開發(fā)了我們今天的大風電。
秦海巖:我覺得中國風電走到今天,這是一個新興的產業(yè),能做到今天我覺得離不開兩個主體,一個是政府,一個是我們在座的企業(yè)。比如從政府,我們認定了風電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所以從2003年開始政府就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yè)政策,比如2003年我們開始特選招標,打開了市場的空間,以前我們一年才裝10萬千瓦就很多了,但是特許權一個項目就10萬千瓦招標,然后給大家市場,然后讓大家有機會去試錯,去研發(fā)去創(chuàng)新。第二,2006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生效,在法律的制度上給予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給予一定保證。2009年我們又出臺了固定電價政策給予風電補貼,然后這個補貼是每隔段時間就降,然后逼迫大家去創(chuàng)新,降低成本,這是政府產業(yè)政策打開了一個市場空間,如果沒有這個政策,沒有中國大的市場,中國風電人不可能創(chuàng)造這樣的成績,因為他沒有機會去試錯,沒有通過規(guī)模化把成本降下來。
企業(yè)為什么做對了?企業(yè)也堅持走了一條長期主義的道路,像剛才曹總他們講的,包括明陽,我們認準了一個有價值的事堅持去做,然后靜等時間的回報,你想當時有的企業(yè)也想走捷徑,跟國外的企業(yè)去合作,他們兩家就選擇了自主創(chuàng)新,然后自主研發(fā)的道路,最終證明這種長期主義的,堅持自主化的道路取得了成功,所以我覺得這是中國風電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原因。同時我剛才想補充他們一句,企業(yè)為什么要追求這個大風機?經濟性問題也好,資源開發(fā)也好,其實這里面還有一條,就是做大風機,就像我們登山運動員一樣,你登上了一個1000米的高峰,你就想著登2000米,最終你想登上珠穆朗瑪峰,現(xiàn)在20兆瓦,30兆瓦,就是我們的珠穆朗瑪峰。
主持人:今天我們聯(lián)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行業(yè)內的世界紀錄,當我們成為新紀錄的創(chuàng)造者的時候,用秘書長的話來說,我們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那么站在這個頂峰的時候,你們的內心是一覽眾山小的那種自豪感,還是高處不勝寒的一種擔心。
曹志剛:當我們創(chuàng)造了新的風機的容量的記錄,安裝的記錄,發(fā)電運行的記錄的時候,心理上其實既有自豪,也有如履薄冰的感覺。自豪我覺得其實不是我們自己,而是深厚的中國的產業(yè)鏈,在過去25年的時間之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只有產業(yè)鏈的長足的進步,其實才支撐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大風機的整體。第二個我覺得自豪的點是,所有的風電生態(tài)圈的共同的進步,比如剛才大橋局在安裝方面的能力,我們的船舶在打樁,在運輸方面的能力,就是生態(tài)圈的這些企業(yè)共同的成長,其實才能夠真正地實現(xiàn)大風機在中國有很好的土壤。
張啟應:其實今天我們站在這里,或者我們坐在這里,我們的成功不是無緣無故的,其實我們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難。那么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我們未來就是研發(fā)在臺風地區(qū)所能用的風機的時候,那么德國的合作伙伴就說我研發(fā)不了,那怎么辦呢?歐洲都研發(fā)不了,德國人都做不了,我們中國人自己行嗎?對吧?最后董事長的話,最后堅持說我們還是要辦。
主持人:他給出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中國人一定要造大風機?
