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工程建設中,風電機組基礎約占總投資的四分之一,是控制海上風電項目經濟可行性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然而,不同海域條件,不同水深和機組功率都會影響機組基礎的設計與施工。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些海上風電場中的“定海神針”吧!
我國首根無過渡段大直徑單樁基礎
單樁基礎是當前海上風電建設中主流使用的基礎類型。以往,國內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單樁基礎都是“有過渡段”的。所謂過渡段簡單來說就是先沉一根樁到海床,再在這根樁的基礎上“套”上一截套管,通過上面這一截套管連接塔筒。
華東院創新實現了無過渡段單樁基礎,速度更快了,當前在國內各大海域海上風電建設中應用比例達60%,是“降本增效”的一大利器。
全球首根大直徑嵌巖單樁
在福建等淺覆蓋層巖基海床海域,上部覆蓋層的土體無法為單樁基礎提供足夠的承載力,此時就需要將單樁嵌入基巖,也就是所謂的嵌巖單樁。華東院團隊通過工藝創新,創新發明了適用于不同埋深基巖的嵌巖單樁基礎形式體系,實現了不同巖基海床基礎形式全覆蓋。
全球首個大直徑“樁—桶”復合基礎
由華東院發明的大直徑“樁—桶”復合基礎,將單樁基礎和吸力桶基礎相結合,提高了基礎整體水平承載能力,同時也可避免單樁樁周沖刷防護。
什么情況下適用該基礎型式呢?一方面,它是中、深覆蓋層巖基海床海域嵌巖基礎的替代方案。另一方面,在深水域、大容量機組的發展趨勢下,它是常規單樁基礎應用瓶頸下的替代方案。該技術入選2021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
全球首個風機基礎一體化運輸安裝項目
常規海上風電建設中,基礎、塔筒、風機的安裝往往在海上進行。風機基礎一體化運輸安裝則是在碼頭完成預拼裝,而后通過吸力桶固定,完成一體安裝,從而大幅降低海上作業比重。項目團隊參與研發了整機一體化運輸與安裝分析與控制技術,創下了全球首個風機基礎一體化運輸安裝項目的紀錄。
全球首臺海冰區域暨國內首臺吸力桶導管架基礎
與單樁基礎不同,該基礎采用導管架的形式,剛度更大,可以適用于更深的海域。其底部采用吸力桶,即便是在淺覆蓋區域也可以牢牢固定。華東院團隊創新了吸力桶沉貫阻力精準預測和負壓貫入精確控制技術,實現了該基礎在海冰區域的成功應用。
復雜海洋環境下高強預應力錨栓連接式高樁高承臺基礎
當面臨的海洋環境是厚淤泥、大涌浪、強臺風時,高強預應力錨栓連接式高樁高承臺基礎就派上了用場。為此,項目團隊首次實施了海上超百米樁長現場基樁試驗與數據反演分析,攻克了40~60米淤泥、強臺風海域風機基礎選型難題,對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推進我國海上風電建設邁入世界領先水平發揮重要推動作用。
中國電建將繼續堅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以國際領先的裝備、精湛卓越的核心技術、不斷向海圖強,闊步向前。