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世界第一吊”的總設計師名叫孫麗,是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設機械分公司(以下簡稱“徐工集團”)副總經理兼技術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她說:“以前我們仰視國外的工程機械,現在我們要超越自己!”
遭到嘲諷,發誓要為國爭氣
1972年2月出生于徐州的孫麗,在18歲那年考入江蘇揚州大學工程機械專業。不過,最初她想進入師范院校成為一名教師,奈何幾分之差,讓她的教師夢無法實現。但骨子里要強的孫麗不甘落后,她的專業成績仍名列前茅。
1994年大學畢業后,成績優異的孫麗回到了家鄉徐州,進入專業最對口的單位——徐工集團,從事技術研發工作,參與產品的設計與制造。
機械行業里,男多女少,初出茅廬、身材嬌弱的孫麗顯然不被同事看好。不過,時間一長,她就憑借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同事們的一致好評。每次開發新產品時,她都會調研市場情況,了解客戶需求,對客戶提出的改進意見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
由于表現優秀,1997年,年紀輕輕的孫麗有幸和公司的其他幾名工程師,參加在德國舉辦的工程機械展覽會。踏上德國土地的那一刻,孫麗和同事們是滿懷憧憬的,可在展覽會上,他們看到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展地有500多平方米,而且呈現的高科技機械也是五花八門,而我國的展地只有十幾平方米,還只展示了幾張照片,也沒有擺放一件像樣的機械設備。兩相對比,孫麗和同事們的心中涌上陣陣酸楚。
尤其是德國工作人員說的一句話,更是深深刺痛了孫麗的心。當時她打算現場拍幾張照片帶回國內去研究,便禮貌性地詢問工作人員是否可以拍照,工作人員上下打量了她一番后,回復道:“沒關系,你盡管拍。”孫麗正想道謝,不料工作人員竟頗帶諷刺意味地嘀咕了一句:“哪怕拿錄像機錄下來也沒關系,反正你們中國人永遠也學不會!”
這句話讓孫麗感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就像根針一樣,扎得她的心生疼。但孫麗也明白,德國人之所以這么傲慢,是因為他們的技術水平在全球數一數二,當我們還在研究50噸級別起重機的時候,德國已經能夠生產出800噸級別的履帶起重機了。
從這一刻起,孫麗在心里暗自發誓:一定要爭口氣,把中國機器做成全世界最先進的機器,站上世界之巔。只有這樣,類似今天的羞辱才不會再發生。
刻苦鉆研,纖肩扛起千噸擔
唯有不斷鉆研,才能做到更好?;貒螅瑢O麗接到了一項艱巨的任務——研發150噸級別履帶起重機的塔臂,這是國內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噸級履帶起重機,意義重大,她明白這是把誓言付諸實踐的機會和起點。于是,她把所有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起重機的研究中。
當時的中國,對于起重機技術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既沒有數據可以參考,也沒有專家可以請教,等于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這讓孫麗走的每一步都格外艱難。然而,她從未想過放棄,而是一點點從最簡單的事做起,奔赴全國各地實地調研走訪,白天收集第一手數據資料,晚上根據數據設計圖紙。每當快要熬不下去的時候,德國工作人員的那句話總會在她耳邊響起,鞭策她在科研的路上不斷前行。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調整,2003年,孫麗和她的科研團隊終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設計出我國第一臺150噸級別的起重機,在國內首次攻克了履帶起重機塔式副臂的技術難題。
150噸級別起重機的順利問世,孫麗和科研團隊備受鼓舞,信心大增,她感慨萬千:“搞研發、跑工地,當然很苦。不過在成績面前,這些苦都變成了甜。”這次歷練使孫麗從青澀走向成熟,成為了臂架設計的領軍人物,她建立的塔式工況應用理論體系被行業當作教材。
短暫的快樂之后,孫麗并沒有滿足于現狀。她清醒地認識到,150噸級別的起重機距離德國800噸級別的起重機還相差甚遠,而中國正在高速發展,很多大型建設場地特別需要大噸位的起重機,追求先進技術的腳步不能停。緊接著,她就和團隊乘勝追擊,相繼完成260噸級別、350噸級別等多款產品的總體設計以及多種起重機臂架系統的設計,解決了多項大噸位履帶起重機產品的瓶頸問題。
可即便如此,當時我國千噸以上級別的履帶起重機基本全部依賴進口。進口就意味著受制于人,從價格到售后服務都要被外國企業牽著鼻子走,何況國外起重機的操作習慣、工程適應性、施工工法等方面和國內有很大的不同。
“人活一口氣,為什么我們不能自己建造一臺呢?”以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為己任的孫麗鏗鏘有力地說,“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別人不敢做的,我們就是掉幾層皮也要試試。”
2010年9月,憑借履帶起重機的研發經驗,孫麗受命主持國家“863”項目重要課題之一——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的研發工作。這不僅是“十二五”期間機械行業唯一入選國家“863”課題的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噸位的履帶起重機。