張啟應:他是這么想的,就是我們公司在廣東地區(qū),中國有大部分的沿海地區(qū)都在臺風區(qū)域,如果沒有風機能夠抗擊臺風的話,那么風電在中國其實幾乎沒有未來,只能在陜北這些地方用,所以他堅定的一定要做這個東西。我今天理解,這可能是所謂的企業(yè)家精神,所以那個時候沒有辦法,我們首先就去研究什么是臺風。那么我們去收集了我們大陸、香港、臺灣、日本,甚至美國的一些數(shù)據(jù),我們先一起研究把臺風的,適用于風機設計的這些模型研究出來。研究出來之后,我們在2007年立起了全球第一臺抗臺風風機,所以今天為止,我們說大風機,無論是我們明陽還是金風,說我們今天面臨著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個樣子。其實我們一直在中國就面臨著這種挑戰(zhàn),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的話,我們一直是在無人區(qū)里面探索。所以我們在不停地經歷這種挑戰(zhàn),所以走到今天,我們的風機從尺寸上超越了歐洲以及全球,所以坦率地說,我是比較平靜的,因為這種事情在10年前就已經不斷碰到這種事情。
主持人:你就預計到未來一定會有這樣的一個發(fā)展局面。
張啟應:然后至于未來,其實我們這些方法論,我們經歷了這些,其實后面的一些邏輯和方法我們其實已經掌握了,我們繼續(xù)用這些方法,用這些邏輯,我們繼續(xù)往前走,我們其實也不用太關注歐洲的廠商他又去做什么了。但是我們也不能閉門造車,我們已經整合全球資源了,來面臨我們新的挑戰(zhàn),解決新的問題,把我們的風電的研發(fā),風電的技術推向新的高度。
主持人:張總您認同您身旁的兩位他們描述的為什么中國人要造大風機?背后的這些理想也好,追求也好,實力也好?
張龍:我非常認同,就是過去我們剛開始開發(fā)海上風電的時候,可供選擇的風機非常少,只有少數(shù)的國外企業(yè),他們幾乎壟斷了整個海上風電這個市場,價格賣得很高,所以說我們安裝,我們建設的成本很高,所以剛才秘書長也提到,那個時候我們都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在2021年底之前,我們海上風電每度電需要8毛5分錢。
主持人:成本太高了。
張龍:這其中有一半是需要政府補貼的,但是隨著這幾年特別近三年,我們國產風機的加快發(fā)展大幅降低了成本,現(xiàn)在我們已經自豪地說不需要國家補貼了,可以平價上網,甚至在很多資源,風資源很好的地方,我們比傳統(tǒng)的能源成本更低。
秦海巖:我們要研制自己的風機,研制我們自己的大風機,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能耗的大國,然后我們也是排放的大國,中國的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上是歐洲和美國加起來排放量。所以我們又像書記在2020年向全球、全世界承諾,我們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其實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要實現(xiàn)這樣的任務的目標,我們必須進行能源轉型。我們現(xiàn)在60%電力還來自煤電,煤電的排放是最高的,所以只有開發(fā)出我們自己的大風機,然后才能開發(fā)我們自己的風電資源,才能支持我們的能源轉型,才能實現(xiàn)我們的碳達峰、碳中和。
主持人:所以我們對于能源替代這個問題而言,我們同樣對于大風機是寄予厚望的,我們來看看到目前為止風電在我們發(fā)電的貢獻度上有過什么樣的一些表現(xiàn),我們給大家來看一下這個相關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2022年全國發(fā)電量的一個占比情況,排在首位的當然是我們最傳統(tǒng)的火電了,占比達到了66.5%,排在第二位的是我們的水電,占比達到了15.3%。風電雖然是中國的第三大電力能源,排在第三,我們來看一看它的占比只有8.61%。一說第三我們很驕傲,仔細地一看,貢獻的占比確實還有點小,你們三位怎么來看?
張龍:首先這是一個靜態(tài)的數(shù)據(jù),目前我們風電從發(fā)電量確實占比只有8.6%,我們火電、水電都是經過了100多年的發(fā)展,現(xiàn)在我們整個能源結構里面確實是一個主力軍的地位。但是我們往后看,我們風電的資源非常豐富,在我們中國,就陸上在140米的高層,我們的風資源、技術經濟可開發(fā)量就達到了100億千瓦,相當于我們全國現(xiàn)在裝機容量的4倍。所以說我相信未來三五年或者五到十年之后,我們風電無論裝機容量還是發(fā)電量,這個比重會逐步提升。
曹志剛:從動態(tài)的數(shù)據(jù)來看,現(xiàn)在中國風電的產能一年有1萬臺的產能,如果按照每一臺風機,即便只有10兆瓦的容量,一年它可以安裝的容量將超過1億千瓦。截止到去年,中國累計的風電安裝容量接近4億千瓦,如果加上后面的6年,到2030年中國風電的裝機容量將超過10億千瓦,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就是到2030年如果中國要達到碳達峰的這樣的目標,風電將成為這里面的主力擔當,而且能夠助力這個目標提前實現(xiàn)。
