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主辦,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承辦的2023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大會正式舉行。
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發表了名為《零碳產業園:中國制造的綠色引擎》的主旨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很高興有機會在鄂爾多斯和大家暢想綠色工業的未來。
當前,中國出口下降已經持續了5個月。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此刻我想借助這個機會,思考一下中國制造和中國出口的未來、挑戰和機遇。
第一次參加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大會時,我說要向鄂爾多斯高原下埋藏的煤炭致敬,因為這些煤炭是遠古植物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封存。正因為這些植物對二氧化碳的封存,地球溫度下降,并適宜生物存活。
第二次參加零碳產業大會,我說要向石油致敬。今天談及新能源,我要向穿越蒙古高原的風致敬。
每次來鄂爾多斯,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蕩》這首歌都不由自主地浮現在我腦海,或許答案就在鄂爾多斯,答案就在零碳產業園,答案就在風中飄蕩。這是中國制造業綠色轉型機遇的答案,也是我們應對全球貿易新規則的答案。
碳中和轉型,是一場深遠的產業、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它開始于能源革命,風電、光伏正在成為“新煤炭”,儲能、動力電池、氫能正在成為“新石油”,智能物聯網正在成為“新電網”。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將帶來工業革命。這一次新能源的登場,將會帶來深遠的綠色工業革命。
綠色工業革命背后,正在產生新的綠色貿易壁壘,重塑新的貿易規則,改變貿易關系。
這樣一種規則的重寫,對內蒙古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內蒙古有機會成為中國綠色工業產品出口的高地。
新的貿易關系還有更深層次的規則改變,以“氣候”和“碳排放”為基石的新的貿易關系正嶄露頭角,以碳關稅、碳貿易為特征的新貿易規則正在形成。
這個規則來自于全球對碳定價的不同。今天,在歐盟,一噸二氧化碳價值700-800人民幣,在中國可能是70-80人民幣,這個價差使得一些發達國家擔心“碳泄漏”,所以相關經濟體正在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即碳關稅,或通過其他類似機制推動零碳轉型,推動綠色工業升級,保護本國產業。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碳壁壘不只是碳關稅,還包括新電池法案、光伏進口碳足跡要求等其他碳壁壘。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我們經過初步測算,未來將會有至少2萬億元中國出口直接面對碳關稅壁壘,或者隱形碳成本的挑戰。
就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正式進入過渡期,將在2026年正式實施。首批產品覆蓋范圍包括鋼鐵、鋁、化肥、氫等大宗原材料產品,歐盟要求這些產品的進口商必須收集碳排放數據,并向歐盟當局報告其碳排放量,才能繼續向歐洲出口。
未來可以看到,這些產品背后碳成本的差異將導致顯著的出口競爭力的差異。
舉個例子,制造一噸電解鋁會排放12到15噸二氧化碳,如果一噸二氧化碳的差價是500元人民幣,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解鋁成本優勢是多少?如果基于化石能源生產,成本的劣勢又是多少?
除了這些基礎原材料產品,中國出口的新三樣——光伏、電池、新能源汽車,也面臨隱形碳壁壘的挑戰。
法國、韓國等國家對進口光伏產品的碳足跡提出嚴格要求,光伏組件的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正成為全球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關注的焦點。
歐盟出臺的《新電池法案》,也提出了對一件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碳追蹤,從搖籃,即采礦端,到生產,應用,以及回收,再回到電池制造。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剛剛在全球嶄露頭角之際,也面臨了各方面的挑戰和盤查。
二氧化碳導致全球碳成本的增加,對中國是挑戰,但或許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這個機遇在哪里?
與印度、越南相比,中國率先實踐了生產零碳產品的零碳產業園,而同中國制造競爭的越南和印度離零碳產業園建設還有較大的差距。這正是三年前,遠景提出要打造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并依托零碳產業園賦能零碳產品,包括零碳動力電池、零碳光伏組件、零碳氫能、零碳金屬等產品。
零碳產業園將為中國制造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稱,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可能將面臨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
但今天我們可以給出答案,在鄂爾多斯,在內蒙古,我們可以通過零碳產業園獲取這26%的碳關稅的競爭優勢。
零碳產業園不是一個自我的定義,也并不是局部的規則。它必須基于三大創新體系,這是遠景經過實踐得出的經驗。
第一個創新體系是零碳產業園必須依托于可再生能源系統。在中國很多的新能源企業比較專注于某一樣產品,如光伏組件、動力電池、風力發電,但缺少能夠真正為中國提供可再生能源系統技術的公司,這也是幾年前遠景決定成為可再生能源系統公司的原因。零碳產業園讓我們把可再生能源系統,風、光、氫、儲、智,像交響樂一樣通過協同和合作,滿足產業園源源不斷綠色能源的供給和低成本電力的需求。
第二,零碳產業園必須有一套零碳數字操作系統支撐,它不能自我定義,而需要得到未來產品的進口方所在國家和標準、體系的認定。這必須通過智能物聯網的手段。
未來30年針對二氧化碳的管理,將是我們人類社會所做出的最大的目標管理。但二氧化碳看不見、摸不著,更難以測量、定義和優化,所以更加需要基于物聯網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的數字化操作系統,進行有效的計量、分析、優化、交易和認證,這就是零碳產業園所需要的智能物聯操作系統。
第三,零碳產業園需要承載綠色新工業集群。如何在零碳產業園培育未來的工業體系?在鄂爾多斯,通過遠景的動力和儲能電池,引進了華友新材料等上下游產業體系和隆基等企業,共同形成了生態系統,一起打造新的能源集群和產業集群。
我們還將零碳產業園背后的三大創新體系變成全球化標準。遠景已經和鄂爾多斯一起打造了《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規范》、《綠色電力應用評價方法》和《零碳產業園計量評價規范》一套地方標準體系,成為了內蒙古零碳產業園發展的標準。
同時我們和相關機構,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共同打造了基于零碳產業園的碳足跡服務平臺。今天啟動零碳國際標準建設,將會有效推動零碳產業園從實體形態走向未來的標準輸出。
遠景的零碳產業園模式已經在復制。在赤峰,遠景零碳氫能產業園正在進行最后的調試。今年11月,全球首個最大的零碳氫能產業園將在內蒙古啟動。
底層綠色能源系統一旦整合好,將會成為綠色工業的催化劑和培育者。依托零碳產業園,綠色能源系統可以有效疊加鋰材料產業、電解鋁、化工、汽車等產業,零碳產業園會成為綠色工業的引領者。
如果看今天中國的經濟,大家回想二三十年前,是什么幫中國的制造業走到今天?是產業園。中國70%到80%的制造業在產業園這一形態中發生。未來,我們如果付出像打造產業園、開發區一樣的決心和努力,來打造零碳產業園,這將幫助中國綠色工業崛起,幫助中國制造參與全球貿易,解決挑戰,捕捉機遇,迎來前所未有的星辰大海。
內蒙古已經率先打造了零碳產業園,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希望,這里將會成為綠色工業的新高地,也將成為國際貿易的新樞紐。今天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生產的80%的電池產品出口到歐洲、美國、新加坡,而且這批電池產品已經獲得了碳中和認證。當未來電池碳關稅壁壘實施、電池的競爭愈演愈激烈的時候,鄂爾多斯的產品、內蒙古的產品,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競爭力。
所以說,中國工業的綠色轉型,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新的發展機遇的答案就在內蒙古的風中飄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