“要吊起4000噸重的東西,就需要至少4000噸的配重對稱壓著,加上其他部分,組合在一起就得有將近1萬噸的重量,這么大的東西還要能移動。”接到任務之初,孫麗就預想到了工作的難度,只是項目正式開始后,比她預估的還要艱難。
面對超乎想象的技術難度,研發團隊成員都一籌莫展,巨大的壓力讓孫麗在擔任總設計師后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體重從60多公斤掉到不到50公斤,甚至時常出現腦供血不足的現象,可她總是短暫休息后就繼續投入工作,只因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為中國人爭口氣。
同事們在孫麗的敬業精神感染下,也都始終保持著沖鋒姿態,通宵達旦地工作,最忙時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大家緊緊擰成一股繩,向4000噸級的大型起重機發起挑戰。
歷時3年,孫麗和她的團隊先后共設計出7種配套方案,10種臂架形式,畫了10073張設計圖紙,最終研制出了4000噸級別的履帶起重機,并在山東煙臺成功完成“首秀”。這不僅實現了我國超大噸位履帶起重機研發制造的新突破,而且打破了國外千噸級履帶起重機的行業壟斷地位,還迫使國外同類產品的報價降低了20%以上。
國際首創,從跟跑到領先
國之重器——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創下了3項國際首創技術及6項國際領先技術,擁有80多項國家專利,被稱為“世界第一吊”,其中的一車多用技術為國際首創,填補了國際技術領域上的空白,。
加入徐工集團20余年,孫麗在這片愛得深沉的土地上哭過笑過,但最令她難忘的日子,當屬2017年12月12日。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徐工集團視察,面對大吊車的模型,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在寧煤集團看到過。”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還囑托:“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大國。制造業要靠創新驅動發展,特別希望徐工集團為制造強國多做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勉勵令孫麗激動得連連點頭,時時鞭策她前行。
牢記囑托,勇毅前行,碩果累累。2018年4月,孫麗被中宣部、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最美職工”,她作為主創人員參與的“面向大型工程施工的流動式成套吊裝設備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強勢奏響了中國裝備制造最強音。2020年10月,孫麗被授予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你是怎么做出這么好的產品的?”這是孫麗獲獎時被問的最多的問題,每次她總是堅定地回答:“為爭一口氣,向全世界大聲宣告‘世界第一吊’屬于中國。”頓時,臺下掌聲雷動。
作為一名中國裝備制造業崛起和騰飛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孫麗深切地體會到,經過艱苦奮斗,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因此她推出產品經理機制、產品總體競標制和“133”培養工程,不遺余力地推進人才培養,選拔出一批青年員工,為他們創造新產品研發的機會,并安排一批高級工程師當他們的指導老師,激勵青年人才在項目研發中不斷成長。
孫麗特別看重青年員工的獨立創新意識和精益求精態度。時間一長,青年員工也深諳這一點,總是在吃透問題后,才敢去找她。對此,徐工集團設計師崔丹丹打趣道:“‘鐵娘子’這個稱呼比較適合孫麗,她工作上特別認真,對每個設計、每次改動,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要求設計人員把每個環節都要解釋清楚。”
一絲不茍創佳績。到2022年底,孫麗共培養出10名主任設計師、8名副主任設計師,帶領團隊實施的多項核心技術研究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獲發明專利21項。
成績可喜可賀,未來可盼可期。2023年五四青年節,孫麗身著干練職業裝,對青年研發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你們不僅是企業發展的棟梁之才,更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希望。我希望你們在現在的基礎上,攻克更難的技術,做更好的產品。”
讓中國大噸位履帶起重機從零到有,從跟跑到領先,孫麗帶領科研團隊書寫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中國裝備傳奇。未來,她將和同事們一起努力踐行“技術領先、用不毀”的金標準,為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目標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