張啟應:風電的發(fā)展,我認為是非常,我個人持樂觀的一個態(tài)度。原因就是風電它的成本越來越低,我們可以低到什么程度呢?在一些風資源,現(xiàn)在好的地方是低于兩毛錢一度電,那么在未來是低于一毛錢一度電,這是完全可能的,甚至低于一毛錢一度電。那么在未來我們設想一個場景,那么我們有這么便宜的綠色的能源,另外一方面,我們的電動汽車越來越多,我們的智能家居越來越多,他們在電網上他可以智慧的去選擇便宜的風電,這樣就是風電在整個電力系統(tǒng)的穿透率它會大幅提升的。那么還有,當我們風電便宜到一定程度之后,那么我們新的應用場景會變會出現(xiàn),比如說風電制氫、制氨和制醇,這樣風電一方面在其他燃料方面的替代作用也顯現(xiàn)出來,不只是在電能的替代,而在其他方面也顯現(xiàn)出來,那么風電整體給我們人類所帶來的這一個減碳減排這個作用,會遠遠超過現(xiàn)在的8.6%。
主持人:剛才這一幕特別有趣,很像是我們在家庭里面說這個老三不得了,一定是能夠超過老二老大的,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超過老二老大,所以大家開一個家庭會說耐心的靜待花開。但是對于競爭這么激烈的一個風電行業(yè)來說,靜待花開可能不行,因為時不我待,我們總得做點啥,所以秘書長幫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們現(xiàn)在的家底。比如說在我們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海洋上,我們有多少可開發(fā)的風力資源。
秦海巖:據(jù)國家氣象局最新的做了一個風資源的詳查,中國陸上風電,經濟技術可開發(fā)量達到100億千瓦,海上27億千瓦。
主持人:現(xiàn)在咱們開發(fā)了多少?
秦海巖:現(xiàn)在才4億千瓦,3%、4%。
主持人:剛剛開始。
秦海巖:剛剛開始。所以我們的資源儲量是沒有天花板的。未來我們有做過預測,因為我們現(xiàn)在可以擔當大任了,到2030年中國風電的裝機要達到12億千瓦,陸上要裝10億千瓦,海上要裝2億千瓦,這就是我們近期的一個目標。剛才遠期的目標到50年我們要裝30億千瓦。
主持人:所以這些重任就落在了三位的身上,你們有什么樣的信心可以來完成這樣的重任?
曹志剛:我覺得風電現(xiàn)在既有經濟性,又有單體的規(guī)模體量,又有產業(yè)鏈的這樣的充足的能力,我覺得非常有信心讓風電真正在中國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成為頂梁柱。
主持人:這個頂梁柱目前個頭還稍微小一點,你看我們經常會提到其他的一些,像光伏等等這些產業(yè)的發(fā)展,似乎更加地吸引人們的眼球。在資本市場上它也更受追捧,它的造富的能力也更強,很多的首富都先后誕生于那樣的一個領域。回過來我們看風電,這么有實力,這么好,然后這么有未來,可是目前還常常被別人忽略,你們會有一種心理的落差嗎?
張啟應:我是這么理解的,因為風電它是一個大型復雜系統(tǒng)工程,它牽涉到的學科非常多,包括空氣動力學,包括結構動力學、轉子動力學、電磁學、新材料等等,所以一般人不太輕易看得懂。那么在我不多的投資的一些知識,我了解到,這些投資人他一般喜歡看一些簡單的看得懂的東西,那么他會去投。所以說可能我們太復雜了,會不是馬上輕易能看得懂。我想今天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平臺,我們向全國的電視機前的所有的觀眾來講述我們的大風機的故事,它其實背后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很多很多的未來。所以我相信他們了解我們之后,也許此時此刻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主持人:所以可能投資人在看我們節(jié)目的時候,如果有彈幕,他會打出三個字“怪我咯”,是我沒看懂你們,我們現(xiàn)在讓他們再看懂一下。因為確實在光伏領域,你看市值過千億的企業(yè)不止那么一兩家,他們真的很被追捧。反過來我們看風電領域市值過千億的,那到目前為止還真沒有,是不是說明大家其實對于你們身上應該擔負的重任沒那么看好,沒那么有信心。
曹志剛:我覺得這個比較肯定是不完整的,因為風電的產業(yè)鏈和光伏的產業(yè)鏈不同,風電的產業(yè)鏈縱深非常長。
主持人:更長一些。
曹志剛:比方說我剛才舉到的例子,單純的我們看表面上面的葉片,它往上游走有玻璃纖維,有碳纖維,有環(huán)氧樹脂,有PVC,我們看到的,外殼看到的是齒輪箱,它里面的構成有鑄造件、有鍛造件、有軸承、有保持架。在這些縱深的產業(yè)鏈里面也誕生了非常多的獨角獸,也誕生了很多隱形冠軍,也有非常多的上市企業(yè),但是這些企業(yè)可能并沒有被大家所關注到,所以風電企業(yè)它的縱深的產業(yè)鏈條,如果把這些集合在一起來看,我想這是一個更完整的視角。
主持人:好像在能源圈,關于我們剛才熱烈討論的光伏和風電有一個很有趣的很形象的說法,說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脊椎動物和草履蟲之間的關系。所以我想問問秘書長,您會做一個什么樣的比較或者是選擇?未來到底是脊椎動物更牛,它進化得更快,發(fā)展得更兇猛,還是說草履蟲會更強一些?
