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如何引導與支持海上風電規?;l展;海上風電機組如何在保障可靠性基礎上增效降本;怎樣通過產業融合擴展海上風電應用場景;未來深遠海又需要怎樣的技術支持——這四個問題是2023年最為行業所關注的熱點,甚至可以被視作影響未來“十五五”海上風電發展的關鍵。
在唐山召開的第八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將上述問題作為主要議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其中一些關于海上風電最新的思考與信息,將為日后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政策完善打開市場空間
與陸上風電有所不同,由于我國各類海洋資源利用程度較高,風電項目開發的影響因素更為復雜。
在法律法規層面,風電開發用海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一是用海要確權;二是用海要達到環保要求;三是不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用海七百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需要國家審批。并且,在核準用海所必須編制的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以前,海洋行政主管部門還必須征求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目前,全國共批準風電用海項目約175個。主要分布在江蘇、廣東、浙江等地。累計確權面積共3.51萬公頃,其中江蘇省確權面積最大、其次是廣東、浙江?!眹液Q蠹夹g中心業務發展與國際合作處副處長王厚軍透露:“目前已批準的海上風電項目大部分為市縣級批準?!?/p>
除上述法律法規必須遵守外,海上風電還有一系列用海要求必須滿足。包括“雙十原則”;按塔架中心點外擴50m的海域面積界定;每10萬千瓦控制在16平方公里的風電場外緣邊線包絡面積界定;統一規劃海上送出工程輸電電纜通道和登陸點的電纜通道(廊道)要求;鼓勵海上風電與其他開發利用活動使用海域的分層確權管理等。
我國海上風電開發相關法規與政策的演進,體現出從無到有、逐步細化、不斷延伸、更加多元的特征;以實際問題為導向,逐漸補齊管理的空白地帶。
據了解海上風電開發程序的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相關政策有兩方面最受關注。
一方面是多頭管理導致用海審批效率較低,“交通航運、漁業用海、軍事用海矛盾突出?!蓖鹾褴娬劦健?/p>
金風科技海上業務單元總經理于晨光也表示,雖然國家鼓勵海上風電立體發展,但現在一證一費,手續非常繁雜。
此外,由于海上風電項目在規劃設計階段受各類因素影響較大,容易出現多次修改項目開發方案的情況,甚至導致開發企業批建不一致問題,并受到處罰。有專家提議簡化相關審批手續,提高項目推進效率。
另一方面是針對深遠海風電的相關政策仍未出臺。“未來做海上風電,大型央企必須在深遠海發力。專屬經濟區一旦審批放開,空間資源將急劇擴大。目前各省也都在努力推動深遠海風電開發?!焙S蚝u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偉指出。
據王厚軍介紹,目前我國正在推進全國深遠海海上風電發展專項規劃編制前期工作,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政策機制研究》,重點對專屬經濟區海上風電的現狀、規劃和管理政策進行分析,并結合現有我國專屬經濟區開發活動管理的現狀,提出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政策建議。
針對上述兩方面政策熱點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呼吁:“希望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簡化核準手續及管理流程,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聯動機制,協作進行整體規劃,支持已核準項目有序建設;加快出臺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管理政策。”
機組可靠保障增效降本
通過規?;_發與技術進步,我國海上風電已經進入全面平價的關鍵發展時期。如何能實現進一步的降本增效,提升海上風電發展效率與規模,增強海上風電競爭力,為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是常被探討的問題。
第八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的論壇環節中,該問題被嘉賓重點討論,經過梳理可以發現,推動未來海上風電進一步降本增效的關鍵渠道共有6個。
一是創造穩定的市場預期。只有持續的政策支持,才能創造出穩定可期的市場預期,企業方敢于投入,拉動產業鏈持續運轉,從而有效降低海上風電發展的整體成本?!爸灰蟹€定的市場,整機商是能夠交出滿意答卷的?!敝袊凹瘓F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市場總監張海亞談到:“市場預期來源于政策預期,如果市場是穩定的,新的技術與產品就出來了?!?/p>
