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海上風電第一城——鹽城的大豐海域離岸邊約67km處,32臺GW184-6.45MW智能海上風電機組正徐徐轉動。這些風機隸屬于鹽城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場,由鹽城市國能投資有限公司(簡稱“鹽城國能公司”)投資建設。
作為全國首個由地級市國企開發建設的海上風電場,于2021年底前搶裝并網,2022年實現年度發電量超6億千瓦時,這意味著該風場當年為鹽城市貢獻營收超過5億元。
鹽城國能公司成立于2015年1月,是鹽城市委、市政府放大優勢能源資源效益,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由鹽城市國有資產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主發起人,占股超80%;其他10家市、縣(區)的國有投融資平臺占股近20%。
憑借海上風電資源上的獨特優勢,鹽城全市每使用100度電,就有60多度來自新能源發電,令其成為全國能源轉型的模板。雙碳目標提出后,如鹽城國能公司這樣的地方政府新能源投資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省市加速新能源板塊整合,多個大型省屬、市屬能源國企成立。
地方能源企業不斷涌現
8月22日,中國一重發布公告,將聯合佳電股份、天潤新能等另外4家公司,共同組建黑龍江省新能源開發平臺公司合資公司,這已經是今年成立的第五家省級能源平臺公司。
今年5月,貴州能源集團揭牌,由盤江煤電集團和烏江能源集團合并重組而來;6月份,廣西能源集團成立,旨在打造廣西能源龍頭企業;8月,遼寧能源與遼寧清潔能源集團、新疆能源集團與新疆新能源集團相繼合并重組。
市屬能源企業同樣頻頻組建成立。8月17日,常州市政府發布關于組建常州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通知。根據通知,新能源集團為市屬國有獨資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出資主體為常州市人民政府,由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
地方政府組建省、市級能源集團,背后除了各地對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想將能源把握到自己手中外,還有未來綠色能源消費引發的巨大利益驅動。
從31個省(市、區)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各省均根據自身資源特點規劃了2023年綠色轉型低碳發展路線。新能源已成為各省(市、區)發展重點,在房地產行業衰退后,新能源及配套產業落地快速遞補成為各地拉動經濟的重點對象。
如鹽城國能公司,僅憑借一個裝機2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場,每年可為鹽城市貢獻營收超過5億元。
記者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國共有26個省下發3.6億千瓦風、光建設計劃(指標),其中風電共1.4億千瓦。以京能、申能為代表的地方國企獲取風電指標超15%,而2021年這一數字不到10%。
受其影響,“五大六小”等傳統發電央企和其他民營企業所占份額相應降低。
海上風電難度大,搶裝任務艱巨
相比于“五大六小”,盡管地方能源企業本土優勢明顯,但劣勢同樣很大。由于成立時間較晚,地方能源企業對新能源發電了解程度普遍較弱,特別是海上風電,施工難度大,進入門檻高,若不熟悉海上風電的開發、建設、運營,項目投產或將遙遙無期。
鹽城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場就遇到了這種情況。不同于鹽城國能公司參股的其他鹽城海域的風電場,只進行資本投資,不參與建設、運營,H5#海上風電場是鹽城國能公司首個獨立投資的風電場,也是全國首個由地級市國企開發建設的海上風電場,完全依靠自身。
恰逢此時風電政策大變,國家能源局明確自2022年開始,中央財政不再對新建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補貼,這也意味如果2021年底無法搶裝并網,項目將無法獲得國家補貼,電價收益損失超過50%。
作為當年國內在建離岸最遠的海上風電項目之一,乘坐交通船到鹽城國能大豐H5#風電場現場就需要4~5個小時,作業窗口期較短。再加之風電場場址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受潮汐、波浪、熱帶氣旋影響嚴重,項目海上施工面臨條件差、難度大等挑戰。
而國能大豐H5#項目自2020年下半年才開工建設,時間變得非常緊張。為按期完成搶裝并網任務,鹽城國能公司選擇與整機商合作,希望通過整機商在海上風電的豐富經驗來完成搶裝任務。
鹽城國能公司選擇了海上經驗豐富的金風科技。早在2007年,金風就在渤海灣投入運行一臺1.5MW直驅永磁風機,這也是亞洲第一臺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2016年并網的三峽江蘇響水“雙十”海上風電項目使用了18臺金風科技3MW海上風電機組,成為當時國內一次建成單體容量最大的近海風電項目,也是首個實現商業化運營的海上風電項目。
同時,金風早在2009年就開始布局鹽城大豐,已建成產業鏈完備的風電產業中心、檢測能力齊全的風電研發技術中心、符合國際標準的海上風電培訓中心、在建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運維中心、規模最大的風電裝備出口中心的“五位一體”國內最大綜合型海上風電基地,為江蘇區域的海上風電項目建設與運維提供強力支撐。
截至2022年底,江蘇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1794.78MW,占全國海上風電裝機總量的38.7%,其中鹽城裝機容量為5767.35MW,占全國海上風電裝機總量的20%。金風科技在鹽城的海上風電裝機量高達2295.5MW,占鹽城區域海上風電裝機總量的40%,是名副其實的區域第一。
與整機商合作實現共贏
鹽城國能大豐H5#風電場場長蔣曉松對記者表示,“之所以選擇金風科技,除了對金風風機質量的認可外,也想借助金風在海上風電的豐富經驗來幫助我們完成搶裝”。
為實現高效吊裝,金風科技通過創新的定制化吊裝技術,在充分發揮船機性能的同時,通過調整機組出廠方式以及增加機組配套吊索具資源投入、優化安裝工序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吊裝效率,有效保障項目整體進度,最快的一臺機組,僅用時33.7小時就完成了吊裝。
吊裝過程中,為更好的把握出海作業期,金風科技會通過自主研制的智能氣象預警系統,對海域天氣進行準確預測,依此制定嚴謹、合理的船舶及人員出海管理制度,大大提升出海效率。
“我們從項目最開始階段就深度參與了。”金風科技產品與解決方案中心總經理助理兼海上產品線總監樊彥斌說,“這樣保證在項目推進、安裝,甚至直到最后的并網調試,都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最高效完成。”
金風最終沒有辜負業主的期望。2021年11月16日,鹽城國能大豐H5#風電場完成全場吊裝工作,歷時不到一個月完成靜調、動調,并于同年12月15日完成全容量并網,是江蘇大豐區域2021年海上風電建設高峰期間,首個完成吊裝工作,首個完成并網調試上網的項目。
如此高效的工作效率離不開金風多年海上風電經驗積累和科研創新帶來突破。蔣曉松坦言,“如果沒有金風對項目的全程參與,想要趕上補貼末班車并不容易,而且我們整個項目都足以對標央企標準。”
項目并網后,為保障機組的穩定表現、實現項目的降本增效,金風科技繼續科學提升運維人員能力、優化運維策略。樊彥斌表示,為保障風機實際發電小時數達到理論仿真數據,金風科技采取后臺系統尋優算法,通過對目前海風資源的識別和研判,幫助葉輪調節至最優的槳距角和對風角,從而實現載荷小、效率高的發電模式。
多項智慧科技加持之下,該項目投產第一年就創造了發電量超可研設計值的成績。數據顯示,2022年,項目在全年風況較往年下降的情況下,實現年度發電量6億千瓦時,超額完成全年發電任務。截至2023年當前,該項目發電成績不斷優化,上半年總發電量超3.16億千瓦時,平均可利用率達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