秦海巖:我覺得主持人這個比喻,一個脊椎動物,一個草履蟲還是挺恰當?shù)模驗楣夥鄬︼L電來說它可能更簡單一點,風電更復雜,因為光伏只要太陽出來了,它就可以發(fā)電。但是你要讓風機利用風的力量來發(fā)電,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行為。首先你的葉片設計要空氣動力學。第二,風機的工作狀況是千差萬別的,就是小風速的時候你怎么辦?大風速的時候怎么辦?2米每秒說怎么辦?10米每秒怎么辦?還有臺風,那就我需要采取不同的應對的對策,我要變漿,我要偏航 ,我有一系列的控制策略,比如說我們在設計風機的時候,我們要對風機的運行的工況進行仿真模擬,你知道有多少種工況嗎?2000多種工況。2000種工況的情況下,我們要采取不同的對策,才能使我們風機能發(fā)出更多的電來。
張啟應:如果有人問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有多大?我想告訴大家,它就在我們身后,一臺巨大的風機,它其實就是相當于一個巨大的機器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在每一臺風機上它已經配備了1000多個以上的智能傳感器,它確確實實能夠感知到環(huán)境的變化,包括風速、溫度、波浪等等。所以從這種角度來看,我們風機它確實像一個人一樣的,它是一個脊椎動物,而且它還在不斷地進化,因為它的大腦,我們的新的算法不斷在出現(xiàn),我們的深度學習,我們的預測能力,我們的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都會不斷地加持著我們的大風機,所以大風機會不斷地變得更好,更智能。那么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對我們的風機是非常有信心的。
主持人:其實在風機這個領域,不是說只有我們中國人在奔跑,全球大家其實都在跑,但剛才各位給我的信心和自豪就是,我們現(xiàn)在正在做引領大風機領域的事兒,我想請三位給我一個肯定的,確切的答案。為什么是中國在做引領全球大風機的事?
曹志剛:為什么是中國引領大風機?我覺得它有非常好的三個基礎,第一個基礎是中國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雖然起步晚,但是實質上規(guī)模體量在全球是最大的,對于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市場,就這樣的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其實孕育了我們有很好的可以去發(fā)揮的潛力。第二個非常核心的是,我們在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的時間是非常迫切的,就是每一年我們要去做的二氧化碳的減排,然后它所需要拿風力發(fā)電,光伏發(fā)電,這些可再生能源快速地安裝,然后在能源結構轉型里面起到擔當?shù)淖饔茫钠惹行詫嶋H上讓中國引領大風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第三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是,經過25年的時間,中國風電企業(yè),中國的風電產業(yè)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到了可以去支撐全球風電產業(yè)的基礎。
我講一個數(shù)據(jù),在中國本土生產的風電的核心部件,比如說葉片,中國本土占到了全球產量的60%,中國本土生產的齒輪箱占到了全球風電齒輪箱的70%。中國制造的鑄造件在風電行業(yè)里面的占比超過了85%,就這樣的一個很強的產業(yè)鏈的基礎,是促成了我們可以去引領大風機的這樣的一個堅實的支撐。
張啟應:今天這個結果其實有非常強的邏輯性。因為我們中國其實幅員遼闊,在經度和緯度跨度都非常大。然后我們的自然條件比歐洲要復雜很多,比如說我們遇到的挑戰(zhàn)也大很多,比如說我們有強臺風。這個極限風速超過80米每秒,而在歐洲沒有,我們有高海拔,空氣密度只有0.7米每秒,歐洲它也沒有。我們有低風速,平均風速只有6米,甚至是5點幾米,我們還要去開發(fā)我們的風電,這些課題其實在歐洲都沒有。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加上我們有巨大的市場,所以我們必須面臨去解決這些挑戰(zhàn),然后去攻關。那么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得到成長,得到發(fā)展。所以我們今天引領其實是在這么一個環(huán)境下不得不去做的這么一個結果。