二是提高項目開發規模。更大的項目開發規模對控制建設與運維階段總體投入有利。遠景能源副總裁(中國區)兼解決方案總經理許鋒飛建議:“以前一個海上風電項目在30萬-60萬千瓦,建議單體項目開發的‘蛋糕’切更大點,達到100萬-200萬千瓦,通過規模效應降本?!?/p>
三是以設備國產化降本。許鋒飛認為,目前由風電機組整機、關鍵零部件到場站電氣設施,已經沒有我國卡脖子環節,并且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正大步走向國際。例如66千伏場內電壓技術所需的國產設備,以及特高壓輸電技術與設備,我國已經做到全球領先。
四是減少各類非技術成本。于晨光呼吁,政府與規劃設計單位,如果能夠在資源規劃階段就將涉及到國防安全、航道、保護區、錨地等因素盡量排除掉,可減少非技術因素對項目開發的影響。
五是提升海上風電工程效率。海上風電工程施工窗口期較短,在機組或吊具的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海工友好性。“吊裝機組的效率對造價影響非常大,吊裝時間如果多1倍,在浙江、福建、廣東等時間窗口短,窗口期破碎的情況下,項目施工周期中將出現2.4倍的差距,產生很大的成本差異?!庇诔抗庹劦?。
在相關專家看來,除上述五個海上風電開發降本增效途徑外,最關鍵的是要確保設備可靠性,也就是建立在可靠性基礎上的降本增效。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副主任張曉朝從開發企業的角度談到:“成本的控制有兩個方面,在初始造價成本以外,還有運維成本。運維成本與設備可靠性息息相關,如果海上風電機組、升壓站電氣設備、電纜等設備出現問題,解決時間會很久,從而影響發電量。發電量上不去,收入就上不去,最終會演變為惡性循環。”
對此新天綠色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河北建投海上風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盧盛欣也指出,對風電工程而言,不能簡單提高機組的發電量,而應進行全壽命期的考核。
在與會專家看來,正是處于對海上風電機組可靠性的考慮,應給其一定的市場周期。過于密集推出新品,容易造成研發與制造資源的浪費。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海上事業部副總經理黃軒稱此為“軍備競賽”。他談到,目前風電機組的市場周期非常短,供應鏈面對更大挑戰,項目執行也面對更大風險。一些隱性風險在招投標階段往往被忽略,導致項目投資成本被砍掉,運營成本卻大幅上升。
許鋒飛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目前風電行業推出機型的速度過快,甚至高于手機等消費品,呼吁從開發企業開始一定要控制好節奏。因為開發風電要秉承長期主義精神,建議新產品至少應有型式認證,最好有樣機運行評估報告。
技術發力遠征深藍海域
有研究顯示,全球80%以上海上風能資源在水深超過60米的海域。到“十五五”時期,向深遠海延伸將成為我國海上風電開發的必然趨勢。漂浮式風電技術,是支撐深遠海風電開發的關鍵技術路線之一。
“風電開發進入深水區后建設成本增加,采用漂浮式風電成為必然選擇方案。根據國內基本情況判斷,水深60-80m左右是臨界點,而在這個臨界點技術是向左還是向右邊發展,取決于后續研究成果?!比龒{集團上??睖y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林毅峰指出。
早在兩年前,我國就已經向漂浮式技術邁出了第一步,截至目前已有三臺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實現安裝。據林毅峰透露,中國首臺漂浮式海上風電試驗樣機——“三峽引領號”在2022年年初運行時有三個月可利用率達到95%-98%,在正常海況、滿負荷發電情況下,平臺晃動幅度基本在2-4度。該機組經受暹芭臺風正面襲擊后,主體結構安然無恙,是全球第一臺經受12級臺風考驗的漂浮式風電機組。
未來數年,漂浮式風電技術發展關鍵挑戰是降本,這甚至可能影響到我國深遠海風電開發的規模與效率。據東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風電研究院副院長曾志介紹,漂浮式風電項目折算滿發小時數即使達到了3800h,也需要將成本降至1.5萬元/kW水平才能獲得有效收益。目前國外能夠將成本控制在3-4萬元/kW,國內控制在2.5萬元/kW,市場化還有距離。
努力推動降本的過程,就是迎接與贏得技術挑戰的過程。
林毅峰認為,漂浮式風電技術挑戰在于比固定式風電的運動幅度大,帶來更加復雜的多體耦合動力學分析難題,同時我國發展漂浮式風電存在有特殊挑戰,例如臺風環境下大于70m/s的更高風速、更大載荷、中等水深條件、波浪非線性顯著等。
對于漂浮式風電關鍵技術曾志談到,根據漂浮式機組應用場景特點,運動-控制-響應高度耦合,運動設計不合適,不僅會導致發電能力下降,更有可能引起控制的發散,使機組無法正常運行。“要考慮根據系統實際運動對機組進行適度控制,實現運動、載荷、發電三者的均衡控制?!?/p>
遠景能源風機產品副總工程師陳林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風電機組應當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進行智能化控制。通過主動改變所有系統關系,預測風浪做主動控制,使整個系統更加協調,實現一體化設計。
陳林談到,遠景能源經過多年知識積累,發現在漂浮式風電機組優化設計過程中,需專門進行載荷分析與控制系統設計,機艙、葉片要做控制和改進,塔筒必須定制化。一體化設計可帶來不錯的收益。根據此前綜合考量和實踐,某海上單樁項目一體化載荷相比分體設計降本5%,減重120t/臺。
