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況
///
福建省積極響應國家“3060”
雙碳目標,大力推進海上風電場的建設
與發展。本案例以漳浦六鰲海上
風電場二期項目為對象,展開對海上
風電場(尤其是海上升壓站部分)的
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及應用的研究。
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二期
項目規劃場址位于漳浦六鰲半島東南側外
海海域,項目場址西距漳浦六鰲岸線
30.3~36.7km,中心距離岸線32.8km,
理論水深26~40m,
項目擬布置單機容量10MW以上的
風力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400MW,
配套建設一座220kV海上升壓站。
二、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及應用情況
///
海上升壓站作為海上風電場的樞紐
設施,其重要性和復雜程度不言而
喻,尤其在升壓站配屬機電管線及
設備的施工上更是如此,其難點
主要在三方面:首先是專業繁多,
其專業覆蓋電氣、給排水、暖通、
消防等,需要各專業間協同配合,
避免沖突;其次是空間狹小,
升壓站不僅空間有限,還有各型號
設備和海纜預留的固定占位,
在機電管線施工時需多方協調、
多面考慮、合理分配空間、謹慎排布;
最后是施工時間短,備料緊張,
鑒于施工時間較短,需要提前備料,
對備料計劃的合理性和準確性有較高
的要求,不僅要求備料方案簡單可行,
也要兼顧不出錯、不浪費的原則。
針對上述難點,在本項目升壓站施工
過程中運用了Autodesk Revit、
Navisworks等軟件,協同設計、
施工雙方進行三維數字化設計優化、
深化工作,同時開發網頁平臺
以輕量化展示項目三維數字化成果,
為項目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2.1 基于BIM 技術進行機電管線碰撞檢測及綜合排布
以靈活開放、生態豐富的Autodesk Revit為核心建模平臺搭建本項目三維BIM 模型,以三維視角展現機電施工圖設計方案。
以Navisworks進行機電專業間、機電專業與結構專業間的碰撞檢測,審核并整理出施工圖設計中的沖突點和不合理點,協同設計、施工雙方進行設計優化與設計深化。同時,針對現場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利用 BIM 技術尋求切實可行的優化方案。
圖 2-1 暖通系統
圖2-2 消防系統
圖2-3 電氣系統
圖2-4 給排水系統
圖2-5 消防機房
2.2 基于BIM 技術進行機電管線下料統計
經過機電管線的優化排布后,對管線、橋架、支吊架等進行加工分段和深化建模,實現加工圖出圖,并通過Revit的明細表功能統計下料清單,提供給下料、加工人員進行準確下料和精確加工作業。
圖2-6 支吊架深化圖
圖2-7 支吊架平面布置圖
圖2-8 下料清單
2.3 項目輕量化展示
為方便設計人員、校審人員、施工人員進行協同計算分析、圖紙校審、圖紙會審、施工圖交底等各環節的工作,本項目基于BIM輕量化技術開發了一款基于web端的BIM輕量化協同查看平臺,打通建模平臺、校審平臺、輕量化查看平臺的接口,明確模型格式,模型可以在各平臺無損適用,多專業協同順暢,力求“一模多用”,確?!皵祿ㄒ弧?。
圖2-9 輕量化查看平臺
圖2-10 全景漫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