秦海巖:中國這個是全球最大的規(guī)模的單一市場,沒有這個市場的拉動,中國的風電不可能有今天的進步。但是在這個單一規(guī)模最大市場拉動情況下,我們的建立起了一個完善的產業(yè)體系產業(yè)鏈。我們的優(yōu)勢就是說通過這樣的單一市場,可以把我們的所有的成本給攤薄,所以使我們這個產業(yè)有很強的競爭力。下一步就是說,我覺得產業(yè)集群還要進一步去完善,要強鏈、補鏈,需要地方政府方方面面的支持,然后才能使我們的這個產業(yè)走得更強,才能說讓我們的電價更低。汕頭的王局長在是吧?他們已經在汕頭準備打造我們下一代的產業(yè)集群。
王偉平:目前汕頭市正在建設的國際風電創(chuàng)新港,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海上風電產業(yè)園,它不是簡單的引進幾家企業(yè)入園生產,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它是全球首個實現(xiàn)四個一體化模式的先進制造產業(yè)集群,所謂四個一體化就是研發(fā)設計一體化,工藝流程一體化,生產制造一體化,檢測認證一體化。那么在這么一個園區(qū)里面,從這個產品的研發(fā)設計到生產制造,從零部件的生產到整機的組裝,一個完整的產業(yè)鏈就能夠構成。這樣子的產業(yè)鏈能夠打消原來的這種物理隔閡,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同時我們汕頭作為國家的一類港口,與全球57個國家,268個這個城市有這個貿易往來。我們依托廣澳港、深水港打造三個2萬噸級的風電碼頭,這水工結構是按10萬噸級來設計的。建成之后,我們能夠極大地滿足風電場的裝備的出口運維,還有風電場的建設施工,打造我們功能齊全的風電母港,所以說我們這個國際風電創(chuàng)新港它是一個全國乃至世界一個海上風電先進裝造產業(yè)集群的標桿園區(qū)。
主持人:其實不僅僅是在汕頭,在廣東的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整個省對于海上風電產業(yè)的高度的重視。這樣的一種重視,對于推進我們中國引領大風機時代,你覺得會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
王偉平:廣東省是一個能源消耗大省,它每年大概有將近1/4的用電量是靠省外的輸入。那么同時它的非化石能源的消費也是占比比較低的,能源轉型升級的壓力也是比較大。但是這種能源轉型升級也給我們的先進裝備制造業(yè)帶來了機遇,所以我們廣東省提出要打造萬億級新能源產業(yè)集群,做大做強海上風電的先進制造。那么汕頭市獨特的海上風力資源,我們的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產業(yè)優(yōu)勢,那么未來我們海上風電創(chuàng)新港能夠生產出大兆瓦型的風機,服務我們現(xiàn)在海上風電廠開發(fā)的需求。那么海上風電廠能夠發(fā)出更多的,生產出更多的綠電,來反哺我們廣東省的能源的需求,還能夠促進我們廣東省能源轉型的升級。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建設這么大一個世界級的風電產業(yè)制造業(yè)先進集群,良性的互動和螺旋式的上升,催生引領性的前沿技術,那么這樣子我們汕頭也能夠逐漸地成為國際風電領域里的新的產品,新的技術的策源地和發(fā)祥地。
主持人:今天坐在您對面的三位嘉賓,他們可能就是您剛才提到的良性互動和螺旋式上升的推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來聽一聽三位的心聲。就像剛才王局長說的,我們打造先進制造的產業(yè)集群,對于今天的產業(yè)發(fā)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那這件事跟你們從前自己所擁有的,無論是開發(fā)資源的優(yōu)勢也好,或者是產品打造的優(yōu)勢也好,相比較而言,你覺得它的區(qū)別到底在哪?