除整機一體化+控制技術外,未來漂浮式風電技術還需要更精準的評估結果,漂浮式風電基于時程載荷的浮體可靠性評估技術是后續發展的關鍵方向。此外,漂浮式機組的適應性提升技術也很重要。
從整機技術上升到項目開發層面,在林毅峰看來,實現漂浮式風電成本的有效控制共有八大途徑:一是選擇合適的場址,到60-80m水深漂浮式風電才能體現優勢;二是要完善其技術標準體系;三是提升機組對漂浮方式的適應性與友好性;四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新型基礎形式與新材料應用;五是對系泊系統進行技術創新,包括復合材料系泊纜與新型大抓力錨等;六是項目規模化開發;七是完善產業鏈配套;八是漂浮式風電的綜合利用。
產業融合拓寬發展渠道
“新能源開發的主要商品是綠色電力,隨著海上風電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 ’將成為海上風電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結合提供優質蛋白,與制氫結合為船舶或化工產業提供綠氫?!泵麝栔腔勰茉醇瘓F股份公司副總裁葉凡談到。
事實上,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并不能簡單地看作是對海上風電應用領域的拓展,其意義是多方面的,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海上風電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融合發展有利于解決海上風電的電力消納,“到2030年,我國在開展深遠海風電開發時的場景將與現在不同。通過海上制氫、制甲醇等一系列方案解決消納問題,可使海上風電更長遠發展?!秉S軒提到。
其次,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有利于海洋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徐偉認為,海上風電開發區域如未充分利用,是對海洋資源的浪費。應該實施立體分層開發。也可利用已經確權的海域建設一些風電。
再次,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可為沿海綠色工業產品生產提供依托。葉凡強調,目前我國沿海能源消費主要依托于傳統能源,在“雙控”要求下,新能源,特別是海上風電、深遠海風電,將為沿海城市傳統與化工行業提供更多綠色產品,從綠電到綠氫、綠氨和甲醇等。
此外,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可為風電開發降本增效。“不僅是海上風電,到2030年整個新能源產業都會基礎設施化。未來海上風電在沿海省份與所有產業融合的場景,是不可想象的。將來可能沒有標桿電價,如果產業與創新結合得好,盈利空間是非常大的。”許鋒飛認為。
既然海上風電融合發展的作用與意義重大,在可預見的未來,有多少種融合方案可能實現呢?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總工程師賀小兵對此進行了總結:第一,主體能源側達到多能互補。海上風電海上能量是最大的,協調發展海上光伏、波浪能、溫差能。第二,以沿海需求為導向。除了能源需求,還有海水淡化、海水制氫、海洋牧場,包括近兩年零碳工業園區這樣的產業復合,多產業補充。第三,整體能源開發建設。深度融合各項能源,使風電服務于整個能源綜合體。
海上風電制氫與海洋牧場的結合,是目前最被看好并推進的產業融合形式?!皬V東青洲風漁氫、福建興化灣風氫、山東昌邑風漁等現階段正開發建設的示范項目,對行業發展意義重大,建議持續推出一批海上風電綜合能源多能互補示范項目,推進海上風電發展?!辟R小兵說。
針對海上風電制氫,陽光電源副總裁兼陽光氫能公司董事長彭超才指出:“海上風電電解水制氫是未來極其重要的一個場景,在全球范圍已經公布的電解水制氫儲備項目中約一半來自于海上風電制氫?!?/p>
對于未來海上風電制氫所存在的挑戰,彭超才認為,電氫要深度耦合,目前電是電,氫是氫,兩者脫節。制造電解槽的設備廠商要與風電特性深度耦合,降低成本。
至于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的結合,我國在2022年已經實現成功應用。賀小兵通過實例解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結合收益率非常可觀,尤其海上風電項目難以實現平價情況下,通過與其他產業結合提升收益率,對產業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經濟性評估較好。尤其是海上風電離海岸線較遠,水深與水溫對海洋養殖有利?!?/p>
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敬東對此頗有感觸。他談到,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單獨發展都存在瓶頸,例如深遠海網箱海上供電難度很大,而平價下單一開發海上風電收益率難以達到要求。開創“海上糧倉+藍色能源”新模式,可實現兩者升級發展
原標題:第八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四大熱點問題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