曹志剛:海上風電國際創(chuàng)新港這樣的一個產業(yè)集群是在過去產業(yè)鏈條的基礎上又是一次升級,剛才提到的生產制造的一體化。對于過去生產制造的類型來講,每一個企業(yè)都是有自己的廠房,有自己的廠區(qū),有自己的圍墻。那在國際創(chuàng)新港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之下,我們是徹底的打開了企業(yè)之間的籬笆,就是每一個大部件的生產完成以后,以前是跨城市、跨工廠的這樣的運輸,現(xiàn)在變成了就是不同車間里頭的工序的流轉,大大地提升了協(xié)同的效率,也壓縮了庫存,也能夠為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起到非常高的作用。所以我覺得就是這樣的一個產業(yè)集群和過去相比,它更是一個升級版,我相信也能夠打造成為中國風電產業(yè)集群的一個樣板。
張啟應:我們在和國際的廠商進行競爭的過程中,其實有兩個要素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要素是成本,另外一個要素是速度,那么有中國的這些產業(yè)集群這種現(xiàn)象,是對這個都非常有利的。我們在風電復雜的體系下面,我們可以在一個固定的區(qū)域里面就完成設計研發(fā)一體化,比如說我們的葉片設計完了之后,馬上在這里制造,制造完了之后,在旁邊的我們的比如說鑒衡的實驗中心,我們就可以進行測試,這個迭代速度很快,有時候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速度就是其中的一個要素。第二個放在一起,剛才幾位老總已經講過了,對成本的這個優(yōu)勢,效率的提升都非常棒,所以這些優(yōu)勢疊加在一起,才有了我們今天在全球的這么一個地位。
主持人:今天當我們帶著夢想經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執(zhí)著奮斗之后,我們開始成為了引領全球大風機時代的引領者。我想問一問,除了我們中國人自己認可自己之外,世界各個國家其他地區(qū),他們也同樣的認可和看好我們嗎?
曹志剛:歐洲風電是現(xiàn)代風電的發(fā)源地,在25年前我們是跟著歐洲的老師,通過他們的銷售進入到了風電的行業(yè)。在2020年我們的產品反向的銷售到了歐洲,銷售到了多個國家,我想這也是,既是老師對學生的認可,另外一方面也是客戶對于中國品牌的認可,對于中國制造的認可。
張啟應:在過去5年時間里面,我們就是出口到意大利,我們出口到日本,出口到越南,還有菲律賓,我們的風機都陸續(xù)就出口了。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就是說他們?yōu)槭裁磿@樣?其實也是得益于我們中國這幾年的技術的發(fā)展,其實我們解決了它的一些問題,比如說日本、越南和菲律賓,他們有抗臺風問題,他們的臺風甚至比我們還大,所以他環(huán)顧全球一看中國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我們選用中國的設備。那么意大利是什么情況呢?意大利是低風速,風速非常低,甚至比中國的風速還要低,那么它環(huán)顧全球,只有中國的風機才適合他們的風機,所以我們在自己發(fā)展強大的同時,其實我們在解決全球的這么一個問題。
主持人:今天特別感謝幾位嘉賓從自己的經歷和實踐,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風電狂飆背后我們付出的努力,我們心懷的夢想。接下來請三位在我們今天的《對話》現(xiàn)場來做一個獨家發(fā)布,這個發(fā)布關乎我們在狂飆之后,我們的下一個目標,來,時間交給三位。
張龍:三峽能源致力于成為海上風電的引領者,我們將堅持集中連片規(guī)模化開發(fā)海上風電。到十四五末期,我們將在廣東陽江建成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場,我們也希望各個裝備制造企業(yè),研發(fā)制造更多更大更好的海上風電機組,我們共同打造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走廊。
曹志剛:金風科技用25年的時間走過了第一個1億千瓦的裝機,接下來我們會用不到5年的時間完成第二個1億千瓦的裝機,為客戶帶來更高價值。
張啟應:我們明陽智能將在今年年底推出18兆瓦以上的海上漂浮式風機,將深遠海的能源的開發(fā)推進到100公里以外,為全球的風電行業(yè)做出我們明陽智能的貢獻。
主持人:謝謝三位。三位剛才的獨家發(fā)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風電人他們在狂飆道路上的實力和勇氣,我想此刻我們也要為中國的風電人送上一杯酒,我們也借這杯酒祝福大家在未來的狂飆道路上可以越奔越快,越走越好,也讓我們進入到更深、更遠、更藍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